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102篇
海洋学   30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2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对西秦岭北缘漳县地区上新统韩家沟砾岩的地貌特征、高程分布、沉积特征、构造变形等研究表明:1)该套砾岩分布受西秦岭北缘断层系F2逆冲断层控制,主要由巨砾-中砾砾岩组成,有近源快速磨拉石沉积的特征,代表了上新世以来西秦岭地块沿北缘断层向北逆冲挤出形成的再生前陆磨拉石盆地,指示了西秦岭地块上新世以来的一次强烈的构造隆升。2)这套砾岩出露高程及宏观地貌特征指示了其形成之后又与西秦岭地块一起经历了侵蚀夷平,形成了现今海拔2 600 m 左右统一的夷平面。该夷平面的整体隆升和解体、韩家沟砾岩雅丹地貌形成和发育六级侵蚀阶地或基座阶地的漳河水系形成才真正标志着西秦岭及北缘区域的整体隆升。现今海拔1 800 m 漳河河床与2 600 m 山顶夷平面之间的高差反映了西秦岭及其北缘第四纪以来至少相对隆升了800 m。3)西秦岭北缘漳县韩家沟砾岩下伏的渐新统-中新统红层盆地沉积序列具有伸展断陷盆地充填特征,指示了这个时期西秦岭北缘处于拉张伸展构造状态,也就是说以构造挤压缩短为动力学背景下的青藏高原隆升和构造变形在渐新世-中新世时期尚未扩展至西秦岭北缘区域。尽管该断陷盆地最上部河流相-洪泛相粗碎屑沉积增多和之后地层掀斜及褶皱缩短有可能反映了中新世末或上新世初西秦岭北缘由伸展到挤压的构造转换和构造隆升,但这并不是西秦岭及北缘区域的一次强烈隆升。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西秦岭北缘上新统韩家沟砾岩出现标志着西秦岭地块向北强烈逆冲和构造隆升,但西秦岭的这次强烈隆升仅持续到上新统韩家沟砾岩沉积结束,之后西秦岭地块和北部的再生前陆磨拉石盆地一起经历了整体隆升和侵蚀夷平,形成了上新世末或第四纪初的统一夷平面。该山顶夷平面是西秦岭及其北缘区域最后整体强烈隆升的起点。韩家沟砾岩雅丹地貌形成、发育六级侵蚀阶地或基座阶地的漳河水系形成真正指示了西秦岭及北缘区域的整体隆升过程。如果西秦岭及其北缘新生代以来隆升过程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具有代表性,那么就说明青藏高原东北缘真正隆升成为现今青藏高原系统组成部分只是上新世末期或第四纪以来地质事件。  相似文献   
132.
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技术是系统生物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海洋生物学中。由于海洋环境具有高盐度的特点,海洋生物与其他生物相比,体内代谢物浓度差异极大。通常来说,海洋生物为应对高盐度的海水环境,其体内的渗透调节物,例如牛磺酸、甜菜碱、氮氧三甲胺等的浓度往往是其他代谢物的数百倍,造成体内代谢物所占代谢组权重的极不均衡。因此,选择合适的代谢组数据预处理方法,是准确分析海洋生物代谢组差异的关键。本研究以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为研究对象,经低盐胁迫48小时后,利用一维核磁共振氢谱,分析了褐牙鲆幼鱼全组织在低盐胁迫后的代谢组变化,比较了三种不同预处理方法 (单位方差换算、帕莱托换算与对数化-中心化处理)对于低盐胁迫诱导的代谢响应分析的差异。结果表明,褐牙鲆幼鱼体内的渗透调节物-氮氧三甲胺浓度是其他代谢物浓度的200倍以上,而低盐胁迫可诱导褐牙鲆幼鱼体内显著的代谢响应。其中,对数化-中心化处理的代谢组数据,经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后,能发现8个低盐胁迫诱导的差异代谢物(不含1个未知代谢物),与代谢物定量结果一致,多于其他两种预处理方法 (单位方差换算、帕莱托换算)的代谢组分析结果,适合用于褐牙鲆代谢组学分析。以上研究结果为褐牙鲆代谢组数据的准确分析提供了方法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3.
根据芦山地震现场考察结果,介绍了框架结构房屋填充墙、楼梯、柱、梁、板、玻璃幕墙、飘窗和吊顶的震害特征,并为增强框架结构房屋防震减灾能力提出建议:(1)经过抗震设计并且按照规范施工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值得推广应用;(2)框架结构楼梯间墙体震害相对较重,建议完善框架结构楼梯间的设计方法和抗震构造措施;(3)注意填充墙对整体结构的抗震贡献和影响,要加强填充墙与框架梁柱的构造连接措施,可以选用轻质材料与框架柔性连接,并避免填充墙倒塌伤人;(4)要重视玻璃幕墙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构造,避免玻璃幕墙脱落伤人;(5)对吊顶和广告牌等非结构构件,要做好构造和连接,防止坠落造成人员伤害。  相似文献   
134.
湘东南地区资汝煤田上二三叠统为一套灰黑色砂质泥岩、细砂岩、中粗粒砂岩以及煤层等沉积组合,具有砂泥薄互层层理、斜波状层理、水平层理及大型交错层理等沉积结构。该地区沉积环境为渴湖三角洲,煤层主要发育于渴湖淤浅而成的泥炭沼泽。研究区西南方向发育煤层层数比北东向多,盆地边缘煤的灰分比盆地中心的高,而硫分含量却比盆地中心低,盆地中心煤质较好。  相似文献   
135.
西藏谢通门县切穷地区发育面积较广的早白垩世花岗岩岩体。为了进一步查明花岗岩的特征、侵入时代及其形成环境,对其进行了地质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岩体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研究区花岗岩岩体侵位年龄主要集中于(129.3±0.8)~(130.5±0.9) Ma,属早白垩世。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来看,研究区花岗岩岩体具有高SiO2(73.19%~76.7%)、富碱(K2O+Na2O=7.81%~8.41%)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介于0.93~1.12之间,为强过铝质花岗岩;贫CaO(0.32%~7.31%)、MgO(0.01%~1.76%),显示明显的负铕(δEu=0.11~1.25)异常,富集Rb、Th、Nd元素,亏损Nb、Sr、P、Ti、K元素。从形成环境来看,研究区花岗岩具有明显的大陆碰撞环境的特征。研究认为,西藏切穷地区早白垩世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环境,但在后碰撞过程中地壳缩短增厚发生拆沉作用,玄武质岩浆岩底侵,经过中下地壳发生改造重熔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6.
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上池西岸边坡中,存在许多条不同产状和结构的断层,曾发生多次滑坡,构成了对电站上池工程的威胁,因此在池顶采用抗滑桩加固处理边坡。为了解加固后边坡的稳定性和抗滑桩的受力状态及其相互作用,用有限元方法对该岩体边坡进行了稳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7.
本文在缺少城市大比侧足地形爵抽样方案实施细则的情况下,结合几年来的检验实践,分析了百分比抽样的不合理性,并对引用《摄影潮量与遥感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抽检实施细更4(试行)》作为城市大比例尺平板仅测图抽样方案的选择作了可行蛀分析。  相似文献   
138.
1995年兵库县南部地震时,沿野岛活断层出现长约10km的地震断层。研究人员已从地面和空中两个方面将受灾的状况拍摄下来。此外,从学术的角度,许多研究人员进行的紧急的实地调查以及各种正式调查,是以地表部和地下深部为对象经过几年实施的。该书在图片和各类调查的结果上,是世界珍贵的野岛断层的记录和报告书。这是一本专业和非专业人员都值得一读的好书。该书由〈写真集〉、〈解说〉和〈介绍〉3个部分构成,卷末附有大量的文献索引和术语解释。〈写真集〉中有132幅空中拍摄的彩色图片和计算机绘制的图、比例尺为1:4000的地震断层详细图和166…  相似文献   
139.
针对寒冷地区的产汇流特点,对新安江模型引进气温因子,建立了一种能够适用于寒冷地区的多年连续演算径流模拟模型.该方法在牡丹江敦化以上流域日模拟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0.
以流体包裹体证据为基础的深部富CO_2流体弥漫性注入模式,已被用来解释纳克索斯岛(希腊基克拉迪)中高级角闪岩相变质作用(M2_B)的成因。本文将讨论矿物脱挥发分作用和熔融平衡原理对该变质杂岩最深出露层次M2_B峰期及其后流体组成的制约作用。结果表明横穿该杂岩的高级变质核。M2_B峰期流体在空间和组成上都表现出非均匀性,且峰期之后的流体通常是富水的。这种蜂期流体成分明显的不均匀性和前人基于流体包裹体证据所得出的CO_2流体弥漫性注入的模式相矛盾。纳克索斯富CO_2流体包裹体中很可能就没有保存峰期变质条件下捕获的流体;也就是说在伴随杂岩抬升所发生的强烈变形作用期间。许多这种包裹体都表现为化学开放体系。类似的过程也可以解释麻粒岩相岩石中出现的某些富CO_2流体包裹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