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49篇
地质学   11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76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用GPS复测结果计算地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云  帅平 《中国地震》1999,15(1):23-24
详细地叙述了用GPS和应变数据计算地壳水平速度和水平应变率的方法,这一方法满足变形协调性条件。用全国和大华北地区GPS网的多期观测数据进行了试算,获得了一系列地壳水平运动和应变率场分布的图像。根据这些计算结果,可以初步得出如下结论:(1)GPS能够有效地监测现今地壳运动和形变的信息;(2)所述的计算方法是有效的,其计算结果比直接测量结果提供了更多的有关现今地壳运动和形变的信息。  相似文献   
22.
在极低频电场透地通信中,通常同步采集 2 个互相垂直的电场水平分量。当收发距较大时,采集获得的电场数据往往具有较小的信噪比,接收信号严重受到噪声的干扰,所传递的信息不清晰甚至错误。因此,当在极低频电场透地通信数据信噪比较低时,需要对其进行滤波处理,压制噪声成分,提高数据的质量。提出了一种两步奇异值分解滤波方法,该方法第 1 步压制极低频电场透地通信数据中较强的噪声,第 2 步在第 1 步的基础上继续压制数据中残留的噪声。将该方法应用到某湖上极低频电场透地通信数据中,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改善各接收点电场数据的质量,极大地提高了数据的信噪比。  相似文献   
23.
通过研究磁场资料,对西昆仑地区的断裂展布以及塔里木地块与青藏块体之间的接触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柯岗断裂并未被NW走向的克孜勒陶—库斯拉普断裂所截,而是柯岗断裂阻止了克孜勒陶—库斯拉普断裂继续向NW方向延伸; 利用2.5D专业软件,反演了塔里木地块与青藏块体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双向对冲模式更能获得磁场资料的支持。  相似文献   
24.
以2003年架设的NOAA/FY极轨卫星数据地面接收站为基础,针对NOAA系列卫星.采用分布式处理方案,设计并建立了地震热红外卫星监测业务运行系统。系统主要功能包括:卫星数据的接收、处理、归档、查询、发布;自动生成全国夜晚地表亮温图像、全国白天彩色合成图像、全国每旬无云地表亮温图像等专题数据库产品;对任意选定的监测区进行热红外亮温动态跟踪和异常警示;实现了直观的无人值守的准实时自动化处理以及远程管理和数据检索。通过对地震热红外卫星监测业务运行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在数据标定、辐射校正、图像预处理、专题产品的生成与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为我国地震卫星地面数据接收、处理系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5.
介绍了“九五”期间建设的我国第三代数字化形变台网技术系统的构成、观测仪器的性能指标及台站的分布,剖析了数字化形变台站的数据流程、功能界面与使用数据采集器的基本要求。数字化台网2001—2004年基本运行情况为:台网的130台(套)数字化形变仪器(除1套外)皆已投入监测并产出连续观测资料.其中.90%以上达到Ⅰ类标准,这些结果反映了数字化形变台网良好的监测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26.
????????GPS??????????????????IGU??????????????÷???????????????????????????????????????????????λ?????????????????????????????????IGS??????????????侫????????0.2 ns??????λ???????????????1 cm??????????????2 cm??  相似文献   
27.
高温作用会导致岩石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并对其热物理性质产生显著影响,因此,研究高温作用后岩石热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对地热系统及存在热流传播问题的地下工程具有指导意义。实验以高温作用后砂岩、灰岩为研究对象,利用热常数分析仪研究了砂岩、灰岩热导率随温度的变化特征,并结合岩石微观结构特性,从矿物受热的微观机理出发,对岩石热导率变化的内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砂岩热导率可分为25~100℃、100~400℃、400~600℃和600~900℃四个阶段,灰岩热导率可分为25~100℃和100~400℃两个阶段,砂岩、灰岩在25~400℃间由于水分的蒸发热导率整体变化较快,400℃以后矿物发生相变及分解、熔融等物理化学反应,从而微裂缝发育、延伸,并连接形成宏观裂隙,砂岩热导率急剧下降,灰岩内部结构较完整,微裂隙发育较少,热导率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28.
汶川M_s8.0地震前电离层VTEC的异常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地基GPS观测资料反演的垂直电子总含量(VTEC),本文考察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_s8.0地震期间的电离层变化.在考察过程中,以前10天的VTEC均值和伴随的2倍标准偏差作为参考来识别电离层异常.最终的考察分析结果表明:(1)VTEC的异常增加出现在5月3日和5月9日,而VTEC的异常减小出现在4月29日和5月6日;(2)所有这4天的电离层VTEC异常持续时间均超过了4 h,且异常自东向西漂移;(3)相对于电离层的非扰动状态,在5次电离层异常的峰值时刻,震中附近VTEC增加或减小超过30%的空间区域沿经、纬向分别超过了4000 km和1500 km.鉴于地震期间的日-地空间环境和电离层VTEC异常特征,我们认为,5月3日下午和5月9日的VTEC正异常可能是本次汶川地震的电离层前兆.  相似文献   
29.
利用1999—2007年中国大陆及邻区在ITRF2007参考框架下的1 068个GPS观测成果,以地统计分析为基础,应用运动学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国大陆及邻区地壳表层速度场的分布特征,以及印度、欧亚、菲律宾、太平洋4大板块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对中国大陆及其邻区地壳表层运动与变形分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以及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0.
����Ms7.1����ǰ�����VTEC�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й???????????????GNSS???????????????????2010??4??14??????Ms7.1????????и???4??GNSS??????LHAS??LUZH??DLHA??WUSH??????TEC?????????????й???TEC??????????????????????TEC??????????????????LHAS??LUZH??WUSH???4??1????????????TEC?????????????LHAS??LUZH??DLHA???4??5???????????TEC?????????????TEC????????????????????5???????????????????????????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