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5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52篇
海洋学   52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31.
对浙江省近岸海域305个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的地球化学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进行了地球化学分区。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As、Cd、Hg、Pb、Cr、Cu、Zn)基本上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分布规律,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椒江口、乐清湾、温州湾及瑞安—苍南沿海;杭州湾为低值集中分布区;象山港,璇门湾出现部分低值。其中,As、Cd、Hg和Pb在所有站位均未超标;Cr有218个站位超国家一类标准,占全区的71.5%,2个站位超国家二类标准,占全区的0.7%;Cu有90个站位超国家一类标准,占全区的29.5%;Zn有2个站位超国家一类标准;水动力条件、沉积物物质来源和沉积物类型是影响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分布的主要因素;通过R型因子分析法,将整个研究区划分为3个地球化学子区,Ⅰ区为As、Cr、Cu、Pb、Zn元素组合类,Ⅱ区为Hg类,Ⅲ区为Cd类。  相似文献   
32.
通过对渤海湾西岸BXZK11孔沉积物黏土矿物、地球化学元素组分、粒度分析以及AMS14C年代测定并与研究区周边6个具有较好年龄控制的钻孔剖面对比,结合黏土矿物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比值以及元素Al/Si和Al/Na比值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探讨了渤海湾西岸地区全新世以来沉积环境以及气候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末次盛冰期到8...  相似文献   
33.
黄河三角洲北部湿地多环芳烃分布与来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黄河三角洲北部湿地表层土壤中的多环芳烃(PAHs)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袁层土壤中PAHs总量范围为27.43~128.97ng/g(干重),PAHs的空间分布总体呈西高东低的趋势。经过研究对比,认为表层土壤样品中的PAHs尚未对生物造成显著负面影响,并提出表层土壤PAHs污染主要来源于高温热解产物,仅有很小部分的石油类的污染。  相似文献   
34.
湿地作为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在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降解污染物、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总结概括了当前湿地生态系统中有关地球化学研究的现状,包括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和重金属研究及人为影响,生命元素碳、氮、磷的研究及环境意义,湿地系统的稳定同位素研究3个方面。  相似文献   
35.
揭示了东海西湖含油气凹陷第三系沉积体系地下水化学的基本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重溯了其在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演变的阶段和特点,论证了地下水现代化学主要是遵循浓缩盐化、正向变质作用方向演变形成的,且已演化成熟,并探讨了地下水成因和形成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36.
近岸海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实施的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提出和探讨了关于开展"海底沉积物-水-底栖生物系统"调查评价的内容、方法及其工作要求.建议对系统的3种组成介质进行同站位、同步和近原始状态(未扰动)、密度网格采样,辅助开展海洋地球物理剖面测量,分析评价海底表层环境系统内重金属元素来源、运移的地球化学作用及其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37.
黄河三角洲进积与滨海湿地地质环境演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黄河三角洲5个钻孔岩芯的沉积学观测、微古分析、14C测年,同时结合历史记录及遥感资料,分析了本区末次冰后期以来的沉积序列,重建了近10ka以来古环境演变过程,分析了古环境演化对滨海湿地演替的控制作用。本文着重讨论了黄河三角洲进积与湿地形成演替规律,总结了从水生系统、浅海湿地系统、潮滩湿地直至上三角洲平原湿地向陆地生态系统的演替模式。同时通过对现代黄河三角洲与老黄河三角洲演化模式进行对比,提出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会加速和改变湿地地质环境演替进程和方向的一般规律。笔者等还进一步提出,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1855年之后湿地演替速率明显加快,约达8~33倍。古环境的重建与滨海湿地响应机制研究可更清楚地理解湿地如何对未来环境变化进行响应,包括海平面上升,从而为滨海湿地保护与管理实践活动提供科学导向。  相似文献   
38.
1990年,南美委内瑞拉和智科北部之间的安第斯山、东非的Kenya、Rwenzori和Kilimanjaro以及Irian的Jaya(新几内亚)的低纬度高山冰川的覆盖面积近2500km。,安第斯山在这些高山冰川中几乎占据了99%的面积。自小冰期1850年以来,所有这些冰川均具有范围缩小的全球性趋势(表1)。在冰川总体后退的期间,存在着冰川前进的多个亚期:如20世纪20年代和70年代冰川有再次向前推进的全球性趋势。在Cordillera Blanea或整个秘鲁Cordilleras大多数冰川表面从1998年10月至2002年5月或多或少的有持续降雪的覆盖,  相似文献   
39.
40.
叶思源  吴树仁 《地质通报》2010,29(203):463-468
重大城市线性工程施工可能会诱发或面临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对其灾害特征、危害及防治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PCCP管道施工为例,在分析其地质环境背景、地质灾害类型、基本特征、危害性及影响范围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针对不同类型地质灾害所采用的施工防治措施和方法。重点对施工沿线主要地质灾害如边坡崩塌、特殊地基处理和地面沉降做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成果对PCCP管道后续工程建设和工程运营维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是对线性工程地质灾害防治进行的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