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100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50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150篇
海洋学   9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1.
日本于1872年在北海道的函馆,开设了第一个气象观测所--函馆气候测量所,即现在的函馆海洋气象台.而东京的气象观测则始于1875年6月1日.之后,北海道开拓使、日本内务省的地理局和各府、县(相当于中国的省、市自治区)都逐渐创设了测候所进行天气观测,但观测和统计的方法因地而异,各不相同.到1886年,日本全国的20个测候所才统一在同一时刻、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观测.现在,日本的观测站达到了150多个.  相似文献   
112.
基于多尺度分析的遥感影像融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SPOT5的多光谱波段和全色波段在像素级的融合层次上运用多尺度分析的方法进行了融合试验,主要用了小波变换和Curvelet变换的方法,这两种变换方法都能把图像分解为低频的近似图像和高频的细节图像,采用一定的融合规则对分解后的图像进行融合,并进行反变换得到融合后的图像,并把基于多尺度分析的融合结果与传统的融合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多尺度分析的融合方法比传统的PCA、Brovey融合方法效果要好;而Curvelet变换融合在光谱保持度及空间信息提高方面都比小波变换融合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13.
南堡凹陷老爷庙油田新近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仍是目前勘探和开发的重点层段。新近系以河流相沉积为主,储层岩石类型以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孔隙结构以中孔和大孔为主,分选较好;储层成岩作用相对较弱,碳酸盐析出是降低原生孔隙的重要因素,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为主,馆陶组见少量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储层成岩作用对油气聚集有利,储层沉积微相控制了油气的聚集和分布,河道和废弃河道砂体具有良好的储盖配置关系,是最有利的油气聚集相带;心滩砂体由于其封盖条件不如河道砂体优越,而含油气性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14.
热红外遥感反演地表温度研究现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地球表面温度是一个重要的水文、气象参数,它影响着大气、海、陆之间的感热和潜热交换,是诸多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料,精确定量反演陆面温度的成果将推动旱灾预报和作物缺水研究、农作物产量估算、数值天气预报、全球气候变化和全球碳平衡等领域研究的进展。因此,利用卫星遥感资料进行地表温度的反演已成为目前遥感定量研究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阐述了遥感反演地表温度的原理及各种方法,对各种方法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及优缺点做了评述,最后展望了遥感反演地表温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5.
地球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太阳的辐射变化对地球大气边界层有着潜在的影响。日食过程中太阳被遮挡减少了到达地球的热辐射能量,大气热力状态被改变,为研究大气层热力状态的变化提供了一个好的机会。2020年6月21日,在中国境内出现了一次日环食,除日环食带以外中国其他地区都可见到日偏食。为了研究日食对边界层大气热力状态的影响,本文分析了西安、遵义、南宁和宜宾4个不同地区的微波辐射计实时连续观测的大气温湿度廓线数据,研究日食期间不同日面遮挡程度对不同边界层高度上大气热力状态的变化及其受天气条件的影响。这4个站点月球对太阳的遮挡比例都不相同,其中宜宾处在日环食带上遮挡最多。实验结果表明,日食期间大气边界层温湿度受到日食的影响较为明显。从日食开始到最大时刻由于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减少,边界层大气温度也开始降低,在日食从最大时刻到结束期间,从太阳到达地球的辐射能量逐渐增大,边界层温度开始上升,日食过程中相对湿度变化与温度相反。4个站点温度变化最大约4℃,相对湿度变化超过10%,水汽密度没有明显变化,各个高度层温湿度变化明显滞后日食过程约15—20 min。日食过程中,月球对日面遮挡越多,日食对边界层大气...  相似文献   
116.
基于石羊河流域干流及八大支流的9个水文站和35个雨量站的逐月降水和径流数据,采用小波分析和双累积曲线等方法,研究石羊河流域径流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石羊河流域径流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平均每10 a减少0.37亿m3,其中石羊河干流、金塔河、杂木河、黄羊河和古浪河的径流量减少,西大河、东大河、西营河和大靖河的径流量增加。(2)石羊河流域的9个水文站存在2~10、10~30 a的周期变化,其中杂木寺站和黄羊河水库站还存在30~60 a的长周期变化,并且9个水文站分别在24、21、21、21、43、45、22、17、21 a的时间尺度丰枯变化最明显。(3)石羊河干流和八大支流突变分别发生在1971、2014、2000、2018、1960、1959、1962、1994、1965年,其中石羊河干流、金塔河、杂木河、黄羊河和古浪河突变后径流量下降,西大河、西营河和大靖河突变后径流量增加,东大河不具有突变性。研究结果可以为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优化配置和后续生态工程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7.
为了解胶州湾养殖水域和自然水域的底栖动物生态状况,尤其是水产养殖等人类活动对胶州湾生态系统的影响,在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养殖区内外选取六个典型站位,于2011年4月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和环境因子的采样,分析比较了养殖区内外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特征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研究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77种,其平均丰度为1154.44 ind./m~2,平均生物量为369.33 g.wwt/m~2。研究结果表明的养殖区内外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丰度、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差别较大。根据CLUSTER聚类结果,可以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划分为3个站群。与历史数据相比,本研究6个站位中自然水域的站位丰度、生物量降低,而养殖水域内的站位丰度、生物量较高。菲律宾蛤仔养殖活动压力已造成胶州湾养殖区域及其邻近自然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发生了一定变化。  相似文献   
118.
太湖竺山湾湖泊缓冲带内湿地浮游植物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太湖竺山湾湖泊缓冲带区域内湿地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及水质状况,于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进行了4次现场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112种,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为43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38.4%,其次是硅藻门,共40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35.7%。浮游植物数量变化在5360.0×104~54627.4×104cells/L之间,从季节变化上来看,春季秋季冬季夏季。浮游植物季节相似性指数在0.37~0.71之间,夏季和秋季之间的相似性指数最小,春季和夏季之间的相似性指数最大。优势度分析显示,竺山湾湖泊缓冲带区域内湿地各个季节的浮游植物优势种都在3种以上,优势种种数较多且优势度不高,变化范围在0.02~0.06之间。竺山湾湖泊缓冲带内湿地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在0.85~1.58和0.14~0.29之间,表明调查期间竺山湾湖泊缓冲带内湿地浮游植物分布不均匀,群落结构简单。基于绿藻指数及生物多样性指数对竺山湾湖泊缓冲带内湿地的水质综合评价表明,研究区域可能属于重富营养型,冬季为重度污染,春夏秋为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119.
以区域地质、地震等资料为基础,系统研究了台西盆地乌丘屿凹陷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演化。台西盆地的发育受欧亚板块、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4大板块共同作用的影响。中生代晚期,台西盆地区域应力场从挤压转为松弛,地壳拉张减薄。新生代初期拉张形成裂谷,乌丘屿凹陷是在此背景下发育而成东断西超的半地堑式陆缘断陷。乌丘屿凹陷的构造发育与演化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中生代晚期的裂前阶段、古新世至渐新世的断陷阶段、中新世的坳陷阶段和上新世至第四纪的区域沉降阶段。  相似文献   
120.
室内刺参育苗池中新发现的一种敌害生物——日本毛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育苗池内PVC波纹板上新发现一种敌害生物——日本毛壶(Grantia nipponica),外观白色管状,体基端呈树枝状,中部膨大,表面遍生毛状骨针,活体长8~30 mm,宽2~6 mm。体表骨针为二辐骨针(diactine)和三辐骨针(trciactine),其中三辐骨针(trciactine)中包含了等角骨针(regular spicule)、羽状骨针(sagtittal spicule)和类羽状骨针(parasagittal spicule),二辐骨针的长度大约为80~800μm,三辐骨针的长度为30~350μm。毛壶大量繁殖的密度可达到0.144个/cm2。可从养殖用水过滤、饵料消毒和附着基及时清洗几个方面入手控制毛壶的过度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