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81篇
测绘学   52篇
大气科学   61篇
地球物理   39篇
地质学   219篇
海洋学   45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391.
自然界中,菱锰矿氧化形成锰的氧化物矿物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在菱锰矿被氧化分解发生物相转变的过程中,碳酸 盐溶解和锰的氧化往往同时发生,微生物可能起着催化作用。选取锰氧化模式菌株PseudomonasputidaMnB1和广西梧州菱 锰矿,通过菱锰矿在该细菌作用下发生转变的实验,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扫描透射X射线显微成像等分析方法,研究了 矿石表面形貌变化以及锰元素在细胞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细菌显著促进的菱锰矿的溶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 细菌在菱锰矿氧化过程中的贡献,本实验结果丰富了次生锰矿床的微生物成因研究。  相似文献   
392.
贵州黔东南铁厂沟铝土矿目前已探明矿石量约298万吨,属大型矿床,其含矿岩系为二叠系下统梁山组,矿体常呈似层状、透镜状、漏斗状覆于上泥盆统高坡场组白云岩古侵蚀面上,矿体底部通常含菱铁矿结核.矿体顶板通常为碳质页岩或煤带,部分地区的顶板为二叠系栖霞组灰岩,由此组成了凯里—黄平地区典型的煤-铝-铁结构.对铁厂沟铝土矿成铝盆地中心的1个钻孔中的高岭岩系样品进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解剖该成铝盆地中心的沉积风化成岩过程,主要结论包括:1)稳定元素特征如Zr-Ta、Zr-Nb、Cr-Ni图解及Al2O3/TiO2比值等综合表明基底的志留系地层是铁厂沟矿床主要的物源;2)二叠系该区域的第1次抬升剥蚀,致使盆地周缘出露并发生剥蚀去顶作用,风化产物向盆地中心运移,初次沉积以高岭石为主、富集锐钛矿、锆石等副矿物的原始高岭岩系,与志留系页岩相比较,具有低K、Mn、Cs、Rb、Sr、Ba,高Al、Sr、Th、Nb、Zr、Y和REE等特征,δCe异常总体为弱负异常,表明其沉积环境总体以弱还原环境为主;3)第2次抬升作用使得盆地中心剖面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风化淋滤改造,但剖面整体Al/Si比值变化较小,表明仅发生了一定的去铁淋滤,上部高岭岩中V/Cr(平均1.96)、Th/U(平均3.40)和Co/Ni(平均0.39)均体现出弱氧化的风化特征,风化淋滤导致上层高岭岩系轻稀土元素的迁移及总稀土元素含量下降,并最终改变了上、下层高岭岩的稀土配分模式,下层高岭岩系以富含菱铁矿结核为特征,风化过程中从上部及盆地周缘成铝部位淋滤的铁在剖面下部富集,推测原始形态为铁结核,在后期成岩过程中与周围的有机碳反应形成菱铁矿结核.  相似文献   
393.
本文主要介绍在顶管施工测量中的一种测量系统,阐述了这套顶管导向测量系统的使用方法、操作步骤以及使用这种系统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改进措施。顶管导向测量系统是由最新的自动驱动全站仪和工业电脑组合起来的一种自动化测量程度高的一种先进测量手段,在顶管工程中使用顶管测量系统可以很有效地解决顶管测量困难、需要耗费大量劳动力等难题,因此顶管测量系统的研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94.
水化学—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岩溶水文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化学—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岩溶水系统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指示岩溶水文地球化学过程、识别岩溶水补给循环途径、溶质溯源及岩溶水污染监测防控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产生了丰富的成果。本文着重阐述了环境稳定同位素δD、δ18O、87Sr/86Sr的工作原理,及水化学—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岩溶水文地质研究中的应用。此外,论文还以娘子关泉域和北京西山岩溶水系统为例,介绍了运用水化学—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岩溶水系统补给的思路和方法,展望了该技术在岩溶水文地质和岩溶生态环境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95.
Koka花岗岩位于厄立特里亚Nakfa地区以西,是Koka金矿床的主要赋矿围岩.岩体具有富SiO2(67.94%~78.40%)、Na2O+K2O(5.86%~8.76%)、Al2O3(11.05%~16.51%)、FeOT(2.46%~3.80%),弱过铝质-强过铝质(A/CNK为1.09~1.55),低CaO(0.06%~1.85%)、MgO(0.15%~0.39%)的主量元素特征,同时轻稀土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强烈亏损Sr、P、Ti元素,REE分配曲线呈现燕式分布和明显的负铕异常,表明岩体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岩体锆石LA-ICP-MS U-Pb年龄显示其成岩年龄为851.2±1.9 Ma,属早新元古代,不同于区域上广泛分布的与造山后伸展作用相关的A型花岗岩(650~540 Ma),结合区域研究成果认为,其可能形成于由俯冲作用而引起的弧后拉张环境.岩体锆石具有一定的Ce正异常,Ce4+/Ce3+变化范围为3.86~146.31,平均为32.4,指示岩浆的氧逸度相对较低,结合岩浆源区为较“干”的体系特征,暗示该岩体成矿潜力较低,难以形成相关的大型、超大型矿床.   相似文献   
396.
近一千年来贺兰山积雪和气候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历史文献中关于贺兰山积雪变化记录的研究,以及其他反映贺兰山气候变化的环境信息的分析,确认贺兰山地区西夏、元明时期为冷凉气候,积雪特征反映的气候变化与中国西部气候变化相一致。通过贺兰山与天山、太白山、点苍山积雪变化的比较,发现其时间变化过程和演化规律具有一致性,进而对12世纪寒冷期永久积雪下限进行推测。根据对一千年来贺兰山年日最低气温≤0℃日数的计算,认为12世纪寒冷期年平均气温较现代约低1.52℃,推算当时贺兰山永久积雪下限为海拔34003500m;以17世纪中叶为代表的小冰期年平均气温较现代约低11.5℃,推算当时贺兰山永久积雪下限为海拔35003600m。  相似文献   
397.
山东沂南金矿床是鲁西地区典型的夕卡岩型矿床,历经50余年的开采,后备资源储量严重不足。文章借助危机矿山矿产预测项目,在成矿系统理论指导下,通过对已有资料二次开发,深入分析了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和控矿因素,总结了成矿规律。并在大比例尺路线地质调查和地质填图的基础上,在矿区外围选定了2个预测靶区,结合有针对性的地、物、化等综合方法进行了成矿预测,经钻孔验证于不整合面发现工业矿体,为矿山开辟了新的接替资源基地,有效延长了矿山服务年限。2个预测靶区验证钻孔成功见矿,尤其是不整合面见矿的事实,不仅表明沂南金矿深、边部巨大的成矿潜力,对指导沂南金矿深部、外围乃至鲁西地区找矿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98.
清末以来开封市水域景观格局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丁圣彦  曹新向 《地理学报》2004,59(6):956-963
借助历史资料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清末以来开封市水域景观格局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100余年来,开封市水域景观面积和景观优势度经历了一个由小变大,然后又由大变小的过程。其中,2002年的水域面积为169.6 hm2,为1966年的35%,1898年的89%;景观优势度由1898年的14.6%增加到1966年的36.9%,到了2002年变为13.1%。(2) 从1898年到2002年开封市区水域斑块的数量在增加,最大斑块面积有减小的趋势,最小斑块面积也有减小的趋势,平均斑块面积趋于减小,但斑块密度却在增加,这充分反映了开封市水域景观破碎度的增加。(3) 从1898年到2002年开封市水域斑块的连通性指数是在不断减少的,只是近年来,才有增加的趋势;分维数也有增加的趋势。引起开封市水域景观格局变化的原因既有自然的因素,又有人为的因素。建国以前以黄河的影响为主,建国后人类活动的影响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99.
对宜昌市2003年持续高温天气引发的明灾、暗灾进行了统计和阐述,对持续高温天气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宜昌市2003年的高温分布变化提出了今后在高温预报中若干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4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