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2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利用巴楚国家基本气候站1961—2013年53 a的气温、降水量等资料,结合1981—2013年的棉花发育期、单位面积产量,采用线性倾向估计计算、检验方法、气候趋势系数和气候倾向率方法,对1961年以来巴楚气候变化特征、1981年以来棉花发育期、产量进行分析,探讨了巴楚近期气候变化对棉花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3 a来,巴楚年和各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总体呈线性上升趋势,其中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升温率最明显;各季节中春、秋季平均最低气温的升温率最大;年、各季节降水量呈明显的增多趋势,季节中夏季降水量的增幅最大,为3.25 mm/10 a;初霜日的变化呈推后趋势(1.2 d/10 a)、而终霜日呈提前趋势(-2.4d/10 a),使无霜期明显延长(1.1 d/10 a)。近33 a来,巴楚县棉花各发育期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提前趋势,其中现蕾期的提前趋势最明显,为4.8 d/10 a(P0.01);棉花停止生长期呈延迟趋势,延迟幅度为3.7 d/10 a(P0.01)。初、终霜冻日、无霜期与棉花产量总体呈正相关,初霜日推后、终霜日提前、无霜期延长,棉花产量增多。  相似文献   
22.
叶尔羌河流域冰湖溃决洪水致灾严重,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建立完善冰湖溃决洪水数据库,掌握其变化规律是开展冰湖研究和洪水危险性评估、风险管理的基础。基于水文径流数据、科考资料及洪水灾情资料,建立了1961—2021年叶尔羌河流域克亚吉尔冰湖溃决洪水数据库,利用线性趋势、R/S分析、累积距平、Mann-Kendall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冰湖溃决洪水的频次、洪峰流量变化特征,基于多概率分布函数估算了不同重现期情景下的洪峰流量并对其进行了危险性评估。结果表明:叶河流域克亚吉尔冰湖溃决洪水出现频次和洪峰流量在月分布上均呈单峰型,8—9月溃决洪水风险全年最高。1961—2021年克亚吉尔冰湖溃决洪水频次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呈现高、低交替变化的年代振荡特征,洪峰流量则呈现显著线性减少趋势,其减少速率为15.5 m^(3)·s^(-1)·a^(-1),对于洪水资源化利用而言利大于弊。对于19 a准周期,短期内克亚吉尔冰湖溃决洪水发生频次处于低位,风险较低,并将持续下降到2027年左右,此后进入下一个上升阶段。虽然21世纪初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克亚吉尔冰湖溃决洪水出现短暂的高频期,但这仍不能改变其振荡减少为主的长期变化特征。克亚吉尔冰湖溃决洪水在5 a一遇重现期情景下有一定的致灾风险,10 a及以上不同重现期情景下致灾风险极高。建议后期加强对叶尔羌河克亚吉尔冰湖的动态监测、风险评估以及冰湖溃决突发洪水机理研究,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力度,趋利避害、提高流域防洪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23.
维拉斯托矿田是大兴安岭南段一个典型的热液脉型锡多金属矿田。成矿地质特征显示,深部隐伏碱长花岗岩为其成矿地质体,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依存关系,呈现明显的矿化蚀变分带,成矿中心钨锡- 锂铷矿化,多伴生有云英岩化、硅化,两侧均有铜铅锌银(萤石)矿化,常出现较强的褐铁矿化和萤石化,构成一套较完整的岩浆- 热液锡多金属成矿系统。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分带清晰,W、Sn、Mo、Bi位于异常中心部位,Cu、Zn、Pb、Ag、As、Sb等元素位于异常外侧。自然重砂特征显示,重砂矿物也呈现较为明显的分带,矿田中心以锡石重砂颗粒相对较多,矿物组合为锡石+闪锌矿+黄铁矿,外侧硫化物矿化区锡石变少,重砂矿物组合为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地球物理特征表现为,成矿中心的锡钨多金属矿对应物探测量的低重力、中低极化率、中高阻率与低磁特征,局部出现略高激电异常。边部的铅锌银多金属矿所对应物探测量的高重力、高极化率、低电阻率和高磁特征。综合分析维拉斯托矿田地物化等方面信息,建立了锡多金属矿床的找矿勘查综合模型。  相似文献   
24.
本文对布设在著名的可可托海~二台断裂带上的三处三角观测场地和布设在额尔齐斯断裂带上的一处三角观测场地的三期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该断裂带当今的位移特征及构造应力特征,并对该区域构造活动的其它特性也做了有益的讨论。事实证明,该地区是大陆内部地壳活动剧烈的区域之一。通过对测量资料的仔细分析还可发现:在力源一定的条件下,由于断层各段走向的不同,同一断层各段所表现的张压特性可完全相反。  相似文献   
25.
由于上中游水资源的过多开发利用,我国西北干旱区有些内陆河下游来水量急剧减少,从以前的常年性河流逐渐转变成现在的间歇性河流,给当地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根据间歇性河流河道充水和停水过程周期性重复出现的水文特征,建立了河道两侧区域地下水运动的一维非稳定流模型,提出了把流量边界条件与水位界条件相互转换来求解模型的一种方法。最后应用上述模型分析西北某内陆河下游间歇性输水条件下河道两侧地区地下水位恢复状况,为输水生态效应的定量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6.
富蕴地震断裂带的若干定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富蕴地震断裂带9处不同地段的平板地质测量结果表明:北部引张段地震断裂 带宽约220m,断坎平均高0.4m;中部主体走滑段地震断层长达535m以上,断层水平位移为1.8 ̄7.8m断坎高0.4 ̄1.2m,水平位移与垂直位移之比为5.7 ̄8.6;南部末端破裂段地震抛掷巨石距离达40m,地震断层水平位移为0.4 ̄9.9m,断坎平均高0.2m,末端及副断层水平位移与垂直位移之比高达25 ̄28。  相似文献   
27.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的识别,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类型识别运算量大,精度也不太理想。本文重点讨论采用自组织神经网络方法,并在MATLAB平台下对其算法进行了实现,最后将分类识别结果与最大似然法分类结果进行了精度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其分类精度明显高于最大似然法的分类精度,是一种土地覆盖图像识别分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8.
在策勒绿洲一沙漠过渡带选取流动沙地、半流动沙地两个典型下垫面,采集下垫面地表0~1 cm沙样,利用梯度集沙仪收集风风沙流中垂直高度层中1~20 cm的沙通量,利用mastersizer2000分析所收集沙样的粒度。结果表明研究区风沙流挟沙粒度的垂直分布特征为:沙粒平均粒径随高度增加而减小,风沙流中沙粒的平均粒径小于床面沙粒平均粒径。其中粉沙含量随着高度的增加,其相对含量呈现幂函数增加,极细沙和细沙含量随高度的增加呈幂函数规律递减。风沙流中平均粒径(φ)值在3.58~3.81;分选系数集中在0.46~0.55,分选性较好;偏度值变化范围为-0.006~0.1,峰度变化值在0.94~0.96。半流动沙地风沙流中平均粒径小于流动沙地,分选性较好。平均粒径(φ)与分选系数、峰度和偏度均呈正相关,分选系数与偏度、峰态间呈现正相关,峰态与偏态之间呈现正相关。研究区沙粒主要以细沙、极细沙和粉沙为主,分选性较好,沙粒粒径分布符合正态。流动沙地较半流动沙地风蚀程度大,地表沙粒粒径粗。策勒地区地表风沙来源主要为风成沙,沙粒运动方式以跃移质为主,悬移质次之。  相似文献   
29.
利用NCEP资料、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FY-2E卫星云图资料,对2010年9月5—6日发生在喀什地区的一次强沙尘暴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造成喀什地区强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原因是喀什地区受乌拉尔山至中亚高压脊控制,强冷空气从新疆东部进入塔里木盆地,在盆地东部产生偏东大风,卷起塔克拉玛干沙漠及戈壁沙尘西进,由于喀什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沙尘在喀什地区堆积造成沙尘暴天气;前期新疆天山以南地区高温少雨,干土层增厚土质疏松,为沙尘天气的加强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塔里木盆地东西部高低空显著的热力差异,利于低层冷空气由东向西移动而产生偏东急流;前期塔里木盆地东西部测站明显的温压差异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热力和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30.
通过野外调查花花柴(Karelinia caspica)植株及其沙堆形态指标,应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分析了绿洲-沙漠过渡带花花柴沙堆的形态特征及沙堆与植株形态间的关系,初步估算了花花柴植株可固定的沙量.结果表明:(1)花花柴沙堆形态依据其发育时期的不同主要分为早期的盾形沙堆和较稳定时期的半球形沙堆.盾形沙堆的长度与宽度、底面积与高度间均呈直线线性相关,半球形沙堆则呈二次线性相关.盾形沙堆在向半球形沙堆发育的过程中,沙堆长度缩短,但是其高度、宽度以及体积仍随着植物的生长而不断地增长.(2)沙堆的发育与植株的形态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早期发育的盾形沙堆长度约为植株长度的2倍,体积为植株体积的1.5倍,半球状沙堆的长度和体积均约为植株的0.5倍左右.(3)通过估算,在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上,花花柴草丛沙堆体积可达约50 000m3·kmm-2,表明花花柴沙堆截留了绿洲外围大量的流沙,是绿洲的重要屏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