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70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1.
发育在大别造山带东部的假玄武玻璃是区域内NE-SW向断裂带快速滑移形成的构造岩。地质产状、显微构造及岩石化学研究表明,这些假玄武玻璃主要由超碎裂岩化作用所形成。假玄武玻璃及围岩的全岩(包括部分单矿物)K-Ar年龄测定表明,大别造山带的假玄武玻璃形成于81~93Ma之间。本文同时测定了叠加在假玄武玻璃基质之上的多硅白云母的激光^40Ar/^39Ar年龄为78.9Ma。显微构造及所获得的年龄数据显示,这些沿NE-SW向断裂发育的假玄武玻璃是在晚白垩世(80~90Ma)时期伴随着大别造山带整体隆升过程形成的,而与早期板块俯冲过程无关。同时,不同定年方法在数据上的一致性还表明,全岩K-Ar方法在确定某些假玄武玻璃及含假玄武玻璃的断裂构造年代时,可能仍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的方法。  相似文献   
82.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31  
李阳  蔡进功  刘建民 《沉积学报》2002,20(2):210-216
本文基于构造层序分析和基准面分析原理,建立了高分辨率地层格架,强调了构造演化对层序样式的控制。断陷湖盆的层序由低位体系域、湖扩展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组成,依据其低位体系域特征以及沉积体系的空间配置关系,划分出三种层序样式,其中生长断层型的低位体系域最发育;构造坡折型低位、湖扩展和高位体系域发育齐全,这与海相被动大陆边缘层序样式有类似性;滨岸缓坡型以浅水环境沉积体系为主。构造坡折的存在,为低位扇的发 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形成了低位三角洲、浊积扇及扇三角洲三种类型低位扇,它们是隐蔽油气藏勘探的主要对象。依据构造坡折带及低位扇发育规律,结合油气成藏条件分析,提出了新的勘探领域,经钻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充分证明了层序地层学在陆相盆地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3.
祁连山北缘-河西走廊西段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是我国新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通过野外对研究区主要活动断裂的调查研究、结合年代学测试和综合分析,认为祁连山北缘-河西走廊西段地区的旱峡-大黄沟断裂、玉门断裂、新民堡断裂和阴洼山断裂都是晚更新世至全新世活动断裂。旱峡-大黄沟断裂形成于中新世晚期,一直活动至今;玉门断裂形成于上新世早期,在距今76 ka左右和32 ka左右发生过2次强烈的新构造活动(古地震),也是2002年玉门地震的发震断裂;阴洼山断裂形成于上新世晚期(30 Ma左右),在距今199~210 ka、86~100 ka、41~50 ka发生过3次强烈的新构造活动,也可能是1785年惠民堡(现新民堡)地震的发震断裂;但是位于近盆地中心的新民堡断裂形成时代明显晚的多,起始于中更新世晚期(017 Ma左右),在距今283 ka、44 ka和12 ka左右发生过强烈的3次新构造活动。在运动形式上,上述4条断裂均为自南南西向北北东的逆冲推覆。在变形性质上,新民堡断裂以非地震性的蠕滑为主,其他3条断裂主要为地震性的粘滑变形。在祁连山北缘-河西走廊西段的北北东剖面上,逆冲推覆断裂表现为前展 后展复合发育模式,即形成时代最新的是位于酒西盆地中心的新民堡断裂,在酒西盆地中心以南部分的剖面中断裂发育为前展式,由祁连山腹地向河西走廊盆地中心断裂形成时代越来越新,而酒西盆地中心以北部分的剖面中断裂发育为后展式,即从盆地中心到盆地北缘断裂形成时代越来越老。  相似文献   
84.
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建模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前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主要侧重于露头和现代沉积,而地下储层构型分析及建模研究甚少,未形成有效的定量预测储层构型的方法,难以满足地下油藏剩余油分布预测的需要.为此,提出了层次约束、模式拟合和多维互动的地下储层构型分析与建模思路,并以济阳坳陷孤岛油田馆陶组曲流河储层为例,论述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建模思路与方法.曲流河储层构型可分为3个层次,包括河道砂体层次、点坝层次和侧积体层次.将不同级次的定量构型模式与地下井资料(包括动态监测资料)分级别进行拟合,并且在分析过程中,使一维井眼、二维剖面和平面以及三维空间之间相互印证,从而建立不同层次的储层构型三维模型.同时,建立了活动河道宽度与点坝规模的定量关系,并应用水平井资料确定了侧积体和泥质侧积层的定量规模.这一研究不仅对地下地质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提高油田开发效益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5.
华北地台北缘东段是华北古陆块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地质发展演化过程。早太古宙高级区为一套深变质的麻粒岩、片麻岩、紫苏花岗岩地体;晚太古宙为花岗岩—绿岩地体。晚太古—早元古宙为大陆边缘活动带。早太古宙高级区零星分布在吉林桦甸,辽宁清原、新宾、凌源,河北平泉、承德、迁西、张家口等地(图1)。区内出露总面积约11200平方公里,麻粒岩与紫苏花岗岩面积之比为7∶1。地体呈不规则的卵形,在冀东迁西和辽北清原等地具有穹窿状构造,其核  相似文献   
86.
阴洼山断裂全新世活动特征与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阴洼山断裂属于河西走廊内的断裂带,位于嘉峪关以西28km的阴洼山北侧及附近,呈NW向延伸,长25km,自NW向SE具有活动时代逐渐变新的特点。其西北段仅切错了白垩系和上新统,中段则切错到上更新统(被断最新坡积物22.4kaBP,覆盖坡积物8.6kaBP),而东南段切错了全新统(断层楔堆积物4.8~5.1kaBP)。断裂的活动性质在剖面上表现为西南盘上升、东北盘下降的相对位移,而平面上为右行的走滑。该断裂在晚更新世末(10~11kaBP左右)和全新世中期(5kaBP左右)发生过2次明显的新活动  相似文献   
87.
假玄武玻璃的研究进展与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国外有关假玄武玻璃(pseudotachylite)的研究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在野外产状、显微镜观察和实验模拟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甚少。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活断层”研究的深入,所谓有“地震化石”之称的假玄武玻璃也日益为研究者们所重视。假玄武玻璃通常认为是与地震断层有关的高应变速率条件下的产物。假玄武玻璃的研究对了解地震时地下深处断层带的变形机制等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通过模拟假玄武玻璃形成时的相似条件(主要是力学机制和化学机制),可以了解假玄武玻璃形成时断层剪切带变形历史。为了使国内对这一研究领域感兴趣的学者了解假玄武玻璃的形成过程及其所反映的意义,本文从假玄武玻璃的地质特征及成因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88.
发育在东南极普里兹湾西南部哈姆峰地区麻粒岩相花岗质片麻岩中的假玄武玻璃沿着近东西向断裂带分布。显微构造特征表明,该地假玄武玻璃基质中普遍发育球粒结构及树枝状、放射状-针状等不同形状及组合的矿物微晶体,说明这些假玄武玻璃是地震断层快速滑移过程中摩擦熔融作用的产物。假玄武玻璃中的微晶体矿物组合大体分为两种,它们分布在构造带不同地段:一种是以"紫苏辉石+斜长石"组合为主,分布于构造带东北部地段;一种是以"黑云母+斜长石+钾长石+石英"的组合为主,分布于构造带西南部地段,说明沿构造带不同部位构造环境及应力分布的不均匀性。同时,微晶体中富铝紫苏辉石的存在,表明假玄武玻璃形成过程及其后期的结晶过程可能处于高温(麻粒岩相)的构造环境下。假玄武玻璃的基质全岩K-Ar年龄为878.1±16.8 Ma,全岩40Ar/39Ar年龄谱系中所记录的年龄值主要集中在925~626 Ma。结合区域对比看,假玄武玻璃应该形成于格林维尔期构造事件。   相似文献   
89.
辽东半岛地处华北克拉通东北部、胶-辽台隆北段,是我国东部重要的金矿资源产区之一。区内先后发现五龙、白云、猫岭等大中型金矿床,探明储量超过300 t。鉴于辽东半岛与胶东半岛处于相似的构造背景,辽东半岛金矿成矿及找矿潜力一直广受关注,相关的地质研究及矿产勘查工作也持续进行。总体看,已有研究更多聚焦于金矿床本身的描述及矿床成因等方面的工作,但缺乏对区域成矿背景及成矿过程的全面梳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深部资源勘查工作的方向及部署。作者根据2016-2019年间的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含矿岩石显微构造变形和年代学等方面的分析,系统总结了辽东半岛金矿的成矿条件和控矿因素,并就深部资源勘查方向提出了建议。研究表明:辽东半岛已发现金矿化分属于晚三叠世和早白垩世两期构造-岩浆成矿系统。宏观及微观上,构造对区内金矿的形成和分布均表现出明显的控制作用。两个时期的金矿都经历了早期的韧性变形和晚期的脆性变形,且金矿化都与晚期脆性构造环境下发育的超碎裂岩化及含矿热液蚀变作用有关。基于辽东半岛地壳结构、物质组成和金矿成矿地质条件的分析,本文认为辽东半岛的深部资源勘查应重点集中在3个方向:营口-宽甸台拱的南、北边界断裂带及其伴随的北东、北西向断裂构造的复合部位;营口-宽甸台拱的东、西两侧北东向(新华夏系)边界断裂带及其伴随的低级别、低序次构造系统;关注在现有含矿构造带下部是否存在与印支期、燕山期岩浆活动有关的斑岩型金矿化(床)。  相似文献   
90.
中国船舶首航东北航道及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洛  赵越  刘建民  韩淑琴 《极地研究》2014,26(2):276-284
北极航道按其处于地球上的地理方位可分为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东北航道按航线所处的纬度范围则可分为北极低纬航线(北极近岸航线)、北极中纬航线(作为国际常规航线)、北极高纬航线、挺极航线。"雪龙"号于2012年夏季书写了中国船舶首航东北航道的航海史。"雪龙"号从东北航道的起点白令海峡开始,沿东北航道抵达冰岛,并沿北极高纬航线返回白令海峡,完成往返穿越北冰洋之旅。据此,本文对北极航道的分类提出了一些看法,对东北航道的商业航行情况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概述了"雪龙"号此次首航东北航道的整个进程和关键问题,同时对中国建立北极航道战略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