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6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31.
安徽铜陵地区成矿控制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铜陵地区是长江中下游铁铜硫金成矿带的重要成矿区。区内矿床众多,类型复杂,成因多样。为了查明本区的控矿因素,本文运用宏、微观相结合,地质观察研究与同位素、稀土元素等地球化学以及流体包裹体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区域地质背景、地层岩性、岩浆岩、构造及成矿流体性质等与成矿的关系,认为不同成因、不同类型的矿床所受的控制因素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2.
1∶5万区域地质调查首次在中祁连地块北缘发现的退变榴辉岩,呈构造岩块分布于大羊陇一带的变质基底中。岩相学和矿物学研究显示,石榴石的矿物包体和化学成分具有进变质环带的特征,属于C类榴辉岩。石榴石核部成分以及残留于核部的黑云母、斜长石等矿物包体代表了进变质阶段(M1)矿物组合,计算得到其温压条件为568~580 ℃和0.80~0.82 GPa。大致估算得峰期榴辉岩相阶段(M2)温压条件为(669±5) ℃和(2.1±0.2) GPa。石榴石“白眼圈”结构指示了等温减压退变质作用,利用局部的平衡矿物获得高角闪岩相退变质阶段(M3)的温压条件为681~705 ℃和0.68~0.71 GPa。进一步的退变质作用发生在低角闪岩相条件下,以基质中出现粗粒的角闪石和斜长石为特征,估算得到这一阶段(M4)温压分别为500~545 ℃和0.38~0.43 GPa。上述变质过程形成一个顺时针的p-T演化轨迹,暗示板片经历过快速俯冲和折返。榴辉岩的锆石CL图像显示锆石大部分发光度低,为无分带、弱分带或海绵状分带,边部发育宽约5 μm的强阴极发光带,主体表现为变质增生锆石的特征。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峰期榴辉岩相变质的上限年龄为(485±22) Ma。根据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构造环境判别,大羊陇榴辉岩的原岩为MORB,推测属于北祁连洋壳的组成部分。结合中祁连地块北缘广泛发育弧岩浆岩,确定了晚寒武世-中奥陶世北祁连洋壳存在向南的俯冲作用,其俯冲极性为南北双向俯冲。  相似文献   
33.
内蒙中部四子王旗地区基性侵入岩锆石定年及其意义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内蒙中部四子王旗地区横跨华北板块和北方造山带两大构造单元,是研究北方造山带古生代地壳增生演化的重要地区,而出露在该区的古生代基性岩体准确的侵位时代一直无人问津。为此,本文选择该区位于两大构造单元中的三个基性岩体进行锆石LA-ICP-MS U-Pb定年。位于锡林浩特-苏尼特左旗花岗-变质带东延地区的四子王旗北哈达敖包岩体(样品号NM40)明显遭受了后期低级变质作用以及构造挤压作用,其锆石核部发育岩浆成因的震荡环带,给出了508±10Ma(MSWD=1.5)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应代表岩体侵位年龄,反映大洋板片俯冲作用在晚寒武-早奥陶世已经开始;其锆石边部高CL强度无环带的特征暗示受到后期变质作用影响而发生过重结晶作用,加权平均年龄为467±9Ma(MSWD=0.75),并被解释为变质重结晶年龄下限,可能是弧-陆碰撞事件。位于华北北缘的两个基性岩体(样品号NM54和NM47)的锆石内部特征均显示出岩浆成因的韵律条带,分别给出了331±4Ma(MSWD=1.2)和302±2Ma(MSWD=5)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应代表它们侵位的时代;结合区域研究成果,330~300Ma的岩浆作用很可能是陆-陆碰撞的结果。  相似文献   
34.
内蒙古阿拉善塔布格地区主要地貌形态为荒漠、戈壁和山地,本文基于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成果,系统总结了塔布格地区地质特征,并对研究区内元素含量、异常组合和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等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Au、Ag、Pb异常强度高、规模大,具有明显的浓集中心和浓度分带,多元素异常套合好,且与地质构造对应,异常查证发现含金石英脉,Au、Ag、Pb为主要成矿元素,As、Sb、Bi、Hg、Sn、Cu、Mo、Zn、W为成矿指示元素。综合地质成矿背景及化探异常特征,在区内圈定两处以金为主的多金属找矿靶区,认为后续工作主攻矿种应为金,主攻矿化类型为与韧-脆性构造变形有关的构造热液型金多金属矿化。  相似文献   
35.
白乃庙组绿片岩是白乃庙铜金矿床赋存层位,矿区构造上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古生代陆缘增生带内。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指示该绿片岩原岩为中基性火山岩。对白乃庙组变质火山岩的锆石LA-MC-ICP-MS UPb年代学研究表明,该火山岩形成年龄为449±3Ma(n=33,MSWD=4.0),为晚奥陶世岩浆活动的产物。白乃庙组变质火山岩具有低的SiO2(43.47%~54.64%)、TiO2(0.60%~1.31%)和P2O5(0.08%~0.35%),宽的MgO(3.98%~12.99%)含量,属于钙碱性系列岩石,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Sr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Hf也表现为轻微的亏损。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具有不同程度的Eu异常(Eu/Eu*=0.7~1.2)和轻微负的Ce异常(Ce/Ce*=0.74~1.01)。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白乃庙变质火山岩经历了一定程度的结晶分异,橄榄石和单斜辉石为主要的结晶相。该变质火山岩具有较低的Ti/Y(2.5~5.0)和Zr/Y(189~355)值、低的176 Hf/177 Hf比值和较宽的εHf(t)值,暗示源区可能为岩石圈地幔,且受到了地壳的混染。Nb和Ta强烈亏损、极低的Nb/Ta值(0.08~1.09)以及Ce的负异常表明与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岩浆源区可能已受到俯冲组分的影响。构造环境判别显示白乃庙变质火山岩为与消减作用有关的大陆弧岩浆岩。锆石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2)变化范围为1073~1470Ma,平均值为1285Ma(n=30),暗示华北板块北缘在中—新元古代时期曾发生过一次重要的构造热事件。  相似文献   
36.
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北极各花岗岩基位于兴蒙造山带的二道井—查干乌拉—红格尔缝合带南缘,主要由正长花岗岩组成。为精确厘定该岩体的形成时代,对其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获得了(264.0±3.4)M a(MSWD=1.5)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应代表其侵位年龄。岩石地球化学数据显示该岩体具相对富碱、富钾的特征,w(K2O+Na2O)变化于8.0%~9.29%之间,w(K2O)/w(Na2O)比值为1.20~2.59,属于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w(Rb)/w(Sr)值较低(2.4~4.2),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La/Yb)N介于3.1~13.6之间,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等特点显示其应为Ⅰ型花岗岩。岩石暗色矿物为黑云母,副矿物出现榍石而未见富铝矿物,富含暗色包体,与过铝质花岗岩相伴生,为较典型的KCG岩石组合,属于由俯冲作用向大陆碰撞演化过程中构造体制转换阶段的产物,而在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中均落入同碰撞花岗岩区域。同位素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北极各岩体形成于同碰撞环境,可能是大规模岩浆底侵作用导致地壳熔融的结果。  相似文献   
37.
38.
大别山北麓梅山群的含义区域对比及时代归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文灿  王果胜 《中国区域地质》1996,38(3):256-259,203
  相似文献   
39.
在藏南萨迦县赛区北部发育一套滑塌混杂沉积。对于这套混杂沉积的时代及地层归属,长期以来一直存有争议,主要原因是未能在其中获得足够的化石证据。本次工作在该套混杂岩中首次发现大量白垩纪放射虫化石,并建立4个放射虫组合:①Holocryptocaniumaff.barbui-Dictyomitraturris组合;②Acanthocircusdicrancanthos-Thanarlapulchra组合;③Thanarlaveneta-Pseudodictyomitrapseudomacrocephala组合;④Dictyomitramegnifica-Dictyomitratur-ritu组合。赛区“混杂岩”无论是古生物还是岩性组合特征,均可以与相邻地区的宗卓组进行对比,从而确认该套“混杂岩”属上白垩统宗卓组而非三叠系“修康群”。  相似文献   
40.
通过对合肥盆地侏罗系三尖铺组和凤凰台组剖面中岩屑(或砾石)成分精细地测试和统计分析表明,盆地沉积地层源区为盆缘山带分布的基底变质杂岩、花岗质岩石、中—浅变质岩和砂、泥质沉积岩4类主要岩石单元。全剖面的原岩岩屑序列可划分为两大岩屑层序及其中的7个岩屑小层序。原岩岩屑序列中岩屑(或砾石)的规律性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