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篇
  免费   110篇
  国内免费   133篇
测绘学   67篇
大气科学   60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372篇
海洋学   80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47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51.
目的:观察醒神健脑方治疗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cy)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VCIND伴Hcy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予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其基础上加用醒神健脑方治疗,共治疗8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和治疗8周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临床痴呆评定表(CDR)、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评分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治疗组MMSE、MoCA、CDR、ADL、Hcy、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对照组仅ADL、Hcy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8周后MMSE、CDR、ADL、中医证候总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及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MoCA、Hcy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中,思维呆滞、善忘无记、语言紊乱、性情改变、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肢体困重、唇甲紫暗、二便等均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醒神健脑方可提高V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其机制与降低高Hcy对血管的危害、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对血管和神经元的损伤,进而改善脑部供血有关。  相似文献   
52.
正笔者曾参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很有感触。一、多思考一些课标课标是新教材的灵魂,它规定学生学习的知识范围和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心中有课标,才能真正领会课标的精神实质,将课标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心中有课标,才能与教材作者进行心  相似文献   
53.
本研究采用IKONOS遥感图像,选取波谱特征区,通过区域像元统计并计算各波段权重系数,将影像进行波谱归一化处理,使归一化的影像岛陆与海水特征更明显。在此基础上,采用最大类间方差法确定最佳分割阈值,对归一化的影像进行二值化,从而提取海岛岸线。该方法采用特征曲线法进行水陆分离,得到的二值图像保持了原图的有效边缘,采用二值形态学提取的海岸线连续可靠、信噪比高。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快速,能有效提取海岸线,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4.
毕瑞  甘淑  袁希平  李绕波  高莎 《测绘通报》2022,(4):83-89+129
针对不同地形环境下存在的飞行安全性低、数据冗余、构建三维模型质量和精度差等问题,本文以单镜头四旋翼小型无人机为试验设备,对平坦地形环境下的复杂单体建筑使用井字形交叉航线和环视航线;对复杂山地地形环境下的泥石流沟谷使用水平航线、井字形交叉航线及视频航线构建三维模型,并结合航线参数、三维模型质量和精度,探讨了不同地形环境下无人机航线规划方案对三维模型构建的影响。经评价分析可知:①使用环视航线能安全、快速地获取平坦地形下的复杂单体建筑影像,构建完整、质量好、精度高的三维模型;②使用井字形交叉航线能构建山地地形下泥石流沟谷的完整、质量好、精度高的三维模型,但飞行安全性、时效性较低;③使用视频航线,影像重叠度高,能构建完整、质量好的三维模型,模型精度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5.
通过对山西组沉积特征及聚煤变化规律的研究,采用煤岩层组合特征、标志层、层间距、测井曲线形态和地震物性特征等方法,对井田内山西组的煤、岩层进行综合对比。确定了山西组主采煤层的赋存层位、形态及区内的构造方案,对周边地区找煤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6.
贵州松桃道坨锰矿含锰岩系地球化学特征 和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道坨锰矿床是贵州锰矿整装勘查过程中新发现的全隐伏超大型锰矿床,其含锰岩系赋存于南华系大塘坡组第一段底部黑色页岩中,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出。对含锰岩系主量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其V/(V+Ni)、V/(V+Cr)、V/Cr、Ce/La值,及U、V、Ni、Mo等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富集程度显示其形成于缺氧环境。含锰岩系富集As、Mo、Ag、Sb,及Al/(Al+Fe+Mn)、(Fe+Mn)/Ti、Co/Zn值均显示热水沉积物特征,且在(Cu+Ni+Co)×10—Fe—Mn、Co/Zn—(Cu+Ni+Co)关系图解中,岩矿样品投影点均落在热水沉积区内,反映了热水作用对锰的富集和成矿影响甚重。此外,Al2O3/(Al2O3+Fe2O3)、Al/(Al+Fe)、Al/(A1+Fe+Mn)、(La/Ce)N值及(K2O+NaO2)—SiO2、La/Ce—Al2O3/(Al2O3+Fe2O3)图解指示含锰岩系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背景。  相似文献   
57.
贵州晴隆中二叠统大厂层砾岩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晴隆中二叠统大厂层中—上部产出一套呈囊状、透镜状分布的砾岩层。对大厂层砾岩沉积序列、结构、构造特征和矿物组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沉积序列为"反粒序",砾岩成分单一,基本为玄武质,是由峨眉山玄武岩直接改造而成,未发育河道相沉积特征;大厂层砾石具特殊的"泥化边"构造,是玄武岩在海水中大量水解的直接证据,填隙物中的青磐岩化矿物组合表明砾岩遭受了低温热液的改造。填隙物具有接近凝灰岩的Zr/Hf(30.7~43.4,均值38.0),揭示玄武岩在改造形成砾石的过程中有火山碎屑(火山灰)参与成岩;砾石和填隙物相对玄武岩贫Na(Na2O)富K(K2O),三者具有相似的稀土配分模式,其中∑REE呈规律性变化(玄武岩最高,砾石次之,填隙物中最低)。沉积背景分析认为,峨眉地幔柱作用使地壳发生了差异抬升,抬升一侧暴露遭受剥蚀形成不整合面,相对沉降一侧继续接受沉积,大厂层正是峨眉山玄武岩前锋带在局限海盆边缘(沉降侧),于茅口灰岩之上继续沉积的产物。大厂层砾岩形成机制是:炽热玄武岩流在海水中急剧爆裂,同时火山碎屑参与沉积,形成的玄武岩前积层(淬碎熔岩角砾)及凝灰岩,沉积在茅口组灰岩之上;在后期的演化过程中,炽热玄武岩冷凝收缩,柱状节理发育,在潮汐流和沿岸流的相互作用下不断磨蚀形成大厂层砾岩。  相似文献   
58.
肖波 《地质与勘探》2014,50(1):182-191
[摘 要]赞比亚位于著名的中非新元古代沉积型铜(-钴)矿带上,铜带省和西北省是该国最主要的铜-钴矿集中分布区;相对于找矿程度已经很高的铜带省,西北省成矿地质条件优越,且地质工作程度较低,因此拥有巨大的找矿潜力,已成为该国找矿突破的重点区域。目前西北省主要著名的矿山/矿床有3个:坎桑希、卢穆瓦纳、卡伦比拉。这些铜-钴-金-铀-镍矿床的含矿地层、矿化特征与铜带省传统经典的沉积型铜-钴矿既有相似性,又明显具有差别。本文通过对西北省区域地质和已发现矿床地质特征的介绍,对该省的找矿潜力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9.
拿若铜(金)矿床是多龙矿集区内继多不杂斑岩铜(金)矿、波龙斑岩铜(金)矿之后又一取得重大找矿突破的大型斑岩型矿床。作者以矿区探矿工程分析数据为基础,研究各成矿元素空间分布规律。成矿元素在垂向上的分带特征不明显,在平面上分带特征较显著,表现为自矿区中心ZK0001,向南西方向具有Cu+Au-Cu(Au、Ag)→Cu(Ag、Au)-Cu(Ag)的分带特征。同时,矿区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显示,从0线开始至31线(北东→南西)具有Mo、Cu→Mo(Cu、Au)→Cu、Au(Ag、Mo、Pb)→Pb→Pb、Zn分带特征,显示物质来源和热源位于0线附近,成矿流体是以0线、7线一带向四周运移,并具有从北东向南西方向运移的特点。通过矿床地质特征、元素分带特征研究,建立了矿区地球化学勘查模型。  相似文献   
60.
冈瓦纳大陆古生代冰盖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冈瓦纳大陆主要板块冰川沉积地层的对比,并结合古地磁方法对冈瓦纳大陆古生代主要冰期的冰盖分布范围进行再造,认为冈瓦纳大陆在古生代主要经历了3次较大的冰期,分别是:(1)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冰期、(2)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冰期、(3)晚石炭世晚期—二叠纪冰期。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冰期冰盖主要分布在西冈瓦纳大陆;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冰期冰盖主要分布在南美板块;晚石炭世晚期—二叠纪冰期冰盖在冈瓦纳大陆主要组成板块上均有分布,且冰盖存在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3次主要冰期冰盖的中心点位置均靠近南极点,但并不完全重合,可认为气温是影响冈瓦纳大陆上冰盖分布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冰盖的分布范围还受到盆地动力学、地形、冰川属性以及其他具体因素的影响。同时结合在保山地块的野外工作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冈瓦纳大陆的3次冰期中,仅晚石炭世晚期—二叠纪冰期对中国的陆块产生了影响,且主要影响了中国的西南陆块群(包括保山地块、腾冲地块、拉萨地块、羌塘地块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