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83篇
地质学   123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81.
陕北晋西砂黄土的胶结物与胶结作用研究   总被引:26,自引:9,他引:17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用SEM、XRD、土壤物理和土壤化学等方法,对陕北晋西12个县市的48个马兰黄土样品进 行了全分散法粒度组成测定、聚集体分析以及黄土胶结物组成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砂黄土中的粘土矿物和超细碳酸盐、 游离氧化物和有机质等胶结物质主要是以聚集体包膜的形式存在于碎屑颗粒表面,并构成砂黄土骨架间的结构联结,具有弱 胶结特性。砂黄土中粘土矿物和有机质为非水稳性胶结物质,仅在干燥状态具有较弱的胶结作用;黄土中的CaCO3呈粗颗粒 骨架和细分散超细碳酸钙两种形式存在,并分别起着骨架作用和胶结作用,超细碳酸钙为不可逆的胶结材料,在聚集体形成、 保存以及聚集体与碎屑颗粒之间的联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非晶质游离氧化物(SiO2、Fe2O3、Al2O3)含量虽低,但由于他们 是以薄膜形式分布在颗粒表面,在黄土胶结作用中也是不可忽视的,并与上述各种胶结物共同起作用。通过统计分析认为, 凝聚系数可以较好地反映黄土的胶结程度,成为联系黄土胶结特性与黄土物理力学性质之间的桥梁。黄土胶结物组成及其 胶结机理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砂黄土工程特性的认识,而且对揭示黄土高原表生地球化学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2.
论煤矿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煤矿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的定量化表述问题,从生态亚区划分、生态因子选择、生态因子定量化以及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从而比较系统地探讨了煤矿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83.
天津地区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网调整与优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天津地区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网映震能力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其发展问题.在天津地区地下流体观测网映震效果不理想的条件下,2007年又发生了王3井断流、王4井井压加速下降情况,因此,应对天津流体观测网的观测进行调整:在数最上应以水物理参量的观测为主,水化学观测为辅;在观测井孔的深度上,采取浅井(咸水井)、中深井和深井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一个立体型的观测网,尤其应注意对咸水层的利用;采取与相关单位合作联合观测的方式,资料共享.  相似文献   
84.
早期先民聚居和活动遗址及古墓分布受地貌类型及其与河流关系影响,在跨流域不同地区表现关系如何?本文以沿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地带线性展布的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两侧各3 km宽度带为个案,研究干渠沿线唐白河、淮河、黄河北、滏阳河和海河等5个区段的362处文物分布随水系及地貌单元的变化。结果发现,干渠沿线先人多聚居在缓坡地和岗地,其次是冲洪积扇和微倾斜平原。石器时代遗址基本在大河二级支流、河流二级阶地上,高出河床10~20 m左右。文物总数与调查干渠线路长度大致成正比,沿线路分布密度约0.5处/km。淮河-黄河北区段文物较集中且新石器遗址数量与线路长度大致成正比,沿线路分布密度约0.2处/km;海河区段文物密度相对较低。不同时代(7个时期)文物占比表现出一些共性特征,如战国至南北朝文物占比最高的在黄河北和滏阳河区段,分别为30%和41%,而明清文物占比较高的为海河和唐白河区段,分别为32%和44%。战国后太行山山麓带渐变干旱,黄河以北海河以南的华北平原西部湖区与山麓之间聚居遗址增多。上述结果为南水北调中线干渠规划设计中合理避让、科学保护和适量发掘文物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85.
李悦  姚会琴  张杰卿  邵永新 《地震》2015,35(1):131-139
2012年在天津及其周边地区发生了唐山4.8级, 宝坻4.0级和宝坻3.5级三次地震。 本文收集整理了天津地区固体潮反映较好的宝坻井、 王3井、 高村井以及张道口井2012年的水位观测数据和气压数据。 采用卷积回归和多项式拟合方法, 对水位观测数据进行气压效应及趋势项的去除, 并对水位数据进行数字滤波处理, 增强水位固体潮信号。 在对数据进行以上有效预处理后, 采用类似于Nakai拟合模型, 以每两天数据为一组, 分别对不同窗口长度滤波处理后的水位数据进行体应变固体潮响应振幅因子比的计算。 计算结果表明, 三次地震前比值均出现明显高值变化。 经比较当窗长选取96 h和120 h进行滤波时计算效果最为明显, 其异常成组出现, 并且变化幅度较大。 由以上这四口井水位对固体潮响应振幅因子比在三次地震发生前后的变化分析, 地震前由于应力的积累, 比值会出现高值变化, 小震活动对应力的积累具有缓解释放作用, 并且结合地震活动以及震源机制解可以对应力的积累-释放过程有一定的了解与印证。  相似文献   
86.
冀中坳陷调节带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Morley等的调节构造理论和构造几何学分析, 借助地质构造图、断层垂直位移分析等, 在冀中坳陷识别出5种调节带类型和7种调节带构造形式, 进而探讨了它们各自出现的特定构造部位、调节作用、主要构造特点和典型实例。同向趋近型调节带呈现鼻状、地垒状和转换断层3种构造形式, 在断层段连接处以鼻状构造形式出现, 而在控凹断层连接处则以转换断层与横向凸起并存的形式出现; 同向叠覆型调节带以走向斜坡形式调节应变; 同向平行型调节带以翘曲的形式改造河西务潜山带。对向平行型调节带以低凸起的形式发育于雁翎地区; 对向趋近型调节带以鄚州枢纽带为典型, 受两期应变的调节形成了底部以断层分叉斜滑与上部呈宽阔翘弯带的双层变形系统。产生调节作用的断层在地质演化过程中活动强度均呈现此起彼伏、此消彼长的构造特征。受调节带的影响与改造, 在潜山断坡上可形成以古构造脊为优势运移通道的油气运移路径。   相似文献   
87.
中国西南山区第四纪冰川堆积物工程地质分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大陆冰川堆积物几乎都属于巨粒土或块石(漂石)土、碎石土,但因复杂的物质组成和组构特征,各地或同一地区不同成因类型(冰碛、冰水)的堆积物具有极为不同的工程地质性质,其地质体稳定性和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我国已有的工程分类框架不能满足当代冰川堆积物甚至其他碎石土(巨粒土)的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研究的需要。中国西南山区冰川堆积物的物质成分、细观结构等的野外调查和室内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冰川堆积物的物质成分和组构特征主要表现为:颗粒组成的不均一性和多元性、组构单元的双元性、结构的无序性和胶结性等。冰川堆积物的物质成分和组构特征与其工程性质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冰川堆积物工程地质分类的基础。本文探讨了中国西南山区冰川堆积物的工程地质分类问题,提出基于胶结程度和粒度组成的二级分类方案,对冰川堆积物及其他块(漂)石土的工程地质研究和工程实践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8.
天津地区第四纪年代地层剖面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通过钻孔岩心光释光测年与古地磁测试,对天津地区黄骅坳陷和沧县隆起两个构造单元的年代地层进行了研究,对区内第四纪分层界线重新进行了划分,建立了本区第四纪年代地层剖面。黄骅坳陷和沧县隆起两个构造单元的沉积发展历史具有一定相似性,同时还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第四纪以来,黄骅坳陷和沧县隆起均有海侵发生,沉积一些海相地层,但是其发育程度不同,反映两个构造单元有着差异较大的海侵历史;二者在第四纪年代地层序列上存在较大差异,形成的相应沉积物的类型和厚度明显不同,为两个不同的第四纪沉积单元;天津地区原来第四系内部的分层界线为:Qh埋深20m,Q3p为70~80m,Qp2为180~210m,Qp1为400m。研究表明,天津地区的第四系在黄骅坳陷和沧县隆起上明显不同:黄骅坳陷中的全新统、更新统上段及中段底界深度约分别为19,45,103m,第四系底界深度>200m;沧县隆起上的全新统、更新统上段及中段底界深度分别为13,30,56m,而第四系底界埋深为162m左右,远远浅于原来第四系分层的界线  相似文献   
89.
天津王3井开采引起的水化学测项变化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建英  刘学领  邵永新  路鹏 《地震》2008,28(2):131-138
地下热水的大量开采, 对水化学观测已产生严重的影响。 在开采的初期, 水化学观测受其影响并不明显, 而随开采时间的延续影响会越来越显著。 地下水的压力、 温度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所以在水化学观测过程中, 对井孔状态的监测至关重要。 该文试从地下水动力条件和热动力条件两方面对其影响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0.
利用GPS控制点或大比例尺地形图控制资料和DEM对IRS-P6进行纠正研究,制定利用IRS-P6制作1∶50 000正射影像图生产工艺流程,以及通过不同纠正方法和调色效果的比较,设计合理的基于IRS-P6正射影像图生产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