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球物理   95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41.
基于图形界面的波形相关法拾取远震相对走时残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图形界面操作集成两种波形相关法(多道互相关和自适应叠加)拾取远震走时残差,在该软件包中地震学研究者通过轻松点击鼠标等基本操作即可实现数据的预处理、地震波形的质量控制、走时残差结果的显示及对比分析等操作,提高远震震相走时残差的拾取效率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42.
白志明  吴庆举  徐涛  王晓 《中国地震》2016,32(2):180-192
系统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中国大陆下扬子及其邻区开展的深地震测深工程,总结了相关宽角反射/折射地震资料的波组特征及地壳结构的基本特征。下扬子及邻区深地震测深资料普遍具有较清晰的初至震波Pg、上地壳底界面反射波P1、中地壳底界面反射波P3、莫霍界面反射波Pm及上地幔顶部首波Pn,震相连续,易追踪对比。受浅表沉积盖层或基岩等的影响,Pg波常出现局部延迟滞后或走时超前现象。尤其是大别造山带个别炮点的反射能量较弱或同相轴扭曲、波形紊乱等,均与地壳内界面和莫霍面的深度突变或破碎有关。该区域地壳结构大致分为上、中、下3层,但视资料情况中地壳和下地壳又可进一步划分为2个亚层。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地壳厚度30~36km,莫霍界面形态变化较缓,存在局部隆起,下地壳平均速度6.7±0.3km/s。但大别造山带下方地壳厚度32~41km,莫霍界面下凹且出现4~7km垂向错断,下地壳平均速度6.8±0.2km/s。  相似文献   
43.
中国东北地区下方660 km间断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围绕中国东北地区下方俯冲的西太平洋板块是停滞在地幔过渡带内水平向西伸展, 还是穿透660 km间断面直接进入下地幔, 始终是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 本文基于P--SV转换波对速度间断面的敏感性,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在东北地区布设的136个固定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远震波形数据, 通过提取台站下方的接收函数并采用共转换点(CCP)叠加技术, 得到了该区域660 km间断面的起伏变化图像. 结果显示, 东北地区下方660 km间断面下沉幅度超过20 km的区域主要集中在44°N以南、 东西跨度约400 km的范围内. 660 km间断面的下沉表明西北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了中国东北地区下方, 在较小区域范围内观测到的较大深度异常可能暗示着俯冲板片穿透660 km间断面直接进入了下地幔.   相似文献   
44.
从地幔结构的三维层析成像、上地幔过渡带、核幔边界、热柱和热点、板块运动、消减作用和板块的消亡、地幔的地球化学和岩石学结构等方面,回顾了20世纪地球动力学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探讨了地球动力学研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指出21世纪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岩石物理学家等地球科学家的通力合作,将揭示地球演化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45.
Introduction The Tianshan orogenic belt between the Tarim and Junggar basins has re-uplifted in Cenozoic due to the collision and the northwards push-compression of Asia-India plate. The special active tectonic zones have been formed along both south and north margins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FENG, et al, 1991). The Tianshan seismic belt is one of the major seismic belts in China. A se-ries of strong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two flanks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in 20th century, such as …  相似文献   
46.
用小波变换方法反演接收函数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一种用小波变换方法反演接收函数的新方法. 通过对接收函数作离散小波变换,将接收函数展开到不同分辨尺度,从一给定的初始模型出发,分别在不同分辨尺度上用广义线性反演方法,对展开后的接收函数进行反演. 并将低阶接收函数的反演结果作为高阶接收函数的初始模型,在大尺度空间找到包含全局极小值的一个邻域,并逐步缩小该邻域.渐进地获取介质结构的跳变信息,从而保证反演结果稳定地收敛到全局极小点,降低接收函数波形反演对初始模型的依赖,尽可能克服波形反演的非唯一性,得到比较可靠的高分辨率的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   相似文献   
47.
接收函数的克希霍夫2D偏移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将地震反射资料成像的Kirchhoff偏移方法引入到接收函数成像研究,提出了一种接收函数的Kirchhoff偏移方法,以适应介质速度的横向变化,提高接收函数成像的精度和分辨率. 模型检验表明,与传统的水平分层的共转换点偏移叠加方法相比,Kirchhoff偏移方法能够实现转换波的有效归位,消除水平分层共转换点偏移叠加造成的假象. 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是,倾斜或弯曲界面的成像明显受控于远震的入射方向,其成像精度的提高有赖于不同方向接收函数的联合成像.  相似文献   
48.
Ample observational evidence shows that there is a northward crustal subduction zone underneath the Yarlung Zangbo suture between India and Eurasia. It penetrates Moho to a depth of about 100 km. There are probably multiple such crustal subductions under the Himalayas. They are different from lithosphere subduction during oceanic collisions. The detected slabs in the upper mantle north of the Yarlung Zangbo suture can be interpreted as remains of the Indian Plate’s mantle lithosphere. In contrary to ocean-continent subduction, the mantle lithosphere is delaminated from the crust as the Indian Plate subducts underneath Eurasia. Existing structural images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reveal that there were both northward and southward subductions over different geological periods, causing some seismic velocity anomalies around those subduction zones.  相似文献   
49.
中国地学热点研究区几个地学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陆及其周边地区)一直是全球地学研究的前沿阵地,是全球陆-陆碰撞造山、海洋岩石圈俯冲和古大陆岩石圈演化动力学研究的理想实验室。几十年来,地学家们通过地质调查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相结合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新进展与新发现。笔者对青藏高原、西太平洋俯冲带、华北克拉通和南北地震带等地区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的几个重要地学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并从地震学的角度出发,对问题的解决提出了粗浅的见解与看法。  相似文献   
50.
蒙古—贝加尔裂谷的演化及其形成的动力学机制一直是地学界争论的焦点。至今,对其地热学的相关研究一直比较匮乏。本文根据前人对蒙古—贝加尔及邻区的独特地貌、构造和玄武岩火山岩浆作用的研究,并结合现今地表大地热流特征共同探讨了其地球动力学机制。根据最新大地热流分布特征表明:蒙古地区的高热流区(120 mW/m~2)主要集中在蒙古Hangay穹窿北部Hovsgol裂谷及其周围裂谷内;贝加尔裂谷整体热流都较高,且贝加尔东北部热流达160 mW/m~2以上(比前人报道的更高),其中部热流也高(120 mW/m~2)。综合地热、地质与地球物理成果,本文认为晚新生代的地幔柱对蒙古—贝加尔地区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