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0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74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125篇
地球物理   53篇
地质学   171篇
海洋学   33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3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71.
本文通过邢台余震区多学科的定点观测资料与综合分析预报的具体实践经验提出了邢台余震区综合分析的基本思路和综合预报的具体作法。基本思路是:一、单台单项的资料分析是综合分析的基础;二、地震活动性的分析是综合分析的背景;三、各种前兆现象的内在联系是综合分析的关键。具体作法是:一、据多台单项异常距未来强余震发震时间的统计关系结合小震活动的趋势与可能出现的临震征兆预报强余震的发震时间;二、由各单项异常与震源距离的统计关系仿测震学的解法预报强余震的发震地点;三、根据单项对不同震级的反映距离和异常幅度与震级的关系预报强余震的震级。  相似文献   
472.
目前应用卫星图象来研究断裂的活动性,已成为地学中普遍应用的一种手段,因为活动断裂在卫星图象中一般都得到良好的反映,而利用目视判读和技术处理等方法,可以从宏观上和整体上比较迅速地研究断裂的活动性。 活动断裂的线性标志 断裂在卫星图象上一般以线性展示出来,但不是所有的线性构造都是断裂,更不一定是活动断裂。色调线、色调带和不同色调的分界线仅仅是活动断裂的基本条件。沿断裂倘若没  相似文献   
473.
硫同位素地质研究工作中,经常遇到的研究对象是硫酸盐矿物。如何把这些硫酸盐矿物转化为适于质谱测定硫同位素组成的SO2气体,是我国硫同位素地质研究中急待建立的实验手段之一。 经典的方法中,可溶于水的硫酸盐,通常是先把它沉淀为BaSO4,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转化为SO2。 七十年代初期,B.D.Holt等人提出直接加热分解BaSO4制备SO2的方法。  相似文献   
474.
唐山地震前地壳的异常隆起及无震蠕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郢珍 《地震学报》1981,3(1):11-22
根据唐山地区震前11期水准复测资料,对本区的地壳形变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唐山地震前1968年-1969年震中区发生了幅度为50毫米、持续时间2年的异常隆起,并在唐山及宝坻附近的唐山断层和蓟运河断层显示出应变积累与无震蠕动叠加的作用.采用了均匀应变积累及弹性位错理论分别计算了唐山、宝坻附近测点由于各处断层蠕动引起的垂直位移理论值,按残差均方根最小的原则确定历年应变积累及蠕动断层参数的最佳值.1969年-1975年唐山地下发生蠕动的断层走向为北东47、倾角87、倾向南东的右旋正断层,断层长度为8公里、宽度6公里、断层上界深度为2公里、走滑与倾滑错距分别为104厘米及8厘米,平均应变积累速度为0.910-7/年.同时得到断层走向、倾向蠕动速度分别为18.6厘米/年及1.4厘米/年.另外由蓟运河断层结果得到.宝坻附近蠕动断层的规模比唐山小,但蠕动速度比唐山大.本文分析了上述异常隆起及蠕动断层与唐山地震的关系,认为地壳的异常隆起是孕震的早期显示,而无震蠕动可能是浅源地震的又一前兆特征.唐山地震经历了长期应变积累-体积膨胀-蠕动-形变反向(或蠕动速度减慢)-发震的过程.   相似文献   
475.
利用浙江省东部海岛站和相邻城市站1971-2015年气温资料,通过计算线性倾向率、M-K突变检验以及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海岛地区气温变化特征以及和相邻城市站气温变化的异同,并以海岛站为背景站分析了城市化对城市气温变化的影响性质和程度.结果发现:1)海岛地区1971-2015年间平均气温及平均最高、最低气温都存在明显的升温趋势,其线性倾向率分别为0.029、0.033和0.028℃/a,变暖幅度明显小于相邻城市站;春、秋季是四季中变暖幅度最大的季节,其次是冬季,夏季最弱,尤其北部海岛夏季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2)海岛站气温变暖是一种突变现象,平均最高气温发生突变时间最早,平均最低气温最晚;相邻城市站突变时间多早于海岛站,城市站最高气温没有明显的突变现象.3)以海岛作背景,城市化对于城市站年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变化的影响均为正贡献,加速了气温的变暖趋势,除温州外对四季气温的贡献率也均为增温趋势,贡献率最高的季节为夏季.  相似文献   
476.
江苏淮安地区大气污染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江苏省淮安市地面5个监测站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PM_(10)、PM_(2.5)、SO_2、NO_2、CO、O_3逐日质量浓度资料及同期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该地区空气污染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采用MODIS的光学厚度AOD(Aerosol Optical Depth)资料和火点资料分析了2013年12月发生在淮安的一次持续性大气污染事件。研究结果表明,淮安空气质量AQI指数(Air Quality Index)在春冬季较高,夏秋季较低,污染天气发生在春冬季的概率为23.6%,夏秋季的概率为13.3%。淮安地区的首要大气污染物为颗粒物污染,其中PM_(10)、PM_(2.5)占比分别达到25.2%、48.9%,PM_(10)中PM_(2.5)比率年平均为61.0%,臭氧是第2大污染物,占比为25.8%。表征大气柱气溶胶浓度的AOD的季节变化与地面颗粒物浓度截然不同,颗粒物浓度1月和12月出现极高值,而这两个月AOD月平均值却在一年中达到极低值,AOD最高值出现在7月。另外,AQI与降水、气温、风速、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但相关程度较弱。  相似文献   
477.
近40年来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理论、技术和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GIS辅助地理教学的研究还刚刚起步。文中设计了GIS辅助地理教学的模式,说明了模式的关键内容,论证了GIS是一种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良好工具。以"中国年平均降水空间分布"综合图的制作为例,介绍了GIS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478.
淮安一次雾霾过程的污染物变化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2012年6月9-11日淮安及周边地区出现了一次严重雾霾天气,PM2.5、NOx、CO、SO2等大气污染物浓度急剧升高.本文综合利用地面空气污染监测资料、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该次雾霾过程中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并对污染物的来源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在这次连续雾霾过程中,SO2的质量浓度都在0.049 mg/m3以下;NOx、PM2.5、CO的质量浓度与能见度呈反相关,并在整个雾霾过程中出现两个峰值,均出现在能见度低于1 000m的雾过程中;在雾霾天气过程中,中低层一直维持一个逆温层结,其中四个时次中逆温层底在975 hPa,逆温层顶在925 hPa附近,这种稳定的大气垂直结构不利于大气湍流、水汽的垂直交换以及污染物的垂直扩散,为雾霾的长时间维持创造了良好的热力条件.整个雾霾过程中,近地层始终维持偏东风向,能见度在风速下降的时候随之下降,在风速增大的时候随之增大.应用轨迹模式分析表明,有利的天气条件和大面积秸秆燃烧的结合是造成这次淮河下游连续雾霾过程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79.
利用湿位涡、螺旋度和湿矢量对"海葵"登陆前后强度变化及造成浙江省强降水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广阔的暖海面、高空急流的维持、弱纬向风垂直切变及暖心结构的增强为"海葵"在近海发展提供条件。TC中心附近mpv1负中心的出现及mpv2正值区的抬升,及此后mpv2由正转负的过程,分别对其发展和衰减有12~18 h的提前量。台风先增强后减弱的过程对其大风区内高层水平螺旋度负-正-负的转换存在12 h的响应时间。大气层结不稳定条件下,TC强度发展有利于中心附近能量积累,促使低层气流增强并携带丰富水汽输送至浙东沿海,形成暴雨。台风大风区内高层水平螺旋度的演变通过影响TC强度,促使低空水平螺旋度变化,850 hPa数值增加及减弱为零的过程分别对强降水的形成与减弱有9~12 h左右的预示,且中心阈值一定程度上可表征TC登陆前后降水强度与持续时间上的差异。湿矢量可预示雨带分布,其负值区大小对雨带范围的表征能力较强但负值中心相对降水中心偏北,且无法反映登陆前后降水强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480.
通过对井田水文地质特征及矿井充水因素的分析,认为矿井的主要充水水源为3煤层顶底板砂岩裂隙含水层及三灰岩溶裂隙含水层。采用"大井法"对矿井涌水量进行了预算,确定矿井的正常涌水量为279 m3/h,预算结果为矿井的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