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3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31.
本文通过时南祁连地区二叠—三叠纪沉积特征的分析,研究了区内二叠—三叠纪沉积环境及沉积构造演化史,其特征表明二叠—三叠纪时甫祁连地区用于较稳定的陆缘海,构造活动相对稳定,沉积演化经历了两个大的海侵一海退旋回,沉积相带展布主要受南侧宗务隆山一青海南山断裂及海平面升隆变化控制。  相似文献   
32.
刘训  傅德荣 《地球物理学报》1995,38(A02):114-129
将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走廊及其邻区划分为14个地体,分属扬子-华南、华北-柴达木、塔里木和哈萨克斯坦-准噶尔4个板块,其间为规模不等的洋盆所分隔,从中元古代以来,上述板块经历了开理解到碰撞、拼合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33.
侏罗纪以来,中国东部发生了强烈而频繁的构造运动,其中以燕山运动最为重要,从而将本区侏罗纪至早第三纪的盆地发展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燕山亚旋迥(J—K_1~1)及华北亚旋迴(K_1~2—E)。盆地的基底及构造应力场对盆地的沉积-构造发展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在不同的应力状态下可以形成不同的断陷盆地。此外,在本区盆地形成时,剪切应力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4.
中国西北盆山地区中-新生代古地理及地壳构造演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训 《古地理学报》2004,6(4):448-458
中国西北地区的盆山地形和该地区地壳结构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反映了现代盆山构造的一个重要特征。文中讨论了中国西北盆山区在中-新生代不同时期的古地理面貌和它们的发展演化过程。本区在中-新生代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古地理面貌,而且随着地壳上地幔的构造演化而不断发展,盆山构造的形成受到了地壳活动和演化的控制。一般来说,中国西北的主要山系是古生代或早中生代的造山带,但它们形成现在这样巨大的山系主要发生在晚新生代。如天山山脉的构造演化,三叠纪天山曾经一度隆起成山,两侧的准噶尔和塔里木盆地中堆积了巨厚的磨拉石;侏罗纪时由于剥蚀夷平成为一个准平原,形成了广泛分布且可以对比的含煤岩系;从白垩纪到早新生代,它再度隆升,直至第四纪时形成雄伟的高大山系,两侧形成相应的大型沉积盆地。其他一些山脉,如祁连山和昆仑山,也具有类似的发展演化过程。最后,控制这一过程的根本原因则是地壳、甚至整个岩石圈的构造发展演化。  相似文献   
35.
西昆仑山前柯克亚剖面厚度约7 000 m,通过对该剖面4个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特征进行的详细分析,按地层厚度计算,样品埋深应为3 000~5 000 m,按古地温梯度计算埋深温度至少为60℃,进入磷灰石裂变径迹的退火带温度.分析结果表明样品并未发生典型的退火过程,退火程度较弱.径迹长度的双峰态分布显示,样品曾经历部分退火带,形成短径迹,后期经抬升后,古地温低于60℃,长径迹形成.剖面上部厚层砾岩中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的分散性反映碎屑来源较复杂,埋藏受热时间较短,代表碎屑是经快速堆积的产物,与沉积记录反映的磨拉石成因与形成时代相一致.  相似文献   
36.
通过西澳科庭大学离子探针中心的远程测试,在双桥山群横涌组和安乐林组斑脱岩中获得大量锆石,其SHRIMP U-Pb加权平均年龄为831Ma±5Ma(横涌组)、829Ma±5Ma(安乐林组),在河上镇群上墅组中获得加权平均年龄767Ma±5Ma.锆石SHRIMP U-Pb年龄表明华南地区广为发育的双桥山群应归入新元古界,该年龄为标定双桥山群在地层柱中的位置提供了准确的年代学依据.  相似文献   
37.
塔里木板块及其周缘地区有关的构造运动简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刘训  王永 《地球学报》1995,16(3):246-260
本文从板块运动及板块相互作用的角度来探讨塔里木板块及其周缘地区构造发展过程中的几次主要构造事件。研究表明,在塔里木的演化历史中,有多次重要的构造事件,他们的发生和板块之间的相互运动及相互作用是密切相关的。中元古代以来,塔里木在和周缘的地块不断碰撞增生和拼贴的过程中不断扩大,同时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构造运动,最终形成了塔里木周缘的山系及内部的盆地。  相似文献   
38.
湖南衡阳盆地沉积相及构造发展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训  付德荣 《地球学报》1986,8(2):13-36
本文通过湖南衡阳盆地主要地层剖面(主要是白垩系)沉积特征的描述,探讨了盆地内沉积相在纵向上的分布规律,并由此来认识盆地内沉积建造的演变过程及由其所反映的盆地构造演化方向。同时,本文还探讨了盆地在燕山阶段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喜马拉雅阶段时期盆地形成以后因挤压而受到改造,形成了一系列逆掩断层和推覆体。盆地今天的面貌是这一改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