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36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44篇
地球物理   30篇
地质学   100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3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1961-2012年中国5类主要冰冻天气的气候及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富  希爽  余予  范邵华  冯明农 《冰川冻土》2015,37(6):1435-1442
利用1960/1961-2011/2012年中国有冰冻天气观测且序列完整的1 600多站逐日冰冻现象数据, 研究了中国地区冰冻天气的时空气候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年平均霜日数超过180天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天山、大-小兴安岭一带. 霜日数在我国中北部和青藏高原地区以增加趋势为主,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为减少趋势. 全国平均的霜日数为显著增长趋势, 超过0.05的显著性水平, 线性增长率达到2.03 d·(10a)-1, 霜日发生频率增强; 年平均积雪日数超过90 d的地区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天山、大-小兴安岭一带. 积雪日数无明显时间变化趋势; 年平均结冰日数超过210 d的地区分布在青藏高原、大兴安岭及天山部分地区. 结冰日数全国范围以减少趋势为主. 全国平均结冰日数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趋势, 1980-1990年为结冰日数最多年份; 年平均雾凇日数超过30 d的地区主要在天山地区、大兴安岭地区以及四川峨眉山. 雾凇日数以减少趋势为主, 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有增加趋势. 全国平均雾凇日数有显著减少趋势, 超过0.01的显著性水平, 线性递减率达到0.60 d·(10a)-1; 年平均雨凇日数主要分布在南方云贵高原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些高山区域. 雨凇日数在华北平原地区以减少趋势为主, 长江中下游地区部分站点有增加趋势. 全国平均雨凇日数随时间有弱的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42.
利用常规实测资料、NCEP刷CAR再分析资料、T213分析资料,对绵阳地区2008年9月22—27日出现的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环流形势及物理量场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可分为两个明显的降水时段,其区域不同、强度不一;副高、冷空气、两条水汽通道以及台风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第一降水时段的各物理量水平皆大于第二时段,不稳定能量、水汽和气流的辐合、辐散区分布及上升下沉气流的位置和强度对暴雨的强度和落区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ERA5分析场数据等资料,对南疆西部两次极端暴雨过程的环境条件和形成机理进行对比分析,以更深入理解南疆极端降水特征和产生机制。两次过程分别发生在春季和夏季,高层环流存在显著差异,南亚高压分别呈东部型和双体型,但配合中层的“阶梯槽”形势,均为极端降水提供了特殊有利的环流背景。低空700~850 hPa偏东急流是南疆西部极端降水发生的重要天气系统,其不但是暴雨发生地主要水汽通道,还与地形形成强烈辐合,是极端降水重要的触发和水汽集中机制。引入二阶湿位涡对两次暴雨过程的非均匀特征及可能产生机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二阶湿位涡高值区与降水的发展演变呈现较高一致性,二阶湿位涡主分量包含对流稳定度与绝对涡度垂直梯度的耦合,体现极端降水大气的主要动热力结构特点:发生在2021年6月15~16日的夏季过程,极端降水区主要位于昆仑山沿线,与塔里木盆地南侧强烈的低层气旋性旋转有关,旋转促进水汽快速集中,垂直方向表现为中层负涡度叠加于正涡度之上,垂直涡度梯度显著,同时水汽抬升凝结,中层大气加湿加热,对流稳定度在垂直方向非均匀性增强,两种垂直梯度结构均有助于垂直运动增强,促进极端降水形成;发生在2020年4月17~24日的春季过程,降水主要位于南疆西部喇叭口地形区,“阶梯槽”形势造成的越山干冷气流和塔里木盆地的偏东暖湿气流辐合,形成中层正涡度带,激发上升运动,是极端降水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44.
长三角区域的网络交互作用与空间结构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渺希 《地理研究》2011,30(2):311-323
归纳了中心地模式和网络化模式两种空间组织模式的基本特征,即前者以向心型的垂直联系为表征,而后者以跨越腹地边界的多向联系为表征,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网络交互作用下长三角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趋势.首先以企业联系为分析视角,研究了不同强度、不同方向的网络"流量"变化趋势;其次,选择社会经济变量,通过主因子分析对地域类型进行划分,...  相似文献   
45.
通过中国若干下寒武统高硒地层的有机地球化学及生物标志物研究,主伙高硒地层中有机质的先质母体为菌藻类生物,某些生物樗物指标指示了沉积环境为封闭的缺氧环境。同时,文章结合地质实际讨论还原的沉积环境有利于菌藻类生物的生长和保存,硒的富集与菌藻生物的繁盛有关。  相似文献   
46.
一次热带云团引起的浙东特大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1988年7月29—30日浙东一次特大暴雨过程。暴雨区最大雨量达533mm(18小时)。产生暴雨的系统是一个从海上西移的热带中尺度对流云团。该云团发生在副高南侧深厚的热带东风带中,通过低空南、北两个东风扰动和高低空东风扰动相互作用而发展。然后,以离散传播方式传播到陆上。受地面辐合线的触发陆上对流发展,对流降水造成空气的冷却,冷空气与热带东风带的相互作用使云团得以维持。  相似文献   
47.
新疆叶羌河“溃坝型”洪水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希尧  章曙明 《水文》1990,(2):24-30
  相似文献   
48.
李希 《地质与勘探》2016,52(3):489-496
国内外已广泛使用高光谱方法提取和识别岩石和矿物的技术。本文利用这个技术,在地面光谱测试、数据处理和光谱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取和识别出斑岩钼矿区的蚀变矿物,通过分析与钼矿化蚀变的相关性,从12种主要蚀变矿物中优选出5种在矿区具有代表性的蚀变矿物:绢云母、蒙脱石、伊利石化绢云母、高岭石(结晶差)和铁镁绿泥石。结合其空间分布和分带特征,分析了与钼矿化的关系,进而划分出内、中和外三个蚀变带,预测了矿区的找矿方向,并提供了一种新的找矿思路。  相似文献   
49.
浮游植物种间竞争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竞争是生态学的重要概念,在群落组建和结构维持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竞争理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关于浮游植物种间竞争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概述了竞争的最新理论进展,分别介绍了利用性竞争和干扰性竞争的研究现状及其有代表性的实验,然后针对水生生态系统分别介绍了营养盐、细胞初始密度、盐度、光照、温度等对浮游植物生长与种间竞争的影响。  相似文献   
50.
以西巴兰线为界,南海南部划分出两种不同的地貌单元。西部为巽他大陆已消亡的被动大陆边缘,裂谷开始在始新世(约46Ma),停止在19—21Ma(磁异常6),海底扩张比中国大陆架晚得多。破裂间断持续约3—5Ma,是以中中新世不整合面为标志,在沙捞越陆地也存在。裂谷后地层的年代约始于16Ma,覆盖在裂谷地形之上。东部为会聚边缘,在中中新世演变为碰撞带。 巽他陆架除局部深盆地外,具有统一的约30km的厚度,并延伸到约200m的水深。陆坡狭窄。从陆隆(危险区)的水深从500m变化到大陆-大洋过渡带的3.5km水深,宽度为170至330km。 拉让三角洲延伸到陆架和陆坡。其后裂谷沉积物覆盖在危险区裂谷期的最高地形。在东部,后裂谷沉积物较薄,仍然没有完全覆盖裂谷期的地形。单面山地貌显然支持南沙群岛的碳酸盐岩隆结构,其陆坡在2—3km水深突然抬升。 沙巴和文莱边缘曾经是会聚的碰撞带。陆地地质指示中生代蛇绿岩基底。主要碰撞特征是,西科迪勒拉山主要由始新世至早中新世砂质的浊积岩组成,在西克拉克山主要是渐新世至早中新世(32—18Ma)的岩石,其幕式抬升发生在14—8Ma的整个上中新世和上新世。2km深的西北婆罗洲海槽可能是会聚阶段的残留,而且也是碰撞的前渊。 石油丰富的巴兰三角洲,形成于西科迪勒拉山的抬升和剥蚀,其范围甚至延伸至西北婆罗洲海槽。有证据表明被动边缘的陆隆(危险区)已经俯冲在沙巴之下,并引起西科迪勒拉山的抬升。因此,西巴兰线将西部的消亡被动边缘与东部的碰撞带截然分隔,现在显然表现为一条大的右旋转换断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