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1篇
地质学   5篇
综合类   1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由热应力引起的热破裂作用是造成恐龙化石破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太阳照射条件下,由于受热不均匀及日照的长久往复循环作用,使得化石表面发生热破裂作用,导致化石表面产生裂缝,加速了恐龙化石风化。采用模拟实验的方式,主要针对恐龙化石试件的物理力学受力变形特性进行研究。通过有限差分软件FLAC3D进行数值模拟,揭示日光辐射造成的恐龙化石温度差异分布对化石风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恐龙化石不同部位的温度差异,是造成化石内部热应力分布不均匀的重要原因,热应力的不均匀性导致化石发生热破裂,加速了化石风化受损,因此化石保存要尽量放在恒温环境下,避免化石温度往复变化。  相似文献   
12.
在恐龙化石经受风化破坏过程中,温度和水是起作用的两大主要因素。为了深入探讨恐龙化石风化破坏机理,有效、科学、合理地保护恐龙化石,该文将恐龙化石及围岩作为岩体,运用岩体水力学研究中温度场与渗流场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温度和水在恐龙化石风化破坏过程中的内在机制。通过建立温度场与渗流场数值模型,模拟温度场与渗流场在恐龙化石风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定性分析了温度与水相互作用对化石风化的破坏机理。  相似文献   
13.
恐龙化石是地史时期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一旦因自然原因或经人工发掘暴露地表后,则面临着严重的风化破坏问题,其中最严重的破坏因素主要是来自于太阳光照。化石长期遭受日照影响,周而复始,受热应力作用使化石表面产生裂缝,最终化石整体破碎。化石受热情况不同,包括阳光直射、室内遮阴和化石表面涂保护层三种不同情况下受热。该文从这三种不同情况出发,通过数值模型对化石及围岩对温度的敏感性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阳光直射时温度梯度大小和温度梯度产生的温度应力远远大于室内遮阴和涂保护层后的温度梯度和温度应力;不涂保护层,化石部分温度梯度和温度梯度产生的温度应力大于涂保护层温度梯度和温度应力。  相似文献   
14.
导致恐龙化石及围岩风化破坏的因素十分复杂,其自身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胶结物的类型等内部因素决定了其抵御风化破坏的能力。化石及围岩的物理化学成分越稳定、结构构造越致密完整,其抗风化能力就越强。气温的反复变化以及各种气体、盐类、水溶液和生物的活动等外部因素,是促使恐龙化石或围岩发生风化破坏的直接的原因。这些风化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它们使组成化石或围岩的矿物成分发生分解、结构构造发生变化,使化石或围岩由整块变成碎块,由坚硬变得疏松,甚至化学成分也发生改变,从而造成了化石或围岩的风化破坏。  相似文献   
15.
济南千佛山及其周边地区的早古生代地层在我国北方极具代表性,该文在结合前人的大量研究总结和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千佛山地区的岩石地层、沉积相、层序地层和区内存在的重要地质构造界面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同时,结合该区在大地构造单元中所处的位置对其地质构造演化和古地理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相似文献   
16.
平邑盆地的官庄群是我国罕见的富含碳酸盐岩和石膏岩的非海相河湖沉积,中生界-新生界界线连续,孢粉和其他微体生物化石丰富,对研究我国华北地区晚白垩世与古新世生物群及其演变、白垩系-古近系界线以及晚白垩世晚期的地质事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引起众多地质学者的关注。通过对平邑盆地官庄群岩石地层的详细考察及对其赋存的生物群的研究,对固城组和卞桥组的定义进行了厘定。固城组为下粗上细的红色砂砾岩和砂泥岩,含砾石,其成分基本为火山岩,含晚白垩世孢粉和其他微体化石,时代为晚白垩世晚期;卞桥组为一套富含碳酸盐岩和石膏的地层,富含晚白垩世晚期至古新世孢粉和其他微体化石,可分为3个岩性段,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在卞桥组一段的一、二亚段之间。  相似文献   
17.
济南千佛山地区早古生代地层发育良好,形成了大量地质遗迹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地质意义和旅游价值。前人对该地区的研究少有从地质遗迹方面进行详细介绍。通过多次实地考察对该地区地质遗迹资源进行了系统分类,特别是对该地区发育的沉积构造现象进行了详细观察,最后对千佛山地区的地质遗迹资源从地质意义和旅游价值方面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8.
在白垩纪与古近纪之交,全球发生了恐龙等生物大灭绝和哺乳动物兴起的重大事件,白垩系与古近系界线(KPB)研究受到了高度关注。为了寻找更好更连续更典型的非海相KPB剖面,提高非海相KPB研究程度,笔者在平邑盆地开展了大量的地质调查、剖面测量、科学钻探和系统的样品采集、测试分析等工作,遴选出了国内少有的具有KPB的碳酸盐岩湖相沉积的典型剖面。通过对大量古生物化石的分析鉴定,在卞桥组一段下亚段建立了1个轮藻组合: Festiella anluensi- Microchara cristata- Chara yuntaishanensis var acuta ;1个介形类组合: Talicypridea reticulata- Mongolocypris distributa- - Ziziphocypris simakovi- Frambocythere tumiensis ferreri ;1个孢粉组合: Ulmipollenites + Ulmoideipites- Rugubivesiculites- Schizaeoisporites 。在卞桥组一段上亚段建立了1个轮藻组合: Peckichara zhijiangensis- Gyrogona wubaoensis- Stephanochara huangjianensis- Peckichara varians ;1个介形类组合: Paracandona euplectella- Sinodarwinula guangzhuangensis- Cypridea cellularia ;1个孢粉组合: Deltoidospora- Ephedripites- Parcisporites parvisaccus- Ulmipollenites minor 。根据化石组合特征将白垩系与古近系的界线确定在卞桥组一段内部。通过本次研究,理清了平邑盆地晚白垩世—古新世的生物组合,对研究KPB附近的生物群演化规律,恢复平邑盆地古气候、古地理、古生态以及碳酸盐湖盆的演化规律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地层侵入岩构造单元划分对比意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山东省近几年在地层、构造、侵入岩等方面研究进展,以《山东省矿产资源储量报告编制指南·下篇》基础地质划分方案为基础,参照2013年11月第四届全国地层委员会通过的《中国地层表》,提出了《山东省地层划分对比表》、《山东省侵入岩划分表》、《山东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表》,供地质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白垩纪与古近纪之交,全球发生了以恐龙集群灭绝和哺乳动物兴起为代表的重大事件,白垩系与古近系界线(Cretaceous—Paleogene boundary,KPB)研究成为热点。虽然近年来KPB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许多非海相地层领域的重要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因此建立非海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层型很有必要。山东平邑盆地的卞桥组为一套连续的湖相碳酸岩沉积,在前人大量研究基础上认为其是进行非海相KPB研究的理想地层单元之一。本文通过对平邑卞桥镇佟家庄北PYZK01钻孔的生物地层研究,获得了丰富的古生物化石,根据其分布特征建立了1个Porochara anluensis—Chara yuntaishanensis var.acuta—Turbochara specialis轮藻化石组合,1个Deltoidospora adriensis—Rugubivesiculites—Schizaeoisporites孢粉化石组合,认为该钻孔0~12.25 m地层时代为古近纪,37.80~60.00 m地层时代为晚白垩世最晚期。12.25~37.80 m地层时代为晚白垩世—古近纪过渡段,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存在于该段。通过磁性地层研究,确立了8个正极性带和7个反极性带,建立了钻孔磁极性序列,并提出了与国际标准的磁极性年代柱的对比方案。同时,经过探讨初步认为PYZK01钻孔中的白垩纪/古近纪界线位于孔深31.98 m处的卞桥组一段内。关键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