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0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36篇
海洋学   20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2万年来我国东部海陆环境变化的不同步现象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冲绳海槽DG9603孔高分辨率的硅藻、有孔虫、孢粉和植物硅酸体化石的记录,提供了联系海洋与陆地气候变化的直接证据。结果显示,中国东部及邻海区最近20kaBP以来海洋环境的文化滞后陆地气候的变化约1000a,初步认为这种滞后现象可能是北半球陆地气候快速变化的同步性和温盐环流从北大西洋缓慢传送到太平洋海域的时间差引起的。  相似文献   
52.
植物硅酸体AMS^14C测年和同位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植物和地层样品的植物硅酸体中,封闭了一部分原来植物细胞的有机物质可以用于AMS^14C(加速器质谱计^14C测年)和碳同位素分析。而且植物硅酸体本身所含有的氧、氢同位素与植物生长环境中的氧、氢同位素有直接的关系,可以利用植物硅酸体氧、氢同位素进行古环境分析。它的最大的优势还在于可以高分辩率、连续地从黄土剖面中获取植物硅酸体化,本有可能成为类似于利用深海有孔虫进行氧同位素天空的新的陆地生物化石  相似文献   
53.
文中论述了在地球赤道上空,地月距离存在4.425a 的变化周期,是由于月近地点在8.85a的周期性运移中,每到黄径0°和180°(赤道线上)在地球自转的背景下使地月距效果相同所致。而每年的地近日点(1月3日或4日)正置圣诞节过后几天,因此,日、月、地相对运动每隔4.425a 在圣诞节前后三者距离总会达到最近。本文计算了1910~1991年圣诞节前后赤道上空地月距离的变化,发现日、月、地最近时与厄尔尼诺、地球自转、海平面变化,地裂缝等自然现象的发生存在着统计上可以认可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4.
为了区分农作物与野生草类的淀粉粒形态,对现代粟(Setariaitalica)、黍(Panicummiliaceum)和狗尾草(Setariaviridis)的淀粉粒形态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粟的淀粉粒以圆球形单粒为主,脐点位于中央,大部分由脐点向外有1~3条放射线,表面光滑,淀粉粒平均长度约19m。黍的淀粉粒以多角形单粒为主,脐点位于中央,但很多淀粉粒的脐点不是很明显。在一些脐点形成1~3条射线,表面光滑,淀粉粒平均长度约为19m。狗尾草淀粉粒以卵形为主,脐点位于中央,表面可见层纹,边缘凹凸不平且常有裂隙形成,淀粉粒平均长度约为18m。研究证明,利用粟、黍和狗尾草的淀粉粒形态特征,可以有效地对考古遗存中的这几种禾本科植物遗迹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55.
棕榈科植硅体形态分析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植硅体分析在古环境、古生态、环境考古、植物分类等众多领域研究中逐渐显示出其重要的作用,其应用潜力依赖于现代植硅体形态基础研究工作的深入。文章主要针对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常见的棕榈科15个属20个种植物进行了植硅体形态鉴定和多项形态参数(大小、突起等)的测量分析,同时对旅人蕉科的白花扇芭蕉、蝎尾蕉科的黄芭蝎尾蕉、苏木科的无忧树进行了对比研究。结合聚类分析方法把植硅体形态分为5个大的类型,棕榈科植硅体主要包括刺球形、水母形和草帽形3种形态。白花扇芭蕉植硅体呈褶球形,黄芭蝎尾蕉植硅体呈飞梭形,无忧树不含有植硅体。同时,给出了不同类型形态参数的大小和范围,为利用棕榈科植硅体等进行古环境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56.
从洛川黄土剖面离石黄土各层古土壤中钙结核的碳同位素分析结果,探讨了钙结核碳同位素变化所反映的古土壤形成时的植被状况,还借助于“干燥度”,结合由钙结核氧同位素变化所获得的古温度资料,估算了各层古土壤形成时长时段的年平均降水量。所得结果表明,各层古土壤形成时温度和湿度状况有更复杂的变化。大部分古土壤形成时的年平均降水量与现代相差不多(增幅在50mm左右),但发育最好的S5形成时,年平均降水量超过现在约200mm。古土壤的碳氧同位素能很好指示古环境,但研究工作还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57.
文中扼要介绍了植物硅酸体在古环境分析中的应用基础,详细研究了洛川黑木沟黄土剖面晚更新世以来植物硅酸体的组合特点、古植被及其演替规律,探讨了植物硅酸体分析在研究高分辨率气候事件及古气候空间格局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58.
吴乃琴  吕厚远 《地质论评》1993,39(6):564-567
通过对我国各地130余块表层土壤样品的分析,发现了多种类型的真菌孢子,其中有一类大孢子(大小100-350μm,外壁厚5-10μm以上)与在黄土地层及红粘土层中发现的带尾的微球粒形态是一致的,进一步研究认为这种微球粒实际上是一类分布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区的真菌大孢子。这一发现对于恢复黄土地层及红粘土层沉积环境的演化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9.
通过分析现生野生稻植物细胞结构、组织、器官等形态特征,建立野生稻的鉴定指标,是研究史前稻作农业起源、演化的基础.但是,现生野生稻在演化过程中经常会受到人类栽培驯化稻基因渗透,影响了野生稻鉴定指标的准确性.如何消除驯化水稻等植物基因渗透对鉴定指标的影响,纯化野生稻的形态特征,一直是困扰水稻起源研究的难题.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中国江西东乡3处原生境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和1处异位保存的连续6代自交纯合后普通野生稻植硅体形态特征,发现消除(减少)了驯化基因渗透的纯合系野生稻扇型植硅体形态相比原生境野生稻,有3个方面的显著变化:(1)尺寸总体缩小(体长从VL原生41.9μm减少到VL纯合38.6μm);(2)长柄型增多,扇面长B/扇柄长A的值,从B/A原生(1.22±0.47)减少到B/A纯合(0.92±0.30);(3)鱼鳞状纹饰个数减少,≥9个鱼鳞状纹饰的扇型植硅体比例明显降低,从原生境野生稻的53.4%减少到纯合系野生稻的37.2%.本研究为利用水稻植硅体形态开展水稻起源研究,提供了可靠的鉴定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60.
To understand the origin of the ultrafine pedogenic components responsible for th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MS) enhancement remains a major challenging problem in linking magnetic signal with paleoclimate. Here we examine the effect of the natural fires on the MS signal of both plants and modern soils and in particular the MS difference between C3 and C4 plant ashe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We also proved the influence of the different floral root systems on the MS signal of modern soils. We find that the C3 and C4 plants are different in their ability to enhance MS signal of modern soils. Increased MS signal of modern soils by C4 plants was much greater than that by C3 pla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