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84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粤西河台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及成矿流体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周永章  卢焕章 《矿物学报》1995,15(4):411-417
河台金矿床存在三种类型流体包裹体:低盐度(约1.5 ̄6wt%NaCl)H2O-CO2包裹体、中等盐度(约6 ̄14wt%NaCl)水溶液包裹体、富CO2包裹体。它们的均一化温度范围在130℃至310℃之间,捕获时的围压大约为50 ̄170MPa。初始的成矿流体是一个低盐度的以H2O-NaCl-CO2为主的化学体系,主要源于大气水与变质建造水的混合。在演化过程中,成矿热液流体发生了CO2发泡和气液两相不  相似文献   
72.
从包裹体研究探索太古代一些金矿的成矿机理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卢焕章 《矿物学报》1991,11(4):289-297
对太古代一些金矿包裹体研究结果表明,其含金的成矿流体为低盐度<10wt%NaCl,均一温度为170~400℃,CO_2的含量为中等,并含有一定量CH_4。在这些矿床中主要见到三种类型的包裹体:CO_2包裹体。H_2O-CO_2包裹体和水溶液包裹体。这三类包裹体常产于同一裂隙中或一个晶体中、或各产于不同的裂隙中、或其中之二共存于一裂隙中,并且其均一温度相近,但盐度和CO_2含量相差甚大,这表明发生了相分离。用质谱仪对这种同一世代的包裹体进行分析,证明的确存在着相分离,即从原始的H_2O-CO_2-NaCl流体,由于压力降低而发生相分离,形成CO_2和NaCl-H_2O流体,金就是在这种相分离的过程中沉淀出来。研究也表明,对于蚀变岩型金矿来说,引起金沉淀的因素除相分离外,流体与岩石的相互作用也可能是很重要的因素。对于含金的成矿流体来说,CO_2含量高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也许可作为找矿的一种标志。  相似文献   
73.
大量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流体相分离作用是造成热液矿床矿质沉淀的重要机制之一。本文对几种常见的成矿流体相分离深度-温度场特征进行了讨论,包括不同流体体系在不同深度、温度条件下的相分离曲线的特征,盐类及二氧化碳对流体相分离场的影响以及不同压力状态下相分离场的差异。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些钨锡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研究实例,讨论了流体相分离深度-温度场对矿床的定位(尤其是矿床的产出部位与岩体接触带的距离)的意义。  相似文献   
74.
全美第二届流体包裹体会议于今年1月4日—7日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弗吉尼亚工学院和州立大学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日本、中国、法国、西德、荷兰、澳大利亚和意大利等国的90余名包裹体工作者出席了会议。苏联提交了论文,但未到会。会议分专题报告(包括相平衡和技术,矿床,包裹体成分分析,岩石,地热和海底等专题)和张贴两部分进行。会议共收到论文69篇,其中54篇为大会宣读,15篇为张贴。会议还组织参观了弗吉尼亚工学院和州立大学的地质实验室(包括包裹体部分),参观了用红外显微镜研究黑鸽矿等不透明矿物中包裹体的方法,以及用以计算流体包裹体的压力、温度、密度的计算机软件—Flincor和数据库软件FIRRI。会议还专门对包裹体成分分析问题作了讨论,商定了标样及合作事宜。大会决定第三届全美包裹体会议于1990年5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举行,由Spooner主持,根据他的建议,下届会议将侧重于“地壳深部的流体”和“金矿床的成矿流体”。  相似文献   
75.
海南抱板金矿田围岩蚀变带中绿泥石的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肖志峰  卢焕章 《矿物学报》1993,13(4):319-324
通过对海南抱板金矿田围岩蚀变带中绿泥石成分的分析,讨论了蚀变带中绿泥石的成分变化,并由此确定围岩蚀为形成于290~300℃和氧逸度为10^-26~10^-34的条件下,结合含金石英脉的体包裹体研究,从蚀变到成矿物质沉淀,热液的温度和氧逸度是变化的。  相似文献   
76.
流体熔融包裹体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卢焕章 《地球化学》1990,(3):225-229,T001
流体熔融包裹体是一种新类型,它代表岩浆分异热液的过程。 按室温时的相态和成分可分四种:1.气相+液相+熔体相的流体熔融包裹体;2.熔融包裹体与流体包裹体共存;3.熔融包裹体周围有细小的流体包裹体群;4.含易溶盐子矿物+气相+熔融体的流体熔融包裹体。  相似文献   
77.
国际热液过程和矿床成因实验研究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of Hydrothermal Processes:Applications to Ore Deposit Genesis)1988年2月10—20日在蒙特利尔工学院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中国、挪威、瑞典、新西兰等国的100多位学者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采取邀请报告和宣读论文两种方式进行。根据大会的安排邀请了世界上在热液过程和矿床成因研究方面知名的科学家 Barnes、Seward、Helz 和 Wood 等九人作了专题报告,回顾和总结了最近一二十年以来在这个领域  相似文献   
78.
金矿床中金与黄铁矿和毒砂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卡林型金矿中的金,以肉眼,甚至在显微镜下都看不到,因而称之为“不可见金”.经过金的物相分析,发现Au与毒砂、黄铁矿有关.进一步的问题是:Au在毒砂、黄铁矿中呈何状态分布,是呈微细的独立矿物?还是类质同象?是以化学键进入毒砂、黄铁矿的晶格?还是吸附在其表面?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世界上其他类型金矿,如浊积岩型金矿、造山带内太古代绿岩带金矿、变质金矿、与火成岩有关的金矿,甚至含金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其中的金除了以自然金(可见金)产出外,在黄铁矿、毒砂、辉锑矿、雄黄等硫化物中还含有不可见金.从不可见金到可见金,需经过热液蚀变作用,在高As条件下,温度和硫逸度的升高,可溶出不可见金,在温度下降和还原条件下,Au以可见金形式存在于蚀变环带中.这种从不可见金到可见金的转换过程,反映了Au、As、S以及Fe等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金矿中的黄铁矿和毒砂具有相似的结构,包括在其原始生长的晶体中含有不可见金,并且在稍后的成矿阶段内形成赋存有可见金的蚀变环带.蚀变环带以As含量高为特征,并且,后期的可见金是沿裂隙或毒砂与黄铁矿的粒间分布.可见金是热液活化了矿物内的不可见金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79.
在矿物流体包裹体冷冻法研究中,测定出冷冻温度,然后求出盐度这是人们常用的。在冷冻法研究中常常忽视了另一个重要的参数,那就是初熔温度。虽然 E.Roedder 在1962年曾经指出在冷冻过程中可以得出初熔温度。遗憾的是在我们的一些研究工作中有人分不清冷冻温度和初熔温度,把初熔温度当成了冷冻温度,从而大大增高了所得的盐度值。本文试图以作者本人的实验以及前人的工作,对初焀温度的定义,测定方法,在流体包裹体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地质意义作一番研究。  相似文献   
80.
包裹体研究最近发展很快,不但在理论上,而且在方法上发展很快。在这一部分只介绍两个方面,即两种类型的包裹体和用于包裹体研究的均一法和冷冻法方面的进展。一、两种类型的包裹体——双连正常包裹体和不混溶包裹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