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5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171篇
测绘学   83篇
大气科学   171篇
地球物理   156篇
地质学   476篇
海洋学   133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74篇
自然地理   7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4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991.
在钻进过程中,确保井壁稳定,是钻井工作者一项经常性任务。文章就目前广泛采用的下套管和泥浆两项措施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992.
993.
本文根据二个阿留申群岛核爆炸事件在中国大陆地震台站的记录,运用广义射线方法,测定了其相应的t~*值,为了解中国大陆地壳与上地幔地震波衰减与介质特性提供一重要参数。并就t~*值在中国大陆区域的分布特征及其构造意义作了探讨。同时讨论了t~*值的测定在确定核爆炸当量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994.
995.
地球物理CT技术又称为ST(Seismic tomography)技术。它是近年来以医学CT技术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以数字化地震波观测台网、地震波传播理论、图象重建理论和现代化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以重现地球内部三维结构的一门新技术。 本文简述了ST的研究历史和近年来的主要成就以及国际上进行该项研究的几个庞大计划,美国的IRIS计划和欧州的ORFEUS计划。概述了我国至1985年以来开展这方面工作的情况以及所取得的主要进展。文中给出了目前ST的几种主要常用方法,卷积反投影方法和代数重建方法,讨论了它们的适用性,各自离散化公式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可能的改进途径。针对地震学研究的复杂性,对大量的近震、地方震资料,详述了应用发散束CT方法的可能性、重要性。给出了二维情况下的扇性束CT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996.
前言 CJ_6地磁经纬仪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一种地磁观测仪器。用于测量地磁偏角(D)和水平强度(H)的变化。经与标准仪比测后,则可观测地磁场的绝对值。在台站进行定点观测时,配以质子旋进磁力仪(观测总强度F)可测定磁变仪记录的D、H,Z基线值,进而得到所在地区地磁七要素的变化。 1981年底,配备给成都地磁台的CJ_6地磁经纬仪经与北京、武汉地磁台比测后正式投入观测。四年多来,仪器基本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取得了连续的观测成果。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讨论,对观测成果进行初步的评价,并提出地磁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997.
利用归赤道换算法解释磁法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场总强度异常的形状受磁化方向(磁倾角和磁偏角)和地磁场矢量的影响.除非磁倾角是90或是0.否则磁异常的中心就不在异常体的正上方通常利用归极换算法消除这种磁倾角和磁偏角的影响使异常中心移至异常体上方许多年前就认识到归极换算法不适用于在低磁纬度地区观察到的异常.这种方法使换算得到的异常有误差,走向也发生偏差.本文提出另一种处理方法来消除磁倾角和磁偏角的影响.这种新方法是将异常换算到磁赤道(磁倾角为0).这是一种滤波方法,重新计算磁场总强度异常,引起异常的物体有如是在水平方向被磁化.经滤波后,异常低值将位于引起异常的物体正上方为了便于解释,使倒相180,则低值异常变成  相似文献   
998.
中条山北段元古宙岩浆活动与陆壳生长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勤文  叶德隆 《地质论评》1997,43(3):257-263
中条山北段元古宙未变质和变质的火成岩分属于3大阶段5期岩浆活动的产物。综合分析本区火成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和沉积相与变质变形作用的关系后提出,中条山北段元古宙时期不是大陆裂谷,而是古大陆边缘活动带。中基性岩浆活动是该区元古宙地壳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幔源基性岩浆的底侵导致了陆壳的垂向增生,而两期火山活动则导致了陆壳的水平侧向增生。  相似文献   
999.
松辽盆地三肇地区榆树林油田葡萄花油层储层沉积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葡萄花油层是大庆外围榆树林油田刚刚投入开发的一个主要产油层。本文从取心井出发,通过储层层次划分及单井相分析,利用大量地质,测井资料详细研究了榆树林油田葡萄花油层储层沉积微相特征,确定葡萄花油层属于河控三角洲沉积,发育三种亚相:三角洲水上平原亚相,三角洲外前缘亚相,三角洲内前缘亚相,进一步划分为八种微相:水上分流河道,河间洼地,河间沼泽,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支流间湾,席状砂和三角洲前缘泥。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各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结合区域地质特征,首次建立了榆树林油田葡萄花油层储层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000.
苏—鲁超高压变质岩带从上地幔返回地表的证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受奚  叶瑛 《地质学报》1997,71(3):245-253,T001
印支期苏—鲁超高压榴辉岩带是初始欧亚板块东部大陆边缘在与古太平洋板块强烈挤压作用过程中,由黄海—苏东北地体A—型俯冲至上地幔形成的。其回返地表主要是在中—新生代由弧后扩张作用引起的地壳拉伸、增长、减薄过程中实现的。中—晚白垩世非造山的碱性花岗岩带与榴辉岩带的重叠、晚白垩世红色盆地、第三纪巨厚沉积岩系和新生代大陆裂谷带玄武岩等的形成和发育等种种地质证据表明俯冲至上地幔中的榴辉岩带后来被向上拉伸至地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