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6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41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5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近年来,上海的地基处理中,压密注浆法、粉喷桩法、深层搅拌桩法、旋喷桩法等施工新技术已广泛应用。在上海软土地基中设置这些群桩体或水泥注浆,形成了复合地基。地基复合后,水泥、桩、桩间土、复合地基的力学指标(承载力、沉降量)是设计上层结构所需的基本数据,复合地基的均匀性如何,以及复合地基的深度如何等等,都需要准确、快速、全面、经济地获得。随着物探技术的发展,对复合地基的质量可以进行检测。1 桩基检测法以前,由于各种动测仪器的灵敏度较低,一般认为粉喷桩、搅拌桩的桩身质量无法测试,随着动测仪器灵敏度的提高,检测的效果较…  相似文献   
92.
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马琳  刘浩  彭建  吴健生 《地理学报》2017,72(7):1277-1289
生态系统为人类供给产品与服务,人类对其产品与服务形成需求和消费,供需两者共同构成生态系统服务从自然生态系统流向人类社会系统的动态过程。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和需求进行识别、度量、空间化及均衡分析是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生态系统有效管理以及自然资源合理配置,为生态系统服务付费和生态补偿提供理论支撑。本文基于国内外理论和案例研究成果,首先梳理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的含义,其次总结和对比从供需空间特征角度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并归纳生态系统供给和需求的空间化方法,最后从实际供给和潜在供给、实现需求和总量需求、供需数量和空间关系3个方面探讨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均衡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93.
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安全的前提和保障,各项服务价值变化率和集聚水平的差异,均会影响生态源地的识别结果。在对重庆两江新区生态系统服务静态价值估算的基础上,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重要度指数和空间丰富度指数,对2012年的生态系统服务静态价值进行重构,并依据重构结果建立三种安全水平上的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各项生态系统服务静态价值量逐年降低,其中以食物生产、土壤形成与保护和碳固定三项服务降速最快。(2)重构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范围在201~23634元/hm^2之间,且大部分区域以中低值为主。(3)低、中、高三种安全水平源地面积分别为174.73 km^2、208.69 km^2和222.20 km^2。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多水平生态安全格局,是城市开发和建设用地布局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4.
利用图像表达位场数据时,位场数据根据色标被映射成颜色,生成的图像能否客观真实地表达出位场数据的内涵特征,关键取决于采用的色标是否合理。为了提高图像表达位场数据细节信息的能力,借鉴图像灰度非均匀整量的思想,给出了一种基于场值梯度的色标文件生成方法。对比于传统的采用根据位场场值大小平均分配色阶的方法,理论模型试验和实际资料的应用结果,都显示了本方法在提高图像表达位场数据细节信息能力上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95.
大地电磁法数据的采集及质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大地电磁测深法勘探的轻便和有效,其作为深层构造研究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以V5-2000大地电磁测深仪为例,阐述了大地电磁数据的野外采集过程和影响MT数据质量的一些因素以及提高数据丰富质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96.
基于SOFM网络的景观功能分类——以北京及周边地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景观多功能性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领域,需要一种既能体现景观多功能整体性,又能表征各功能间独立性的表达方法。本文以北京及其周边地区为研究区,以500m栅格为最小评价单元,使用空间化的统计数据表征物质生产功能,使用植被生物量与土壤含碳量之和表征碳汇功能,使用潜在水土流失量与实际水土流失量的差值表征土壤保持功能,使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估结果表征生境维持功能,使用人口空间化数据表征居住功能。在计算5种景观功能强度后,通过自组织特征映射模型将土地栅格进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景观功能强度具有空间异质性。景观功能强度可分为以农地为优势景观,以物质生产为主要功能的农业功能区域;以农地和城市用地为优势景观,以居住和碳汇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功能区域;以林草地为优势景观,以土壤保持和生境维持为主要功能的生态功能区域;以及优势景观不明显,各项功能均衡发展的过渡功能区域4类。该分类方法既可较好地表达多功能景观的功能分异和空间分异,又能为其研究土地利用和生态管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7.
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吴健生  王政  张理卿  宋静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12):1739-1746
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研究是理解人类活动与景观格局演化关系的基础。本文概述了驱动因子的分类, 分析了主导驱动因子的时间尺度效应、空间尺度效应和主题尺度效应, 并介绍了驱动因子的相互作用、驱动机制识别、驱动系统自适应等的研究进展。驱动力识别方法正经历从简单定性分析向定量、半定量分析转变的过程, 数据获取手段也随着遥感技术等的进步得到快速发展, 多学科手段综合是景观格局驱动力研究的必然趋势。但由于驱动力研究的问题导向型特征, 目前尚缺乏对某一类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的归纳及跨时空、多尺度对比。对景观格局变化的跨界研究, 可以加深对制度、文化等驱动力的驱动机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98.
吴健生  牛妍  彭建  王政  黄秀兰 《地理研究》2014,33(4):625-634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便捷准确地获取能源消费时空动态信息,对于合理制定能源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DMSP/OLS 夜间灯光数据和能源统计数据之间的定量关联,在地级市尺度上模拟了中国1995-2009 年能源消费的空间格局,并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其时空动态特征。研究表明: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模拟中国各地市能源消费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该数据能够比较可靠地反映能源消费的时空动态;1995-2009 年中国大多数地市的能源消费量较低,中低强度能源消费区土地面积占全国72.66%,高能源消费强度区集中分布在中国东部地区;中国能源消费量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历年Moran’s I 指数都大于0.4),全国地级市能源消费“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99.
光滑模型与尖锐边界结合的MT二维反演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如何得到快速稳定的反演结果和更清晰的地质体分界面等问题仍然是当前MT反演研究的一个重点.为了解决反演结果不能得到清晰的电性分界面的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OCCAM反演以及突出尖锐边界反演的思想,结合最小支撑梯度泛函,构建了新的反演目标函数,并利用共轭梯度法优化目标函数,实现了一种光滑模型与尖锐边界结合的MT二维反演方法.模型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准确性,通过与已发表的相关反演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证明了该方法在光滑稳定的基础上可突出对尖锐电性边界的刻画.对广东徐闻地区的实测MT资料进行了处理,表明了该方法的适用性和效果.  相似文献   
100.
热环境效应是城市化过程中景观格局演变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热环境效应动态研究有助于理解景观对区域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在不同阶段的规律特性。本文利用深圳市1987年、1995年和2005年3期Landsat TM影像,通过构建热环境效应变化指数描述不同城市化阶段热环境效应的发展特征,并通过景观分布指数表征景观演变对其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热环境效应的空间特征在城市化进程中由聚集型逐渐转变为零散与破碎分布;在快速城市化阶段,景观演变对热环境效应动态的影响主要体现为热中心的扩展,同时自然景观对热环境效应的缓解作用有所减弱;城市化稳定阶段,景观变化的热环境效应由空间的扩张转为强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