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质学   23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3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路杨  单敬福 《江苏地质》2007,31(1):50-58
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效果影响很大。结合测井资料二次解释的孔隙度(φ)、泥质含量(Vsh)、粒度中值(Md)、束缚水饱和度(Swi)等资料,借助BP网络算法,对渗透率进行预测。BP网络算法是人工神经网络算法中的一种,采用的是误差逆传算法,即把网络输出的误差归纳为各连接权的过程,通过把输出层的误差逐层向输入层逆向传播以分摊给各层单元,从而获取各层单元的参考误差,以便调整相应的联接权。如此反复,直至网络输出与期望输出之间的误差减少到允许误差为止。通过这样学习过程,消除了系统误差,提高了渗透率预测的精度,并为定性定量描述储层非均质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对萨尔图油田中部葡萄花油层组的非均质性进行了定量半定量的研究,认为萨尔图油田中部葡萄花油层组PI2小层层内非均质性最严重,与沉积微相密切相关。单砂层垂向上渗透率的变化以正韵律和复合式韵律为主,局部发育反韵律模式。经对葡萄花油层组PI1~PI4系统研究,层内非均质性强弱依次为PI2a、PI3、PI2b、PI1、PI4;层间非均质性在PI3和PI4间表现得最强,其他相对要弱;各小层平面非均质性相差无几,整体表现为较强的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22.
多期截切叠置的河道砂体中各单期河道的解剖向来是砂体建筑结构分析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从多期叠置的大块砂体中识别出单期河道并进行平面组合,进而完成辫状河的沉积演化过程分析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研究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岩芯、测录井、野外露头和现代卫星图片等资料,在标志层拉平基础上,通过“去压实效应邻井单期河道标定法”和“连续取芯验证法”,完成复合河道分期.在河道去压实效应过程中,采用了“松弛回弹技术”对河道进行了复位,为单期划分建立了基础.在垂向单期解剖基础上,结合现代沉积和经典地质概念模式,采用“单期砂厚中心连线法”,完成单期河道平面延伸轨迹的追踪和对比,然后按单期沉积发育顺序,完成复合辫状河道沉积演化过程与历史重建.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将有助于揭示砂体空间叠置与局部砂体富集规律,提高砂体的钻遇率,便于后期水平井的大规模部署与地质导向等工程作业的实施,为油田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3.
高弯曲流单期河道内点坝内部侧积泥岩夹层所形成的天然渗流屏障是影响剩余油赋存的主控因素, 其单砂体内部薄夹层空间分布规模小、井间不易追踪对比、研究难度和所需资料要求程度较高等诸多不利因素, 制约着点坝砂体内部建筑结构的精细解剖。因此, 本文试图充分利用岩芯、测井、密井网等资料, 在废弃河道和点坝砂体的识别、恢复、河工参数的拟合和估算等基础上, 结合前人研究成果, 判别点坝侧积体的规模、倾向和倾角, 并以此为基础, 结合点坝地质概念模型, 从单一期河道内多个点坝中, 将属于同期的侧积体识别出来, 然后进行编号组合, 按照河道蛇曲化的规律进行过程分析和再现其沉积演化过程。这种方法实现了从成因过程学角度来解释点坝内部建筑结构及其空间叠置规律问题, 使河流相储层建筑结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结果层面, 而是注重从成因、过程视角去恢复和重建曲流河道历史演化过程, 使曲流点坝内部砂体建筑结构解剖结果将更合理、更可信, 并有效指导了油田中后期剩余油的预测和挖潜。  相似文献   
24.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河流相储层薄夹层的识别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目前大多数主力油田已进入高含水期的形势下,分析河道砂内部建筑结构,了解剩余油分布规律,保持油田高产稳产已迫在眉睫。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作为研究的平台,研究储层内部薄夹层的识别,因为储层内部的物性如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大小以及剩余油的分布与这些泥质薄夹层的空间分布有着很大的关系。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探讨薄夹层的成因及其识别,这对精细表征油藏地质特征,研究剩余油形成和分布,进而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都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25.
塔贝尔凹陷是塔木察格盆地的次级构造单元,位于蒙古国东部,向北延伸进入中国境内,与中国的海拉尔盆地同属一个构造单元。塔贝尔凹陷是塔木察格盆地早白垩世由高角度不整合面所限定的一个区域性(二级)的沉积层序构造单元,其内可划分出4个三级层序和数个四级、五级的层序单元。整体上显示为四套从水进到水退的沉积旋回,可识别出扇三角洲、湖泊—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及湖泊—三角洲等三套沉积相组合。构造、气候、古地貌、物源供给及湖平面的变化等各地质要素之间配合严格控制着凹陷内部层序的构成及其充填响应模式。不同的同生断裂组合模式及其构造参量的变化明显对内部砂体的富集起到再分配、再沉积作用,特别是"人"字型、"之"字型类断裂组合系统,其形成的局部"断角式"富砂模式,易形成良好的圈闭,是有利的勘探方向。构造沉降过程等分析揭示了沉积凹陷经历了三次沉积速率变化的演化旋回,即三个不同的沉降阶段。分别为早白垩世早期的缓慢加速沉降阶段、早白垩世中期的快速沉降阶段和早白垩世晚期的快速—缓慢沉降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平均沉降速率分别为160m/Ma、205m/Ma和120m/Ma。规模不等的构造沉降严格控制着砂体分散体系在四维空间的展布。  相似文献   
26.
以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岩心、地震、测井、录井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的综合研究,重建了松辽盆地大庆长垣杏树岗地区姚家组一段葡萄花油层组葡I332 a—葡Ⅰ11细层单元沉积模式。认为在杏北油田"脉动隆升作用"(所谓脉动是指下伏隆升中心波动迁移现象)是曲流复合带有规律摆动的内在动力因素。在此理论指导下,重建了该区各细层单元沉积微相平面展布模式。平面上在主力油层葡Ⅰ1—Ⅰ3共识别出了2种亚相、14种沉积微相。综合研究认为,杏树岗葡I332 a—葡I22细层属于三角洲上分流平原相,以高弯曲分流河道砂沉积为主,点坝砂相对发育;葡Ⅰ212细层属于三角洲下分流平原相,以低弯曲分流河道砂沉积为主;葡Ⅰ211—葡Ⅰ11细层属于内前缘干枝状三角洲沉积。该区沉积相的精细研究,为该区下一步油气的勘探与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7.
目前对于不整合带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不整合面与上下地层接触关系的分析和描述方面,对不整合带"三层结构"分层模式的研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不整合纵向上的层次结构,但对其内部结构精细化的表征与刻画还稍显不足。鉴于此,通过充分利用野外露头资料,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不整合带的结构进行了较为精细的刻画与分析,指出了"三层结构"的不唯一性,以过程沉积学为理论指导,依据"点-线-面"的方法和原则,提出了不整合带的"二维结构"与"三维结构"相结合的一种新的综合表征方法。二维结构是一种面性结构,三维结构是一种体性结构,并进一步论述了视不整合线和视不整合面对不整合结构的识别意义。依据不整合带的空间配置及其地质意义,建立了16种针对2类不整合的空间结构配置关系类型,以期进一步指导不整合带内部结构的认识。  相似文献   
28.
渗透率是油藏描述和油藏工程中较为关键性的参数,因而如何求取较为精确的地层渗透率参数值显得格外重要.本文在岩心分析化验数据和相关测井曲线数据归一化的基础上,利用改进的开窗技术,借助反馈的神经网络方法逐点计算地层的渗透率.以往在利用遗传算法预测渗透率的时候,因为只考虑了单一的数据点,没有把邻近层位的数据加入学习过程中来,故影响了预测模型的精度和可信度.笔者经过系统的研究,用相邻5个层位的数据点进行学习,建立储层渗透率的预测模型.大庆萨尔图油田葡萄花油层组PⅠ1-PⅠ4小层砂岩的油气勘探实践证明,预测的渗透率与实测的渗透率的值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29.
曲流河道地貌迁移规律是重建与恢复古河道储层构型与历史演变的基础,是预测未来迁移演化趋势的前提,目前正成为国际河流沉积演化研究的热点。通过地貌形态学与河流沉积学的学科交融,以额尔齐斯河和诺威特纳河两条典型天然曲流河道为研究对象,结合Google Earth和ACME Mapper技术获取高分辨率历史卫星图像,提出现代曲流河道地貌迁移构型表征新方法与思路。在前人基础上,综合采用28种刻画要素对曲流河道平面构型进行层次解剖,更加精准定义弯度指数(S)与曲率(C),并首次运用3种新构型表征参数:上游偏转角(Δθ)、下游偏转角(Δθ')和扩张系数(KM),实现曲流河道迁移构型表征的定量过程学分析。通过对12条优选典型河曲的构型刻画,表征6种迁移结构:对称扩张、上游旋转扩张、下游旋转扩张、对称收敛、上游旋转收敛和下游旋转收敛结构,归纳出9种迁移模式,并结合地貌过程学定量表征思路,探讨其对现今地下储层构型方法的重要指导意义,以期推进河流地貌形态学与河流沉积学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0.
曲流河道单砂体驱油效率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进一步提高注入剂驱油效率以及准确预测储层中剩余油在三维空间的分布,以大庆油田葡萄花油层组PⅠ2小层曲流河道砂体为例,通过对曲流河道砂体内部薄夹层构形及渗透率垂向分布的差异性分析,在排除开发因素差异的同井单砂体分析条件下,提出了单砂体内部薄夹层空间构形、渗透率垂向序列与重力因素共同控制剩余油分布、驱油效率多段垂向序列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