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58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125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沉积盆地成藏(矿)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沉积盆地集有机和无机、金属与非金属矿产于一盆,构成了相对独立的矿产赋存单元和成藏(矿)大环境;称之为沉积盆地成藏(矿)系统。盆地成矿系统一般处于低温、低压环境和开放体系中;成矿流体、生物-有机质(流体)在其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且常受温度变化的明显影响;成矿作用一般与岩浆活动无直接成因联系。形成沉积矿产的成矿物质,初始赋存大多呈分散状;从其初始聚集到成矿作用发生和矿藏形成,所处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般都经历了原始成矿物质聚集→转化成矿→富集成藏及改造定位3个阶段。成矿物质运移的动力主要来自压实作用和异常压力、构造作用、渗流携带作用、分子扩散、挥发作用和浮力等;运移的途径主要为孔隙、构造作用形成的断裂和非构造产生的微裂隙及不整合面等。矿源岩与储集层的关系多样,可有自生自储、新生古储、古生新储等组合。沉积矿产的聚集成矿场所,一般为由渗透性差的泥岩、膏盐层等封盖的圈闭构造(背斜、断层、岩性等),或处于地球化学环境、构造特征、岩性-岩相等突变的边界-转化带。原始成矿物质聚集与矿藏形成—定位之间间隔的时间一般可较长,时差可达几亿年。沉积矿藏形成通常具动态成矿过程,一般成矿期次多和后期改造明显:既可使已形成的矿藏多期叠加进一步富集,也可使其遭受改造而发生改变或形成次生矿藏。以上特点决定了沉积矿藏的形成,特别是其定位时代相对较晚。同盆共存的各类沉积矿产资源丰富、特征多样;其成矿作用和分布组合关系复杂,具有共存多样性、共荣亲和性和排他性等特征。以上特征在不同类型沉积矿产似不尽相同,各自还有其个性特点。根据地球构造动力学环境的不同,可将盆地成矿系统分为裂陷伸展、聚敛、转换、克拉通等类型;各类环境中矿产的成矿特点、类型和分布组合等有别。受地史上地球表层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演化及其不可逆性的明显影响,盆地外生沉积矿藏的形成及特征一般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随时间发展,矿种更为复杂多样等特征。盆地系统沉积矿产的富集成矿同时也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区性及偏富极的特点。沉积盆地成藏(矿)系统有其自身的成矿特点和成藏(矿)环境,应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成矿系统提出,以与造山带和地盾等成矿系统相并列和区别。对其专门研究,必将揭示各种沉积矿藏同盆共存的内在联系、成藏模式和分布规律,丰富和发展已有成矿理论体系,为盆地内多种矿产兼顾,科学高效勘探和综合预测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2.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晚三叠世构造属性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有关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晚三叠世的构造属性问题,前人的观点大多认为该时期为(类)前陆盆地,笔者对此提出置疑,主要有3个方面的依据:首先,对西缘汝箕沟、石沟驿和崆峒山地区晚三叠世延长组的3套粗碎屑沉积进行了重新认识。汝箕沟延长组确实为边缘相沉积,但其附近层位板内玄武岩的出现,表明该区晚三叠世为拉张环境下的沉积。最新研究表明,石沟驿地区延长组沉积厚度并不大,不超过1500m。崆峒山砾岩沉积可能受西南部的秦祁造山带影响所致,不能作为盆地西部沉积的代表。其次,通过编制晚三叠世延长组地层等厚图及一系列东西向地层剖面对比,发现该时期以往认为的盆地西部从南至北的巨厚沉降带并不存在。最后,通过地震剖面、平衡剖面和裂变径迹测试数据分析,指出西部现今存在的横山堡后冲构造带和马家滩大型逆冲推覆构造带并未形成于晚三叠世,其最早形成于晚侏罗世。故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晚三叠世构造属性并非为前陆盆地,而是残延克拉通内叠合盆地的组成部分。该认识对盆地西部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3.
物源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49,自引:14,他引:149  
赵红格  刘池洋 《沉积学报》2003,21(3):409-415
物源分析是盆地和造山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分析沉积盆地与造山带的相对位置、演化过程及相互作用等方面意义重大。物源分析方法众多,中主要讨论了重矿物法、碎屑岩类法、裂变径迹法、沉积方法、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法等的方法、原理及其应用条件和局限性,并指出地球化学方法和同位素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也应该考虑构造抬升、剥蚀作用和化学风化等构造和沉积作用对物源区判定的影响。物源分析时应注意将多种方法相结合,扬长补短,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4.
论羌塘地块结构的不均一性和深部信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藏北羌塘地区最新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以MT为主)综合分析,对比西部和东部综合剖面各单元结构特征,发现羌塘地块结构不均一性特征明显。西部隆起区结构独特,浅中部与深部结构有别,存在一南倾低阻异常带。西中部剖面南羌塘坳陷与西部隆起区深部结构相似,壳内低阻层呈双层。其他地段和东部剖面均呈中隆两坳格局,壳内低阻层仅一层。中部隆起带的深部总是对应一直立极低阻异常带。北羌塘坳陷低阻凹陷规模大,基底埋深大,横向分块明显,北中段热力改造较强,深部存在l~2个极低阻异常区带。总体上表现为南北分区带、东西分块段、垂向分圈层,MT显示壳内低阻层顶界面深度不一,横向变化大,低阻层呈①直切式:从深50~60km处呈柱状直接切断两侧高阻体,升达地面;②蘑菇云状:从深100km处呈宽约50km的蘑菇云状升入到地下10km;③上下叠置三明治式:以双层低阻层或多层高阻体上下叠置呈三明治式结构。南部基底电阻率显著高于北部,基底构造分三块:西南部、中东部和东部。这种结构不均一既有其深部构造作用控制,可能存在热异常柱,又有后期改造作用的叠加。  相似文献   
135.
河西走廊东部石炭系展布及找煤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西走廊东部石炭系发育、展布受晚古生代前陆盆地控制。虽然以武威为界的东、西两部存在一定差异,但均具有沉降中心和聚煤中心由南向北迁移,海浸方向由SW→SWW→NWW变化的特征。聚煤中心可能主要位于西部中央隆起南缘及东部靖远磁窑一带,北祁连逆冲推覆体下及山前可能也有较好的找煤前景。  相似文献   
136.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部)中生代构造属性   总被引:102,自引:21,他引:81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带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复杂的构造特征、活跃的新构造运动和良好的矿产赋存条件,长期以来为诸多地质学和矿产学者所关注;并从不同角度对该区带的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和构造属性进行了程度不同地探讨,提出了不尽相同的认识。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将其中生代构造属性划归“前陆盆地”。在地质历史上,适于前陆盆地发育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均是相当有限的。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部)处于多个性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结合部位,构造特征因地而异,演化过程十分复杂。本文根据最新勘探资料和测试结果,通过对区域背景、盆山关系、沉积响应、构造特征、原盆面貌、演化过程、发育时限和后期改造等方面的综合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在中生代整体上不具前陆盆地属性,为大型残延克拉通内盆地的组成部分;仅在晚侏罗世以来盆地发育晚期和之后的有限时期和局部地段,存在有与前陆盆地结构“貌似”的剖面组合特征。  相似文献   
137.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火山灰沉积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火山灰沉积物分布广泛, 为研究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形成机制, 通过详细的岩心观察、薄片鉴定、X荧光光谱分析(XRF)、ICP-MS分析、扫描电镜(SEM)分析等手段, 对延长组火山灰层进行了细致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火山灰沉积物富含晶屑、玻屑等火山物质, 整体蚀变强烈, 可分为凝灰岩和斑脱岩, 以伊利石、伊蒙混层等粘土矿物为主; 主量元素SiO2含量为50.29%~79.82%, 富钾, K2O+Na2O在3.20%~7.88%之间, SiO2与Al2O3、TFe2O3、MgO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REE在(99.82~550.15)×10-6之间变化, 总体特征表现为轻稀土富集, 重稀土亏损, 曲线形态整体表现为右倾型, Eu负异常, δEu为0.147~0.837, 没有明显的Ce异常; 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Th呈正异常, 在Nb/Y-Zr/TiO2图解中, 数据点主要落在安山岩-流纹岩之间, 说明火山物质主体来源于中酸性岩.综合岩石地球化学和沉积学分析, 认为延长组火山灰沉积物包括空降型和水携两种形成机制, 大地构造环境判识图解反映了火山灰源于火山弧钙碱性岩浆原区, 与晚三叠世秦岭造山带的演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8.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砂岩的碱性溶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弄清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砂岩储层孔隙度与富铁绿泥石胶结的关系, 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技术分析了砂岩的孔隙特征、岩石组分特征及孔隙与岩石组分的关系, 认为绿泥石包膜对孔隙的保护作用有限, 火山物质(火山灰杂基和火山岩岩屑)的碱性溶蚀是孔隙发育的主要原因, 通过定量计算绿泥石的铁质来源, 认为这种火山物质属于中-基性火山岩, 在早成岩阶段A期7%~11%的中基性火山物质发生碱性溶蚀, 产生了8%的碱性溶蚀粒间孔隙, 同时生成了3%的孔隙衬里绿泥石.绿泥石胶结物的广泛分布只是指示成岩早期发生了大量的火山物质溶蚀并产生了可观的碱性溶蚀孔.   相似文献   
139.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砂岩型高岭土矿特征及成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胜砂岩型高岭土矿床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含矿层为延安组。经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衍射、全岩主要元素分析(XRF)以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对矿层白色砂岩与红色原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原岩为基质被铁质浸染的以碎屑片状高岭石和伊利石为主的红色砂岩,而矿层则为褪色的以粒度粗细不一的高岭石胶结为主的白色砂岩。矿层砂岩的分布与盆地北部油苗位置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综合区域地质特征、岩石学、岩石化学以及天然气运散的信息,认为砂岩型高岭土矿层的形成是由于研究区以南气田中的上古生界天然气向北运移散失过程中,将红色原岩中的氧化铁胶结物还原成易于运移的Fe2+,从而使其褪色变白;同时酸性流体使长石溶蚀形成高岭石,后期的风化淋滤作用使砂岩中的高岭石含量进一步提高,进而形成目前较大规模的高岭土矿床。  相似文献   
140.
<正>沉积盆地的类型及其形成的动力环境是地学研究和矿产勘探的重要基础,对其讨论热烈,但未解问题尚多。中国沉积盆地类型丰富、特征复杂、演化过程和发育背景多样,与盆地其他方面相比,对盆地类型的研究明显较弱,存疑不少,对其进行专题研讨十分必要。于是,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2013年5月11—12日在西安召开了"中国沉积盆地类型及其形成动力学环境专家论坛会议",旨在能对中国沉积盆地分类和整体研究的成果交流、研讨和引起关注。会议主要采用分区做主体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