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27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47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丹凤—信阳蛇绿混杂带作为秦岭—大别碰撞造山带主缝合带,其南部属于扬子板块北部大陆边缘。研究区域位于东秦岭南翼,是扬子板块北部大陆边缘的一部分。①晚元古—中震旦世,扬子板块北缘(东秦岭段)为活动型大陆边缘,发育有陡岭岛弧和武当弧后盆地;②晚震旦—早古生代,扬子板块北缘转为被动型大陆边缘,陡岭古岛弧构成边缘地块,武当古弧后盆地演化为边缘盆地;③早古生代晚期,华北板块南缘的秦岭岛弧首先与扬子板块北缘的陡岭边缘地块(古岛弧)碰撞,造成武当边缘(古弧后)盆地的闭合,并形成刘岭前渊和二峪沟前陆盆地;④由于岛弧—边缘地块碰撞加之弧后和边缘盆地的存在,因此在早古生代末期,秦岭—大别山并未大规模隆起,造山带只具雏形。直至中生代早期,华北与扬子两个板块间进一步的陆内俯冲作用才使秦岭—大别山大规模隆起。陡岭古岛弧和武当古弧后盆地的确认合理地解释了秦岭—大别碰撞造山带“加里东碰撞不造山,印支造山不碰撞”的“矛盾”现象。  相似文献   
72.
本文重点讨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入口地区末次冰期以来冰川活动的地貌学、<'14>C和10Be定年结果及其构造一环境意义.在海拔3 200 m的观景台发现距今24~18 ka的冰砾阜,说明末次盛冰期时大拐弯入口地区有大规模的冰川下移现象,并阻塞了雅鲁藏布江主河道,形成堰塞湖,暗示雅鲁藏布江在末次盛冰期时已经下切到与目前接近的深度.在海拔3 150 m的打林村阶地,其4级阶地上的砾石10Be暴露年龄显示该阶地形成于距今9.0~8.7 ka的末次冰期与新冰期之间的问冰期,意味着这一期间则隆弄冰川再次下移导致阻江.近60年来则隆弄冰川3次跃动,两度阻江,是20世纪3次气候突变的表征.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人口地区末次盛冰期以来的冰川进退历史对气候变化有良好的指示作用,该历史与大拐弯入口地区的构造地质背景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3.
菲尔德斯半岛的火山岩系是太平洋板块向南极板块分段俯冲后期的产物,主要由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和安山岩组成,并有少量英安山。其同位素年龄为64.6±1—43±2Ma。属古新世到始新世。本区火山作用可分为两个阶段,不同阶段形成的火山岩中,主要氧化物、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呈现出的规律性变化,主要与该阶段的岩性组合有关。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本区原始岩浆是由上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在深部经分离结晶作用上升到高位(浅部)岩浆房。岩浆喷发之前,玄武安山质的初始岩浆在高位岩浆房中发生分异,形成了不同成分的派生岩浆分带。在半岛的不同地区,基底导浆断裂于不同的火山作用阶段先后发生周期性拉张,切过各派生岩浆带,致使不同成分的派生岩浆喷出地表,形成了相应成分的火山岩组合。  相似文献   
74.
75.
研究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入口地区流水地貌对构造运动的响应过程和响应方式。在ArcGIS平台利用新近的SRTM-DEM数据对区内的流水地貌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区水系为平行状格局,上游和下游河谷分别出现宽谷和峡谷(嶂谷),鲁霞村与龙白村之间的10条支流长度从西南向北东方向逐渐变短,其纵剖面逐渐变陡,鲁霞村与丹娘村两地的支流在平面上出现转折点。根据前人对该区构造演化的研究,该区主要经历了60 Ma以来两大陆碰撞2、3 Ma以来持续挤压和7 Ma以来以南迦巴瓦峰为中心的正断垮塌的构造演化过程,各阶段在地质上分别产生了褶皱、走滑和正断垮塌等构造变形,并控制了水系的发育,形成了上述流水地貌。  相似文献   
76.
再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构造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为欧亚与印度板块缝合线的雅江蛇绿岩带在野外并未发现统一的构造极性,岩石处于脆性一韧脆性变形和低绿片岩相变质作用;构造样式沿南北剖面上总体呈现对称状;两侧复理石建造与蛇绿岩套之间没有大型南北向剪切糜棱岩带;局部可直接观察到复理石与蛇绿岩深海沉积整合接触;许多“构造混杂岩”属于深水陡坡滑塌堆积;蛇绿岩带南北两侧的中生代一新生代沉积建造的沉积环境演变具有时间上的宏观对应性;蛇绿岩带常以狭窄的平行条带产出.此外,高喜马拉雅的基底岩石组合可与拉萨地块及羌塘基底进行宏观对比,但与印度陆块则有很大区别.上述地质特征暗示雅江蛇绿岩带属于部分洋壳化的弧后裂陷盆地.印度与欧亚板块的真正界线——新特提斯洋可能位于喜马拉雅南坡西瓦里克覆盖之下.新的构造演化框架是:晚三叠世起,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高喜马拉雅陆弧被向南拉出,弧后盆地张开.晚侏罗至晚白垩世,弧后盆地陆续出现线状洋壳:其北侧形成冈底斯岩浆弧.从古新世早期起,弧后盆地塌缩,并伴随高喜马拉雅弧与欧亚碰撞而完全闭合.盆地内条带状新洋壳向南、北两侧小规模俯冲,沉积层褶皱冲断,形成构造混杂带,海相陆续消失.渐新世晚期至中新世中期,印度陆块与高喜马拉雅陆弧发生陆.弧碰撞,北侧发育冈底斯盖层林子宗火山岩系.中新世中期至今,高原南部地壳透入性变形缩短,区域性隆升,伴随藏南滑移系、穹窿作用和南北向裂谷发育,残留的雅江弧后洋壳整体出露.  相似文献   
77.
李广伟  刘小汉  韦利杰  刘小兵 《岩石学报》2011,27(11):3328-3334
仁布构造混杂带位于雅鲁藏布缝合带以南的三叠纪沉积碎屑岩层之中,本次研究首次在该混杂带内似整合覆盖于超基性岩体之上的沉积岩块中发现9个年龄为83±2~121±3Ma和3个年龄为197±3Ma,203±5Ma和208±5Ma的碎屑锆石,明确指示在白朗大规模蛇绿岩带南侧存在上白垩统沉积地层,沉积时代至少晚于~83Ma.并且上述多数碎屑锆石的Lu-Hf同住素具有较高的176Hf/177 Hf比值(0.28300~0.28310),计算其εHf值为+10.1±0.9至+16.3±0.6,分别与同时代冈底斯岩浆弧的锆石特征一致,说明该沉积岩至少部分物源来自北部的冈底斯孤;该沉积残块很可能是雅鲁藏布江前陆盆地系统的一部分,这将对限定印度-欧亚板块的初始碰撞时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78.
The cold desert soll has been discovered at first time in southern ridge of Mount Harding, Grove Mountains of interior East Antarctica Ice Sheet. Based on the micro structural observation, dominant characteristics of quartz grains include: distinct surface stria and fractures, and clean features of frost action at both of crystal margins and micro crannies of quartz grains. These features show a pedogenesis environment of few water, short transportation and frost action, revealing a warmer climatic event existed in this re, on.  相似文献   
79.
本文重点讨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入口地区末次冰期以来冰川活动的地貌学、^14C和^10Be定年结果及其构造一环境意义。在海拔3200m的观景台发现距今24—18ka的冰砾阜,说明末次盛冰期时大拐弯入口地区有大规模的冰川下移现象,并阻塞了雅鲁藏布江主河道,形成堰塞湖,暗示雅鲁藏布江在末次盛冰期时已经下切到与目前接近的深度。在海拔3150m的打林村阶地,其4级阶地上的砾石^10Be暴露年龄显示该阶地形成于距今9.0—8.7ka的末次冰期与新冰期之间的间冰期,意味着这一期间则隆弄冰川再次下移导致阻江。近60年来则隆弄冰川3次跃动,两度阻江,是20世纪3次气候突变的表征。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入口地区末次盛冰期以来的冰川进退历史对气候变化有良好的指示作用,该历史与大拐弯入口地区的构造地质背景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0.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入口段活动的地质构造、特殊的地形与气候条件酿就了暴雨泥石流及冰川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近60a来,则隆弄冰川泥石流曾两度摧毁直白村;鲁霞-德阳段暴雨泥石流的洪积扇已经深入雅鲁藏布江中,该段河道处于半阻塞状态。两处地点的泥石流对上下游村庄、城镇及设施带来严重威胁。依据地貌调查及室内DEM定量分析,了解泥石流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对前人认为则隆弄冰川泥石流堰塞雅鲁藏布江造成上游回水成湖淹没米林、林芝等地的观点提出了新的看法;米林、林芝古淹没事件可能是对多地点泥石流爆发的响应。对米林—加拉一线不同地点不同类型的泥石流灾害可能造成的不良环境效应进行评估后提出几点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