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353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517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阿尔金断裂带对青藏高原北部生长、隆升的制约   总被引:62,自引:3,他引:59  
大量的同位素年代学证据表明(古)阿尔金断裂带可能形成于三叠纪,后又经历了侏罗纪、白垩纪的强烈左旋走滑活动,自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后阿尔金断裂再次活动。主要的走滑活动发生在:(1)245~220Ma;(2)180~140Ma;(3)120~100Ma;(4)90~80Ma;(5)60~45Ma;(6)渐新世至中新世;(7)上新世至更新世以及(8)全新世。沿阿尔金断裂带,伴随左旋走滑活动形成一系列的逆冲断裂和正断裂,反映走滑过程中伴随隆升作用的存在,并且形成自北向南包括祁连山、大雪山、党河南山、柴北缘山、祁漫塔格山和昆仑山,表明阿尔金断裂带制约着青藏高原北部的生长和隆升。阿尔金断裂带东、西两端的白垩纪和新生代火山活动是断裂走滑活动的响应。  相似文献   
122.
李兆丽  杨经绥  罗立强  李天福  徐向珍  任玉峰 《地质学报》2008,82(7):941-2008-01-30
最近在青藏高原拉萨地体新发现了一条榴辉岩带,该榴辉岩带位于冈底斯岩浆岛弧带的北缘。对该带榴辉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SmNd、RbSr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 ① 该带榴辉岩的原岩主要是一套低钾的大洋拉斑系列玄武岩,其原岩类似于典型的NMORB,源于亏损地幔; ② 该带榴辉岩样品 (87Sr/86Sr)i=0.70335~0.70457,变化范围较大,且与εNd(t)值及微量元素特征均没有好的对应关系,可能是由于该套岩石形成于大洋环境,形成后遭受了海水的蚀变作用;(3)该带榴辉岩全岩的SmNd等时线年龄为305.5±50Ma (2σ),(143Nd/144Nd)i=0.5126±0.00007 (2σ),表明该带榴辉岩可能形成于早石炭-晚二叠世,在这一时期冈底斯北缘可能存在古特提斯洋盆及古特提斯洋盆深俯冲作用。  相似文献   
123.
同步辐射X射线能量色散法以其高能量微射束,对微小矿物和包裹体的晶体结构分析有着独特优势.以在BNL-NSIS-X17C对新矿物罗布莎矿的测试为例,阐述其基本原理特点及其方法.  相似文献   
124.
大连地区南北向剪切滑褶变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连地区经历了漫长而又特殊的地质构造演化过程,自中生代以来,全区处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并遭受多期构造变形事件的影响,其中大规模南北向剪切滑褶变形为资产发现并确定,其为区内众多变形事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一期构造事件,本文在详细的地质调查基础上,初步研究分析了研究区南北向剪切滑褶变形的构造-岩石组合特征及变形模式,并就变形动力学背景及变形时代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5.
晋蒙边界富铝片麻岩的矿物演化序列及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地台北缘早前寒武纪孔兹岩系的变质反应结构及矿物组合演化序列在晋蒙边界地区代表性岩石;夕线石榴黑云钾长(二长)片麻岩(A)和石榴(紫苏)黑云斜长片麻岩(B)中保存的最为完整,以岩相学及显微组构特征为依据,可将其划分四个世代的矿物组合;(1)峰前以含蓝晶石残晶和包裹于平衡镶嵌,出现典型的麻粒岩相矿物组合;Ky±Gt+Kf±pl+Qz(A),Bi±Gt+Pl+Qz(B);(2)峰期以基质矿物平衡镶嵌  相似文献   
126.
卓资孔兹岩系成因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福来 《矿物岩石》1992,12(4):36-43
内蒙古卓资一带孔兹岩系中的辉石、角闪石、石榴石、黑云母均形成于麻粒岩相条件。二辉石地质温度计和石榴石—黑云母地质温度计和压力计计算结果表明,孔兹岩系岩石的变质温度为750—850℃,变质压力为800—920 MPa,变质地温梯度为26.2—28.5℃/km,属中压麻粒岩相。  相似文献   
127.
郭国林  杨经绥  刘晓东  徐向珍  武勇 《岩石学报》2016,32(12):3673-3684
本文对罗布莎三个矿区的铬铁矿进行了详细的原位PGM研究,发现罗布莎各个矿区的铬铁矿中PGM组合和显微结构不同,暗示PGM能够记录铬铁矿形成与演化过程。罗布莎矿区的PGM显微特征显示铬铁矿结晶于高温、低硫逸度的环境中,可能系岩石/熔体反应和结晶分异双重作用下的产物;康金拉矿区的原位PGM主要为组合型包裹体,有少量产于铬铁矿裂隙之间的贱金属硫化物和合金矿物,为不同来源的熔体混合作用的结果,并暗示铬铁矿成矿后还受到热液流体的改造;香卡山矿区的PGM表明铬铁矿成矿之后遭受到还原性流体的交代作用,铬铁矿中早期结晶出来的硫化物或者铂族矿物被还原改造,形成铁镍矿等次生矿物,保存于铬铁矿粒间或者铬铁矿的裂隙中,这个过程可能与蛇纹石化或者晚期构造流体改造作用有关。罗布莎原位PGM研究表明,PGM矿物贯穿于铬铁矿结晶成矿过程的始终,PGM的矿物及其组合能够记录铬铁矿结晶时母熔体的物理化学条件,甚至还能反映铬铁矿成矿后所经历的后期构造热液事件。因此,结合单矿物分选和原位调查两种方法,查明铬铁矿中PGM的赋存类型及微观结构,对全面理解铬铁矿的成矿过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8.
钱丰  田亚洲  武勇  杨经绥 《地质论评》2022,68(2):2022030007-2022030007
达拉布特蛇绿岩位于中亚造山带西南缘,是古亚洲洋的扩张、俯冲、消减和闭合过程的产物,保留了洋盆形成及构造演化信息。前人对达拉布特蛇绿岩的形成大地构造背景始终未取得统一的认识。为探讨蛇绿岩所代表的构造演化过程,笔者以达拉布特蛇绿岩中的地幔橄榄岩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矿物地球化学及其氧同位素研究,对达拉布特地幔橄榄岩成因及构造背景提出新的制约。达拉布特方辉橄榄岩中橄榄石Ni/Co值为21~22,Ni/Mn值为3.0~7.8具有部分熔融残余的特征,此外,橄榄石中不相容元素相对于正常地幔橄榄石亏损,表明方辉橄榄岩为部分熔融的残余组分。方辉橄榄岩中尖晶石Cr# 为47~52、TiO2含量0.01%~0.04%,橄榄石Fo为90.34%~90.98%指示方辉橄榄岩经历>20%的部分熔融。方辉橄榄岩中橄榄石δ18 Oolivine值+5.1~+6.2‰、单斜辉石δ18Ocpx值+5.6~+6.9‰,其变化范围较大且整体高于正常地幔中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的δ18 O值,矿物间氧同位素分馏系数Δ18OOpx—olivine平均-0.3‰,Δ18OOpx—cpx平均-0.7‰,显著区别于正常地幔中平衡的氧同位素分馏系数,具有明显的交代作用特征。结合方辉橄榄岩橄榄石中亏损的微量元素特征,认为方辉橄榄岩可能受到流体交代作用的影响,俯冲壳源物质脱水形成的高δ18O流体交代地幔橄榄岩导致了矿物与矿物间不平衡的氧同位素特征。通过尖晶石与单斜辉石成分判别,尖晶石与单斜辉石的主量元素具有介于弧前与深海地幔之间的过渡型特征,与俯冲初始阶段形成的地幔橄榄岩相似。综合矿物地球化学与氧同位素特征,笔者认为达拉布特地幔橄榄岩为形成于弧前初始俯冲环境。板块俯冲导致弧前扩张形成新洋壳,上涌的软流圈MORB like熔体与俯冲壳源物质熔融形成熔/流体与地幔橄榄岩相互作用,形成达拉布特地幔橄榄岩。  相似文献   
129.
钱丰  田亚洲  武勇  杨经绥 《地质论评》2022,68(4):1216-1235
达拉布特蛇绿岩位于中亚造山带西南缘,是古亚洲洋的扩张、俯冲、消减和闭合过程的产物,保留了洋盆形成及构造演化信息。前人对达拉布特蛇绿岩的形成大地构造背景始终未取得统一的认识。为探讨蛇绿岩所代表的构造演化过程,笔者以达拉布特蛇绿岩中的地幔橄榄岩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矿物地球化学及其氧同位素研究,对达拉布特地幔橄榄岩成因及构造背景提出新的制约。达拉布特方辉橄榄岩中橄榄石Ni/Co值为21~22,Ni/Mn值为3.0~7.8具有部分熔融残余的特征,此外,橄榄石中不相容元素相对于正常地幔橄榄石亏损,表明方辉橄榄岩为部分熔融的残余组分。方辉橄榄岩中尖晶石Cr# 为47~52、TiO2含量0.01%~0.04%,橄榄石Fo为90.34%~90.98%指示方辉橄榄岩经历>20%的部分熔融。方辉橄榄岩中橄榄石δ18 Oolivine值+5.1~+6.2‰、单斜辉石δ18Ocpx值+5.6~+6.9‰,其变化范围较大且整体高于正常地幔中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的δ18 O值,矿物间氧同位素分馏系数Δ18OOpx—olivine平均-0.3‰,Δ18OOpx—cpx平均-0.7‰,显著区别于正常地幔中平衡的氧同位素分馏系数,具有明显的交代作用特征。结合方辉橄榄岩橄榄石中亏损的微量元素特征,认为方辉橄榄岩可能受到流体交代作用的影响,俯冲壳源物质脱水形成的高δ18O流体交代地幔橄榄岩导致了矿物与矿物间不平衡的氧同位素特征。通过尖晶石与单斜辉石成分判别,尖晶石与单斜辉石的主量元素具有介于弧前与深海地幔之间的过渡型特征,与俯冲初始阶段形成的地幔橄榄岩相似。综合矿物地球化学与氧同位素特征,笔者认为达拉布特地幔橄榄岩为形成于弧前初始俯冲环境。板块俯冲导致弧前扩张形成新洋壳,上涌的软流圈MORB like熔体与俯冲壳源物质熔融形成熔/流体与地幔橄榄岩相互作用,形成达拉布特地幔橄榄岩。  相似文献   
1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