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55篇
测绘学   72篇
大气科学   64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134篇
海洋学   3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1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海底地形地貌研究可以揭示海底表面形态特征,探索海底物质结构及其形成、演化和分布规律。通过单波束测深、单道地震、海底表层沉积物取样和潮汐水文水动力实测等方法,开展了宣德环礁水文要素和水动力条件定量化研究,对宣德环礁水下沙洲动力地貌特征及动力作用下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宣德环礁潟湖内水深50~55 m及60 m发育的礁滩体和埋藏珊瑚礁,与全新世50~60 m的低海平面时期发育的系列特征地貌应为同时期形成,水深50~55 m处的地貌边界很可能保留了早全新世时期古潟湖礁盘地貌轮廓形态;宣德环礁潟湖发育5类动力地貌特征形态的水下沙洲,环礁底层涨落潮流是塑造水下沙洲的主要现代动力因素。在常态天气下,涨落潮流输运的砂质沉积物足以在原有地形的基础上沉积和发育形成现今水下沙洲地貌形态。影响水下沙洲发育的主要因素由强至弱依次为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升降,地形基础(珊瑚礁格架、礁盘岸线、口门)和涨落潮流。  相似文献   
172.
基于GREAT程序,利用GPS和BDS/GPS融合PPP(精密单点定位)获取了2021年玛多MW7.4地震10个高频GNSS测站的地震时间序列,并通过历元间差分法获得了震前30 min的速度时间序列。分析发现,相对于GPS,BDS/GPS速度时间序列在东西、北南、垂直3个方向的精度分别提高了14.8%、15.2%和3.5%。利用STA/LTA(短时窗平均/长时窗平均)方法,从各测站GPS和BDS/GPS时间序列中提取了地震波初至时刻;利用2种时间序列计算得到的震中位置和发震时刻分别为(34.6°N,98.54°E),18:04:28.8和(34.63°N,98.51°E),18:04:29.2(UTC);利用GPS和BDS/GPS峰值地面位移,根据经验公式反演了玛多地震震级分别为MW7.34和MW7.36,BDS/GPS震级与GCMT公布的结果(MW7.4)更为接近。结果表明:BDS/GPS融合PPP解算可提高时间序列稳定性并降低噪声,更真实地描述震时地表位移变化,从而提高震级解算准确性,更好地为地...  相似文献   
173.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主要为城市居民提供高效出行服务,故其可达性情况将直接影响城市的稳定运行。针对传统的潜能模型对居民的交通站点选择影响因素考虑较少的问题,本研究使用改进潜能模型对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可达性进行度量研究。首先,利用复杂网络理论,考虑公共交通线路和站点的度中心性、介数中心性和接近中心性构建出一种综合中心性度量指标;其次,引入潜能模型并考虑人口空间分布,建立顾及人口空间异质性的改进潜能模型,进而结合综合中心性度量指标提出一种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可达性测度方法;最后,为评价方法的有效性,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例,对融合地面公交网络和地铁网络的公共交通网络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武侯区和锦江区的公共交通可达性较优,成华区和金牛区的可达性较差;可达性的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城市几何中心处和武侯区与锦江区的交界处。研究结果较好地反映了成都市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系统的可达性情况,可为进一步评价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可达性提供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174.
先锋盆地超厚优质煤层的异地成因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先锋盆地赋存有超厚的优质褐煤。煤层中发育有着丰富的异地成因的沉积学标志。这些成因标志揭示了一种新的异地堆积亚模式,即“腐植型植物碎屑河流远源搬运→植物碎屑扇三角洲沉积+湖滨泥炭沼泽植物碎屑沉积+泥质碎屑沉积→洪水或水下重力流的混合和搬运作用→有机碎屑与无机碎屑的机械分异和再沉积”,简称为“湖相植屑扇三角洲-水下重力流二次堆积”,或者“先锋亚模式”。这种亚模式补充了作者原先所建立的中国中、新生代内陆断陷盆地超厚煤层的成因模式——“阜新亚模式”和“抚顺亚模式”,可以统称为“异地-微异地湖泊二次复合堆积模式”。  相似文献   
175.
湿地水文连通性是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健康状况的重要体现。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为研究区,在整个公园、分园区和各园区的核心保育区3种尺度上,利用不同类型湿地单元之间的距离及其景观指数,来评估湿地生态系统的水文连通性。研究结果表明,长江源园区、澜沧江源园区和黄河源园区中的沼泽与河流或者湖泊之间的平均距离分别为370.7 m、408.7 m和869.9 m,索加—曲麻河、可可西里、莫云和扎陵湖—鄂陵湖核心保育区中的沼泽与河流或者湖泊之间的平均距离分别为267.1 m、294.3 m、405.8 m和673.3 m;澜沧江源园区、长江源园区和黄河源园区中的湖泊与河流之间的平均距离分别为1 736.8 m、2 933.8 m和3 868.7 m,扎陵湖—鄂陵湖、可可西里、索加—曲麻和莫云核心保育区中的湖泊与河流之间的平均距离分别为5 586.4 m、3 259.0 m、1 898.2 m和2 373.9 m;在3处园区中,长江源园区内的沼泽平均斑块面积最大,黄河源园区的湖泊最多、湖泊的斑块密度最大;在4处核心保育区中,索加—曲麻河核心保育区的沼泽平均斑块面积最大,扎陵湖—鄂陵湖核心保育区的湖泊平均斑面积最大,不同尺度下距离和景观特征呈现的湿地生态系统水文连通性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176.
探讨了在数字矿山系统中,实现异构数据自动转换和集成应用的技术和方法。介绍了基于SDK开发包和VC^++编程的数据转换方式,阐述了能够保证属性信息和参数信息不丢失,而实现MapGIS点、线、区文件及工程文件自动转换的方法,对转换过程中子图、标注、线型、颜色、填充图案、样条曲线等数据转换难点给出了解决办法,对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描述,并通过图形转换实例展示了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77.
地质矿产点源数据库系统的模型库及其分类体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机助软件工程模型库及其分类体系在地质矿产点源数据库系统(GMPDBS)的设计、开发和运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模型库是各个软件设计阶段的程序集成器和信息传递转换器,模型库分类体系的建立使全部模型库中错综复杂的属性、关系和结构信息条理化、程序化,使整个系统脱离混乱状态而变得有序,实现了开发—运行—维护一体化.机助软件工程模型库及其分类体系的应用,是系统结构、系统功能、模型结构和应用模型等实现参数化的方法基础,也是建立地矿点源数据库管理系统机助软件工程(GDCASE)的技术基础.论述了机助软件工程模型库及其分类体系的内涵、功能、结构组成、设计思路与方法,以及它在地矿点源数据库系统(GMPDBS)中的地位.这一技术成果在其他MIS的开发中,同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8.
河川径流等水文时间序列属于复杂的非线性系统,使用回归分析等传统的分析方法,难以获取和描述其内在关联和变化规律.利用现有的相关站点的径流量历史数据和输沙量、降水量数据,在进行规格化处理和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三层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澜沧江流域上游昌都站径流量与各关联因子之间复杂的非线性映射关系进行模拟,采用拟牛顿算法对模型进行训练,模拟结果达到期望精度要求,并利用1982年~1985年实测数据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证明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澜沧江流域站点的月径流量序列进行模拟、预测和数据补缺处理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9.
对喷混植生技术在废弃矿山生态恢复中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较全面的综合,主要涉及到喷混植生技术的概念、研究应用进展及研究现状,最后,对废弃矿山生态系统中喷混植生综合研究及示范推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0.
长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和水产基地。伴随着农业开发与工业、城市快速发展,长江流域湿地保护面临一系列问题:围湖造田和城市化导致天然湿地面积减少,湿地功能减弱,水质污染严重,湿地生态环境退化,湿地资源过度和不合理利用,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因此,在长江流域开展湿地生态健康状况研究很有必要。根据长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建立包含压力、状态、响应3大类共14个指标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以Globe Land30土地覆盖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等数据为基础,结合层次分析法对长江流域2000年和2010年湿地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从2000年到2010年长江流域湿地生态健康状况略微下降,2000年长江流域平均湿地生态健康指数是0.478,2010年的为0.475;2)2000年和2010年长江流域湿地生态健康指数中游的下游的上游的,湿地生态健康状况较差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以重庆、武汉和上海为主的三大经济中心;3)从行政区平均健康水平来看,从2000年到2010年,江西省和福建省的湿地生态健康状况有所好转,而云南省、广西省、贵州省和重庆市受2010年干旱影响,湿地生态健康状况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