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202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3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碳是影响地球宜居性的重要元素,地表系统和地球深部之间的碳循环作用对于全球气候的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现今地球主要通过俯冲作用和火山作用调节全球碳循环过程,然而地球早期的碳循环过程和现今地球存在显著的差异.本文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综合探讨了地球原始碳的来源、地球早期碳循环过程及其与大氧化事件的联系等问题.地球是从太...  相似文献   
132.
刘福来  薛怀民  刘平华 《岩石学报》2009,25(5):1039-1055
在北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广泛分布强变形的新三叠纪含黑云母花岗岩和伟晶岩脉。锆石中矿物包体激光拉曼测试、阴极发光图像分析、不同性质锆石微区LA-(MC)-ICP-MS和SHRIMP U-Pb定年、REE及Lu-Hf同位素测试等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北苏鲁威海地区超高压正片麻岩在构造折返的 (高压)麻粒岩相升温减压阶段,发生部分熔融 (深熔)作用形成了花岗质岩浆,并在临近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之前结晶结束形成了含黑云母的花岗岩。该类含黑云母花岗岩中的锆石成因复杂,可划分为三类锆石微区。第一类为强发光效应 (白色)继承性岩浆锆石 (微区I),具有典型的岩浆结晶环带,矿物包体为Qtz+Kfs+Ap,记录的206Pb/238U年龄为790~782Ma;第二类为新生锆石微区 (微区II),发光强度相对较弱 (灰色-灰白色),也具有较明显的岩浆结晶环带,矿物包体为Qtz+Kfs+Ab+Ap,记录的206Pb/238U年龄为222~217Ma,加权平均年龄为219±2Ma,表明苏鲁超高压地体的部分熔融 (深熔)作用发生在新三叠纪,这组年龄比苏鲁地体超高压变质时代 (235~225Ma)明显偏新,指示部分熔融 (深熔)作用的时代要晚于苏鲁地体的超高压变质时代;第三类锆石微区 (微区III)围绕第二类锆石微区分布,发光强度最弱 (黑色),也具有典型的岩浆结晶环带,矿物包体十分少见,为Qtz+Ap,记录的206Pb/238U年龄集中于216~209Ma之间,加权平均年龄为214±2Ma,应代表部分熔融 (深熔)而成的岩浆结晶结束的年龄,这组年龄比苏鲁地体构造折返晚期角闪岩相退变质时代(210~200Ma)偏老,表明新生岩浆结晶结束的时间要早于角闪岩相退变质时代。继承性岩浆结晶锆石 (微区I) 176Hf/177Hf(t)=0.281975~0.281984,176Hf/177Hf=0.00196~0.00221,εHf(t)=-11.6~-11.8,相应的tDM2=2160~2170Ma,与研究区周围新元古代 (795~730Ma)正片麻岩继承性岩浆结晶锆石的Lu-Hf同位素特征十分相似,表明新元古代正片麻岩是新三叠纪部分熔融 (深熔)成因的含黑云母花岗岩的母岩。新三叠纪新生岩浆结晶锆石的核部 (微区II)和边部 (微区III)具有类似的176Hf/177Hf(t)、176Hf/177Hf比值和εHf(t)值,176Hf/177Hf(t)=0.282110~0.282199,176Hf/177Hf=0.00041~0.00183,εHf(t)=-15.8~-19.1,tDM2=1980~2130Ma,表明新三叠纪由超高压正片麻岩部分熔融而成的岩浆自结晶开始到结束是在一个相对封闭体系条件下完成的。晚期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对其Lu-Hf同位素体系也未造成破坏。  相似文献   
133.
肖玲玲  刘福来  张健 《岩石学报》2019,35(2):325-348
新太古代早期是全球地质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地壳生长时期,世界众多克拉通中广泛存在2. 7Ga左右的岩浆年龄记录。华北克拉通最主要的岩浆事件发生在新太古代晚期,这与世界其他克拉通广泛存在~2. 7Ga的构造热事件明显不同。但全岩Nd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2. 5Ga的岩石主体来自于中太古代晚期-新太古代早期大陆物质的重熔或再造。因此,厘定~2. 7Ga地质事件在华北克拉通的空间分布对深入理解新太古代地壳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华北克拉通已识别出的~2. 7Ga的花岗质岩石主要分布在胶东、鲁西、武川、赞皇和太华等少数杂岩区,中部带的恒山、阜平和中条杂岩中亦有零星出露。左权变质杂岩位于中部带中南段,赞皇杂岩西南,初步地球化学和锆石年代学研究表明,该地区有多种岩石类型记录了~2. 7Ga的年龄信息,包括副片麻岩、长英质浅色体、磁铁矿角闪片麻岩和TTG片麻岩。其中,TTG片麻岩的原岩为英云闪长岩,锆石发育明显的核边结构,核部具有清晰的岩浆环带,两个不同LA-ICP-MS实验室获得的不一致线上交点年龄分别为2727±14Ma和2731±12Ma,代表了TTG岩浆岩的结晶年龄。同时,左权变质岩石中较好地保存了新太古代晚期的岩浆和变质年龄记录,推测其所代表的构造热事件与华北克拉通~2. 5Ga所经历的大规模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34.
段雪鹏  孟繁聪  范亚洲 《岩石学报》2019,35(6):1819-1832
夏日哈木含铜镍矿镁铁-超镁铁岩位于东昆仑西段的昆北地体,主要由方辉橄榄岩、橄榄方辉岩、斜方辉石岩以及辉长岩组成,赋矿岩石类型包括橄榄方辉岩和斜方辉石岩,但含矿岩体形成的温度、压力和氧逸度条件仍不清楚。本文在含长橄榄方辉岩中发现填隙相的角闪石,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其属于钛闪石和韭闪石。角闪石整体具有贫硅(SiO_2=40.97%~44.63%)、贫镁(MgO=14.46%~16.75%),富铝(Al_2O_3=12.56%~13.95%)、富钛(TiO_2=1.46%~5.52%)特征,显示岩浆成因特征。根据角闪石成分计算结果显示,角闪石结晶温度为980~1040℃,形成压力为700~840MPa,氧逸度范围为NNO-0.54~+1.36。角闪石核边成分反映其结晶时降温降压的过程。角闪石氧逸度具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核部具有低氧逸度特征,表明母岩浆有利于成矿物质的富集;早期氧逸度升高可能受到围岩金水口群大理岩同化混染作用影响;后期氧逸度降低可能与同源高镁拉斑玄武质岩浆注入有关,新的岩浆注入促进了硫化物的熔离成矿。  相似文献   
135.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构造及折返机制   总被引:85,自引:8,他引:77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构造是由韧性剪切叠覆构造岩片组成,具NWW-SEE向剪切矢量及SEE向NWW的剪切指向,与折返构造伴随的高压和超高压退变质反应过程与石英从高温—中温—低温的组构模式吻合。150~100Ma期间的伸展事件包含了北界韧性伸展转换性剪切带及莱阳盆地的形成、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北部花岗岩侵位、折返面理弯曲形成背形构造及伴随的韧—脆性正滑构造。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表明,240~220Ma扬子板块巨量物质往北深俯冲于北中国板块之下,220~200Ma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整体快速折返,折返板片中保存的自上而下变质岩石单元序列与剪切叠覆构造岩片的物质组成序列基本一致。提出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折返板片呈上拱的舌形体,变形分解表明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板片是在“挤出”机制下折返及受后期伸展事件的改造。  相似文献   
136.
粤西云开前寒武纪基底的麻粒岩、紫苏花岗闪长岩和紫苏闪长岩的放射性元素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K/Rb比值分别为117~202,94~129,78~89,Th/U比值分别为15~30,11~20,25~78,U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5×10-6~0.99×10-6,1.25×10-6~1.69×10-6,1.65×10-6~5.37×10-6.这种分布规律反映了在低XH2O、高CO2流体参与下麻粒岩的熔融、紫苏花岗质岩浆形成、难熔铁镁相和副矿物相富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7.
利用变斑晶中包裹物结构型式研究变质变形史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对凹式显微褐皱5种类型的参照看、鉴别特征及其在解析变质变形史方面的意义。变斑晶晶内包裹物的迹线,是从显微尺度反映造山带变质岩变质变形过程最有效的标志之一,在对于褶皱(或旋转)轴作斜交或平行的切片中,往往看到晶内包裹物所显示的对凹式显微褶皱(oppositely concave microfold即OCM),按其形态特征,可分出5种类型。  相似文献   
138.
139.
云开隆起区基底具双层结构特点,深层次基底包括早—中元古代中深变质岩系和由其重熔而成的混合岩及花岗岩,其中的钾长球斑花岗岩具岩浆成因特征,结晶年龄为390—510Ma。云开隆起区基底形成之后,经历了自晋宁期以来的长期而复杂的变质变形演化历史,于加里东期形成的变质核杂岩或穹隆构造,奠定了云开隆起区的基本结构格局。  相似文献   
140.
怀安—大同一带基性麻粒岩变质反应序列与水活度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刘福来 《岩石学报》1997,13(1):27-43
晋冀蒙三省交界的怀安-大同一带基性麻粒岩有保存完好的变质反应结构。依据岩相学特征,可在基性麻粒岩中区分出四个世代的矿物组合:①峰前阶段(M1)以包裹在石榴石或紫苏辉石中的Hb+Pl±Qz、Cpx+Hb+Pl±Qz组合为代表,T为600℃~700℃,P为0.70~0.82GPa,相应的aH2O值为0.50~0.62;②峰期阶段(M2)以三联点结构的基质矿物为特征,组合为Opx+Cpx+Hb+Pl±Qz、Gt+Opx+Cpx+Hb+Pl±Qz,T为750℃~850℃,P为0.84~1.05GPa,相应的水活度降至0.39~0.52;③峰后近等温减压阶段(M3)以石榴石普遍转变为Opx+Pl±Mt及角闪石转变为Opx+Cpx后成合晶为特征,T为700℃~780℃,P为0.50~0.70GPa,相应的aH2O值降至0.08~0.11;④至降温阶段(M4),以无水矿物石榴石、辉石退变为Hb+Pl组合为代表,T为530℃~630℃,P为0.30~0.42GPa,aH2O值再次升至0.37~0.40。研究表明,矿物组合演化和所发生的(脱水)变质反应不仅受PT条件的控制,而且与体系水活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