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76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海拉尔盆地为典型的小型断陷湖盆,具有"下断上凹"的二元结构,"洼槽控油、隆起带控油"特征明显。本文在系统研究构造演化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类型隆起带形成演化历史及对油气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海拉尔盆地构造演化历经了5个阶段:即铜钵庙组山间盆地、南一段和南二段被动裂陷盆地、南三段和南四段主动裂陷盆地、大磨拐河组-伊敏组断-坳转化盆地和青元岗组坳陷盆地。经历了3期强烈变形和2期强烈改造,被动裂陷的走滑作用导致反向断层及其下盘翘倾隆起,形成"长期淋滤造储、近洼不整合输导、反向断层遮挡" 的成藏有利条件,最终成为被动裂陷层序有利油气富集区带。主动裂陷伸展作用形成小型滚动背斜和中央隆起带,小型滚动背斜带形成"小而肥"构造油藏,而中央隆起带形成典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带。南屯组沉积末期构造反转,导致部分中央背斜带隆升剥蚀,断裂切割破碎,进而导致大气水下渗淋滤,有效改造基岩潜山储层,成为基岩潜山油藏的富集带。伊敏组沉积末期,形成正反转断层和反转期活动的正断层两种调整型断层,将早期聚集在断陷构造层的油气调整到大磨拐河组,聚集在反转构造及其边部,形成次生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82.
用灰色理论预测齐家-古龙凹陷中心线以西油气储量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家—古龙凹陷是松辽盆地主要油气源区,其中心线以西生排出的油气一部分存留在凹陷内,另一部分向西部斜坡运移。为了预测齐家—古龙凹陷中心线以西部分和西部斜坡区油气储量及其分布,根据研究区油气地质特征和油气田分布特点,建立了距离序列的灰色GM(1,1)模型,预测了油气总储量和该储量在各带中的分布比例。并以此为依据,在利用成因法计算出了油气排运量的基础上,计算了不同聚集系数下的齐家—古龙凹陷中心线以西各带的预测储量分布,根据齐家—古龙凹陷和西部斜坡区油气运聚、保存条件,结合松辽盆地的勘探实践,选择适当的聚集系数,预测了齐家—古龙凹陷西半部最终石油可探明储量为(4.4~6.2)×108t,天然气为(770~1078)×108m3;西部斜坡区最终可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0~1.3)×108t,天然气为(208.4~291.7)×108m3。  相似文献   
83.
利用4079口测井曲线、10口井岩心,结合开发井初期产能数据,对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烃源岩埋藏史、古构造演化史、油气运聚场、储层沉积特征和油水分布规律等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认识如下:葡萄花油层油气主要来自下伏青山口组二 三段源岩,油气初始运移时期为嫩江组末期,成藏关键时期为明水组末期;总结出葡萄花油层顶面古构造演化的4个阶段,油气运移时期向凹陷中心倾没的大型鼻状构造轴线为古油气主要运移方向,油气运移方向呈"旋转式"变化,即嫩江组末期的北西向转变为明水组末期的近东西向;葡萄花油层为单一北部物源,发育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成因的大量密集且水下延伸较远的分流河道砂体,北西向展布的河道砂体与断层组合构成了油气侧向运移的优势通道。开发井初期产能数据和圈闭精细解剖表明,油水分布受局部构造控制,单一圈闭内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总结出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2种成藏模式:继承性鼻状构造控油和凹陷平缓斜坡区反向正断层下降盘泥岩遮挡成藏模式;并在研究区刻画出101个有利钻井圈闭,预测新增石油储量2800×104t,为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下一步的勘探与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4.
库车坳陷的断裂有效运移通道及其物理模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库车坳陷区的变形,垂向上可分为3大构造层:盐上层、新生代膏盐层和盐下层。根据该地典型构造的含气性差异,分析了断裂有效输导天然气的地质条件,认为充足且有效的气源条件、沟通源岩与圈闭且不断穿区域性盖层的盐下断裂以及完整的圈闭是决定天然气沿断裂运聚成藏的重要条件,因而不断穿区域性盖层的盐下断裂是有效油气运移通道,并用物理模拟对其进行了验证。通过分析与断裂有效运移通道相配置的砂体的封闭程度、体积和物理性质的差异发现:沿断裂有效运移通道运移的天然气向断裂两侧储层分流的优势运移路径明显不同,在发育断裂有效运移通道时,断裂带内部的流体总是向着断裂带两侧封闭程度差、体积大和物性好的储层分流运移。  相似文献   
85.
从微观到宏观研究了盖层封闭特征,从垂向和侧向两个方面研究了断层的封闭特征,通过古流体势场恢复,研究了本区油气运聚形式。根据封盖条件、生储特征、运移特征,将延吉盆地东部坳陷划分了三个油气运聚系统,即德新地区封闭型运聚成藏系统、广兴—东风地区半封闭型油气运聚系统、延吉—东盛涌地区油气逸散系统。在油气运聚系统划分的基础上,对有利探区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86.
天然气的加速式二次运移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静水条件下,游离相天然气运移的主要动力是浮力,阻力是毛细管力。根据前人的实验数据,通过理论计算发现,浮力和毛细管力均受地层温度和压力的影响,气体在储层中上浮的临界高度随地层温度和压力的降低而增大。根据气体状态方程及天然气运移的动力学理论,推导出温度和压力降低前、后气体流速比方程,用其计算了不同储层中临界气体长度并分析不同储层中相同长度的气体在运移途中的变化规律。由此发现,在运载层物性不变的情况下,天然气沿上倾地层向上倾方向运移的过程,是随地层温度和压力不断降低、其运移速度逐渐增大的过程,如果有后续气体的加入,会使气体长度增大,致使运移速度增加得更快。  相似文献   
87.
江苏六合蓝宝石矿物学特征及宝石学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六合蓝宝石矿是近年来地质普查找矿工作的一个重要发现。通过近三年的工作。鉴定样品3~4万件,各种性能测试上百件,工艺加工试验200件,积累了一定数据与资料,现对其矿物学特征及宝石鉴定技术方法等,简述如下:一、矿物学特征蓝宝石和红宝石均为刚玉矿物(Al_2O_3),  相似文献   
88.
测绘仪器具有复杂的光学系统、精密的机械结构,有的还带有电气设备,其中光学零件、电气设备以及仪器的装具皮革制品,都易受霉菌侵害,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89.
干热风是我省小麦生育后期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常年十有八、九到小麦生育后期要发生“西南火风”的逼热情况,一般年份减产5—10%,严重年份达20%以上。为避免或减轻干热风对小麦的危害,1974—1977年我省着重就石油助长剂预防小麦干热风的作用和效应进行调查,试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石油助长剂增产效果一般为10%左右,起到了“有灾抗灾,无灾增产”的作用,目前已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0.
地震泵抽吸作用与油气运聚成藏物理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泵抽吸作用是在断裂活动开启过程中,引发流体进入断裂带,并发生垂向运移的作用方式。在裂隙递进扩张形成优势裂隙并进一步发展成大的断裂面的演化过程中,地震泵抽吸作用发生,围岩中的流体在相对负压抽吸作用下进到断裂带中,之后主要在构造应力和异常高孔隙流体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向上运移,并向着邻近断裂的封闭程度差、体积大、物性好的储层中充注运移,运移效率远远高于达西流和扩散流。断裂周期性破裂活动的特征决定了油气沿断裂的垂向泵吸运移呈周期性、间歇性和脉动的特点,同时也决定了油气易于在断裂错开的最新层位聚集成藏。通过克拉2气田天然气运聚成藏过程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紧邻圈闭的盐下断裂为有效的天然气运移通道,穿盐断裂为无效的天然气运移通道,天然气在地震泵抽吸作用下沿断裂运移速度快、效率高,在断裂活动的短时间内可以大规模运聚成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