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1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104篇
测绘学   85篇
大气科学   142篇
地球物理   166篇
地质学   203篇
海洋学   45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6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61.
砂土液化是埋地管道遭受地震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液化土对管道产生上浮力,使管道发生上浮反应,它是随地震发生时间而变化的动态过程。将地震载荷作用下的液化区埋土管道模拟成两端弹性支承的直梁模型,考虑管-土间的相互作用和管内流体与管道之间的流固耦合作用,采用模态叠加法对液化区埋地管道进行地震响应的动态分析,探讨了管道和液化土参数对管道动态上浮反应的影响。通过数值仿真得到了管内流体的流速、流体压力、流体密度、管截面轴向力,管道黏弹系数、液化土容重和相对弹簧系数、地震加速度幅值等因素对管道上浮位移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662.
借助于定量GCMS分析技术,系统分析了一组取自辽河油田生物降解程度不同的原油样品的芳烃馏分,结果表明随生物降解作用程度的加深,原油中各类芳烃系列的浓度和分子组成特征均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就各类芳烃化合物的浓度而言,常规的烷基萘系列、烷基菲系列和烷基二苯并噻吩系列的浓度均呈现出随生物降解作用的加深而下降,而三芳甾烷系列的浓度则随生物降解作用的加深而升高,表明在生物降解过程中芳烃化合物也很容易遭受降解破坏,但不同的芳烃化合物具有不同的抗生物降解能力.芳烃分子地球化学参数二苯并噻吩与菲(DBTH/P)和甲基二苯并噻吩与甲基菲(MDBTH/MP)的比值可以很好地反映烃源岩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性和水体盐度的相对大小,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比值在生物降解过程中随降解程度的加深而显著升高,这一现象说明对生物降解原油而言,它们已不具有其原有的地球化学意义,不能用以判断烃源岩沉积环境的性质.甲基菲指数、甲基菲比值和甲基二苯并噻吩比值是常用的确定原油成熟度和缺乏镜质体的烃源岩中有机质成熟度的重要芳烃参数,但在生物降解原油中这些芳烃分子成熟度指标均呈现出随生物降解程度的加深而下降的趋势,从而表明对遭受了生物降解作用改造的原油而言这些参数...  相似文献   
663.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冲断带是我国南北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之间陆内构造变形的产物,研究其地质结构与构造样式是探讨陆内构造变形机制的基础,同时也是剖析地震活动与开展油气勘探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该区近年来新的钻井、高精度二维与三维地震资料,应用构造解析方法,研究构造变形样式及圈闭分布特点。研究表明,马家滩地区地处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冲断带中段,经历长期的伸展—聚敛旋回演化,是贺兰山—六盘山陆内造山带变形系统的一部分。马家滩地区的地质结构具有"分带、分层、分段"特征,自西向东发育后缘伸展带(银川地堑)、逆冲推覆构造带(包括韦州—苋麻湾冲断席、石沟驿向斜)、前缘过渡带和天环凹陷;前缘过渡带以石炭—二叠系煤层或泥岩为区域滑脱层分为上、下构造变形系统,下构造变形系统向西缓倾,发育低幅度背斜;上构造变形系统发育三排断层相关褶皱背斜带,向南变窄,上构造变形系统因滑脱层发育差异而南、北分段,二者之间斜向过渡转换。马家滩地区及邻区主要发育伸展-聚敛旋回制约的反转构造系统、陆内造山变形制约的扩展式前陆变形系统和后陆造山后伸展变形系统等3种构造变形系统;前缘过渡带上部构造系统经历印支晚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三期变形,形成不同期次、不同方向的叠加构造。马家滩地区发育断层传播褶皱、双重构造、叠瓦构造、构造楔和反冲断裂组合(冲隆构造)等构造样式,形成断背斜、断鼻及断块等油气圈闭类型,圈闭分布受断层控制呈带展布。马家滩地区构造圈闭发育,为西缘油气勘探的有利远景目标区。  相似文献   
664.
水下输流管道是油气管输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床或河床受水流的冲蚀而出现管跨后在内外流的作用下引起振动,造成水下管道的动力破坏。为此,以水下管道悬跨段为研究对象,考虑内外流体与管道间的流固耦合作用,将管跨处理成等截面的直梁模型,两端入土端的约束等效为弹性支承,采用模态叠加法对其进行动态响应研究,通过算例分析了各种参数对涡激振动特性的影响,从计算结果看出,内外流流速、压力、轴向力、管跨结构参数对管跨的动态响应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分析方法对水下管跨的动态设计和可靠性分析评估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65.
D-InSAR技术应用于汶川地震地表位移场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利用7个条带共112景日本ALOS/PALSAR raw格式雷达数据,采用两通差分干涉处理模式,获取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发震断层周围约450km×500km区域的同震形变干涉纹图。通过对干涉纹图的定性分析,确定了非相干带的分布范围,据此对相位连续条带和相位不连续条带采用不同的相位解缠方案,实现了7个条带的成功解缠,获得了数值化的干涉形变场图像,并通过形变等值线和跨断层形变剖面线等方法对干涉形变场的空间分布和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汶川地震造成的地表形变场沿映秀-北川断裂带分布,形变范围很大,但主要集中在发震断层南北两侧各约100km的近场区。其中断层附近由西向东宽约3015km,长约250km的区域为非相干带,是本次地震中变形最强烈并伴有地表破裂发生的区域,其形变梯度已超出InSAR测度能力。在非相干带两侧宽度各约70km,具有清晰可辨连续完整并向发震断层收敛的包络状干涉条纹区域是次一级形变区,距离发震断层越近,形变梯度和幅度越大,其视线向位移为北盘沉降,南盘抬升。相对于数据条带南北边缘,北盘最大累积沉  相似文献   
666.
引言 日本是多地震国家,长期的防震、抗震以及震后救灾等为日本在防震抗震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他们具有一套良好的防震抗灾体系,大大减少了震灾带来的损失。这一体系由政府、学会、建筑单位及居民共同参与形成,是从政策制度到施工、监察的完整体系。这一体系是以能积极发现问题,有效解决问题为主的防御型抗地震体系。  相似文献   
667.
基于地震对应概率谱的多参数综合异常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琼  王海涛  唐兰兰  宋春燕 《地震》2010,30(1):98-107
本文应用基于地震对应概率谱的多参数滑动极值概率方法对新疆南天山西段多种地震学参数资料进行定量化的异常识别提取, 通过对该区中强地震前多参数滑动极值概率的空间演化过程进行全时空扫描, 定量识别了该区中强地震的前兆综合异常时空异常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 南天山西段1980年以来发生的10次(组)中强地震前1~2年, 震区附近区域多参数滑动极值概率均出现了高值异常变化过程, 震后1年左右高值异常区逐步分散、 缩小乃至消失, 而中强地震平静时段滑动极值概率普遍无高值异常区域出现。  相似文献   
668.
延庆千家店盆地土城子组底部不整合接触蓟县系雾迷山组,不见顶,主要分为3个岩性段,一段以复成分砾岩、砂砾岩为主;二段以紫红色、黑色薄层泥页岩和泥质粉砂岩为主;三段以复成分砾岩、含砾粗砂岩为主。前人在该盆地二段地层中发现大量动植物化石,有双壳类、叶肢介、昆虫、木化石、恐龙足迹等,但一直没有介形类、孢粉及恐龙化石的相关报道。在化石层位发现疑似"恐龙骨骼"化石,丰富了该区化石种类。通过LA-ICP-MS测年,得出一段底部年龄为157.62±0.69Ma;二段中上部年龄为157.13±0.96Ma。分析认为,千家店盆地土城子组主体沉积时代为晚侏罗世早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多样的古生物化石来探讨该盆地古气候背景及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669.
基底古老地层的研究可以为探索地球早期陆壳形成与演化历史提供重要支持,胶东地区是华北克拉通变质基底重要的出露区之一,在胶北地体的西缘有一套高成熟度的古老石英岩-山阳村石英岩,前人将其划归古元古代粉子山群的小宋组,但缺乏明确的年代学限定。本文对山阳村石英岩的碎屑锆石进行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分析,获得年龄谱的最大峰值为2501±16Ma,且是最小峰值年龄。与古元古的粉子山群和中元古的芝罘群的碎屑锆石年龄谱均不同。综合年龄谱特征、野外产状以及岩石组合,本文认为山阳村石英岩是新太古代的岩石建造,建议为其单独建立新太古代岩石地层单位。结合本次研究及前人工作本文认为应将原粉子山群小宋组划到太古代归属胶东岩群。山阳村石英岩中,~2.5Ga锆石Hf同位素εHf(t)0且从下方靠近亏损地幔演化线并在~2.7Ga地壳演化线附近分布,显示其原岩来自~2.7Ga新生地壳的重熔;ca.2.7~3.0Ga的锆石Hf同位素εHf(t)0且在~3.1Ga地壳演化线附近,意味着其母岩的源区为~3.1Ga的新生地壳,且在ca.2.7~3.0Ga发生了持续的地壳再熔融;3.0Ga碎屑锆石的Hf同位素εHf(t)0,源区岩石形成于更古老陆壳物质的再循环。已知的胶北地块3.0Ga锆石的Hf同位素特征暗示华北克拉通在4.1Ga前就存在地壳,而且在~4.1Ga发生了重熔。  相似文献   
670.
赵春燕 《海洋测绘》2005,25(3):45-47,50
基于空间数据格式的多异性和兼容性较差的特点,以及地理空间数据互操作的要求,分析了空间数据的多尺度的特征,提出基于可缩放矢量图(SVG)文件格式组织空间数据,对不同分辨率的空间数据采取分级表达,并描述不同尺度空间数据的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