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5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95篇
测绘学   115篇
大气科学   84篇
地球物理   59篇
地质学   307篇
海洋学   43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10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1.
特殊地形对鄂东北一次局地强降水过程的作用机制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李超  崔春光  蒋兴文  王晓芳  赖安伟  汪小康 《气象》2018,44(9):1117-1135
基于FNL1°×1°再分析资料和来自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区域自动站与CMORPH小时降水融合产品,通过高分辨率的WRF数值模拟,本文重点分析了2015年7月22-24日期间在西南涡东移过程中,受长江中下游特殊地形影响,在鄂东北江汉平原河谷地区诱发生成的一次短时局地强降水天气过程,围绕特殊地形对局地降水增幅的作用机制展开一系列的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此次局地强降水过程是在长江中下游特殊的中尺度地形影响下,配合东移西南涡前部偏南暖湿气流的输送,两者共同作用而诱发产生,此次局地降水过程持续时间短,降水增幅显著。之后,通过研究单一地形对局地降水的影响发现,大别山脉作为单一地形的作用效果为提升局地降水增幅,扩大强降水范围;幕阜山脉作为单一地形的作用效果为削弱降水增幅,缩小强降水范围。进一步深入分析上述单一地形影响降水变化的作用机制得出,大别山脉的地形作用有利于局地强降水区附近对流层低层的层结对流不稳定性增强,以及降水区近地面层冷池的维持和增强,有利于提升局地降水的增幅。而与大别山脉对局地降水作用效果不同,就幕阜山脉单一地形而言,地形对偏南暖湿气流的阻挡作用,削弱了局地强降水期间进入降水区的水汽通量,继而对局地降水的增幅有抑制作用。此外通过研究组合地形对局地降水的影响时发现,大别山脉、幕阜山脉、皖南山地,以及幕阜山脉和皖南山地之间的狭窄河谷地形共同构成的类似"喇叭口"地形,其产生的狭管效应,使进入地形区内的偏南气流辐合加强,而幕阜山脉和大别山脉之间的河谷地区,作为偏南气流从幕阜山脉东侧绕流进入江汉平原的重要通道,有效保证了强降水区域内充足的正涡度平流输送,上述有利的地形组合配置对于局地降水发展增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2.
目前我国已发现的古河谷砂岩型铀矿主要位于二连盆地,最典型的当属古河谷中东段的巴彦乌拉、赛汉高毕和哈达图铀矿床。目前对古河谷西段(脑木根西南侧)的研究和控制程度较差,通过对乌兰察布凹陷西部脑木根次级凹陷新乌苏地区地面地质调查、土壤氡气测量、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工作,同时对整个二连盆地中西部进行资料综合整理研究,对乌兰察布凹陷西部古河谷构造、建造特征、地面物化探异常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将前人圈定的含铀古河谷向西侧扩展至新乌苏一带,并依据古河谷构造、建造特征、地面物化探异常特征总结了古河谷砂岩型铀矿成矿远景预测模型,用以优选古河谷成矿有利地区并确定含矿异常区和砂体位置。  相似文献   
93.
中国土地利用程度的区域分异规律模拟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吴承祯  洪伟 《山地学报》1999,17(4):333-337
在前人提出的土地利用程度地综合指数计算方法和指标体系基础上,应用地统计学方法模拟了我国土地利用程度的区域分异规律,结果表明,我国土地利用程度与经度和海拔之间存在一定的经向区域分异规律,地统计学“Krige”内插技术模拟的回归优度达99.99%,明显优于二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模拟效果,能更真实反映我国土地利用程度的区域分异规律,从而为我国土地利用程度时空分布的模拟与预测提供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94.
本世纪全球增暖的显著性分析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用Jones、Walace等人全球年平均气温距平和全球陆地和海洋月平均气温距平格点资料,通过相关和趋势分析及Mann-Kendal趋势检验(以下简称MKT检验)发现:本世纪全球绝大部分地区增暖是显著的,而热带、副热带海洋,尤其是印度洋近百年来增暖最稳定.北大西洋近几十年来的显著降温导致了西半球30°N以北大部分地区增暖趋势明显下降.与之相反,东半球欧亚大陆近几十年来冬季的强烈增温使地球增暖趋势大大增高,以致形成了东亚大陆和北大西洋-北美大陆东部地区在近50年来变温反相的不均衡格局  相似文献   
95.
史玉升  张嗣伟 《现代地质》1999,13(3):367-370
提出了把专家系统和社会网络混合起来使用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可克服专家系统和社会网络单独使用时的缺陷。以钻进过程的安全监控为例,研究了这种方法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条件下的使用步骤有效果。  相似文献   
96.
库岸斜坡失稳及其引发涌浪问题是库岸斜坡灾害的重要研究部分,开展库岸斜坡失稳及其涌浪灾害风险分析研究对指导库岸斜坡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以湖南省麻阳县大水冲水库滑坡为例,探讨库岸斜坡失稳引发涌浪灾害的分析方法,采用Geostudio软件进行10年和50年一遇5日累积降雨的滑坡稳定性模拟分析,绘制滑坡影响范围内建筑物风险变化图和室内人员风险变化图。总结了在最危险工况下,大水冲水库滑坡总经济风险为249.3万元,室内人员的风险值达到27.8,并有产生翻坝的可能,但对沟口居民和水库坝体破坏的风险低。  相似文献   
97.
通过对东海陆架盆地某凹陷取心井岩心仔细观察和描述,采用双属性划分标准,在研究区花港组岩心中识别出了28种岩石相类型.其中砾岩相5种,砂岩相15种,细粒岩相8种.针对22口取心井岩心详细划分沉积微相和岩石相,共取得2227个岩石相数据.针对研究区发育的湖泊、三角洲、河流3种沉积体系,运用马尔科夫链分析不同沉积微相类型中岩石相沉积序列模式,建立了不同沉积微相类型可能的岩石相组合规律及岩石相定量组合概率,为后期研究相同或相似类型的沉积相提供地质知识库,并为沉积相的识别提供定量的基础.  相似文献   
98.
2020年6月26日新疆于田6.4级地震发生在2020年度全国地震危险区内,震前作出了较好的中期(年度)和短期(月尺度和周尺度)预测,是少有的地球物理观测能力较低地区的强震前中期和短临预测较好震例。本文梳理了中期和短期预测的主要依据及其预测效能,研究表明,震前中期异常主要有流动地磁、多方法组合、5.0级地震平静打破、6.0级地震的准周期活动等;短期异常有4.0级地震活动图像、中源地震影响、于田垂直摆倾斜EW、于田GNSS基准站EW位移、和田GNSS基准站EW位移等。在总结震前分析预测过程的基础上,提出针对地球物理观测密度低地区的地震危险区论证和短临跟踪的建议,为该类地区的地震危险区判定及跟踪工作提供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99.
2020年5月6日、5月9日,新疆地区南天山西段先后发生乌恰5.0级和柯坪5.2级地震,系统总结2次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其中:①地震活动:震前存在调制地震集中、地震窗、5级以上地震成组等中短期异常;②地球物理观测:2次地震震中附近震前出现形变、电磁和流体观测异常,其中形变异常3项、电磁异常4项、流体异常1项,主要分布在柯坪5.2级地震震中附近。通过对2次地震序列进行跟踪,发现:乌恰5.0级地震余震较少,震后60天内共记录ML 3.0以上余震4次,最大震级为ML 4.5;柯坪5.2级地震后余震较丰富,震后60天内共记录ML 3.0以上余震10次,最大震级为ML 4.7,计算得到序列h值为1.6,b值为0.73。综合分析认为,2020年5月新疆地区2次5级以上地震前存在的地震活动异常较少,但区域地震活动水平较强,主要存在具有中短期指示意义的地球物理观测异常。  相似文献   
100.
针对2020年2月3日四川青白江5.1级地震发生前的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构造背景、震源物理参数,以及地震序列特征等进行系统总结。结果表明,青白江5.1级地震发生前存在小震调制比高值、地磁低点位移、重力固体潮高噪声等中短期异常;地震序列活动特征显示,此次地震为一次孤立型地震序列,序列参数计算结果与当前余震活动水平基本相符。另外,青白江地震发生在龙泉山断裂带上,震源机制计算结果显示为一次逆冲型破裂事件,与龙泉山断裂构造性质一致。同时,此次地震发生在四川盆地的少震弱震区,对于川滇及川滇藏交界地区后续7级以上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