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78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43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对东太平洋海底锰结核的显微荧光研究发现,其中发育大量微生物“活体”,且与锰结核的形成密切相关。根据形态初步确定了两类微体菌类,其一为丝状菌,呈弧状或同心圆状向外逐层生长,形成表面光滑的结核;其二为丛状菌,形成不规则菜花状且表面粗糙的结核体。也常见两种菌类交互生长,形成各种形态复杂的结核体。  相似文献   
42.
挪威某些铜镍矿石中单斜磁黄铁矿出溶体的退火和粗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挪威某些正岩浆铜镍矿床的矿石中,六万磁黄铁矿基质内的单斜磁黄铁矿叶片是高温时形成的磁黄铁矿固溶体在降温过程中出溶的产物。出溶叶片宽度和间距的加大、叶片的带状分布、楔形尖端、箱状扭曲和复杂叶片等结构,表明出溶产物在不高于单斜-六方转变温度(254℃)的条件下发生过显著的退火和粗化。重结晶的六方磁黄铁矿基质中所保存的单斜变种甚少,表明变质作用所引起的矿石重结晶,可使磁黄铁矿吸收其中的单斜出溶体而发生均匀化。  相似文献   
43.
对马山-大宝山变质成因磁黄铁矿不同组成结构的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山和大宝山矿床均为块状硫化物矿床。显微镜研究表明,两矿床中磁黄铁矿主要均由胶黄铁矿变质形成,但组成结构上却有较大区别。马山矿床主矿体中单斜磁黄铁矿(Mpo)一般少于六万磁黄铁矿(Hpo),而大宝山矿床主矿体中单斜磁黄铁矿和六万磁黄铁矿一般近相等。通过对导致矿床发生热变质的中生代燕山期岩体的研究,认为岩体成因类型的不同及所含热量的差异是导致两矿床变质成因磁黄铁矿组成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4.
安徽省姑山铁矿床中赤铁矿微晶的聚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连兴  阮惠础 《地质论评》1996,42(3):275-277,T001
安徽省姑山铁矿床的矿石产在中生代辉长闪长岩与以三叠纪页岩,粉砂岩和砂岩为主的围岩的接触带上,矿石成分主要是微晶赤铁矿,其粒径为0.01-0.05mm,并与玉髓和细粒石英相交生,粒径达1-2mm的赤铁矿斑晶呈板状自形晶浸染于块状矿石中,显微镜观察表明,赤铁矿自形斑晶是在成矿期后由赤铁矿微晶聚合而成的。整个聚合过程包括微晶颗粒的相互靠近,颗粒旋转,结晶方位的定向以及最终的焊结,从而形成光性均一的变斑晶  相似文献   
45.
论长江中、下游中石炭世海底块状硫化物矿床   总被引:47,自引:6,他引:47  
长江中、下游海西一印支期海相断裂拗陷带中受中石炭统控制的城门山、武山、马山、铜官山、新桥、冬瓜山等矿床是在大陆地壳张性构造背景上受深断裂控制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在成因上与晚古生代海底火山作用和热泉活动密切有关,至燕山期又往往受到同熔型花岗岩类的改造和叠加。这类矿床与塞浦路斯型和黑矿型矿床有着许多共同特征,并具有同样重要的经济价值,但因成矿地质环境的不同。在许多方面又有着重要的差异。  相似文献   
46.
论犬陆地壳断裂拗陷带中的华南型块状硫化物矿床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我国东南部后加里东隆起区之间,分布着若干重要的海西—印支期海相断裂拗陷带(图1)。如长江中下游、钱塘江—信江—萍乡—乐平、闽西南—粤东和韶关—四会—吴川等,这  相似文献   
47.
江西乐华层状锰矿与脉状铅-锌矿的成因联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顾连兴 《地质论评》1987,33(3):267-274
江西乐华中石炭统底部锰矿层不整合地覆盖于元古界板溪群之上,紧邻不整合面的板溪群千枚岩、片岩中则有脉状铅-锌矿体赋存。两种矿石是中石炭世同一个海底热液系统在不同环境下的产物。在海水-岩石界面之下的还原环境里,铅和锌首先以硫化物的形式析出,当热液注入水盆地后在氧逸度较高的条件下,锰即以碳酸盐的形式沉淀。上有层状锰矿,下有脉状铅-锌矿,这样的矿床组合特征值得找矿工作中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48.
块状硫化物矿床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对于块状硫化物矿床地质特征和成因模式的研究,在其矿化分带、下盘矿化和蚀变,不同矿床类型共生关系、后期变质改造、区域控矿因素、成矿地质背景、成矿物质和成矿溶液来源、成矿溶液性质、矿石沉淀机制、以及现代成矿作用等方面都有重要进展,本文对这些进展作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9.
李德平  顾连兴  王敢 《铀矿地质》2003,19(3):186-192
从砂岩型铀矿床地浸开发工艺着手,通过对其地质影响因素分析,结合各因素对地浸开发的影响程度,提出了砂岩型铀矿床地浸的地质工艺性能综合评价指标——地浸指数(LI),并建立了其计算模型。通过计算地浸指数可定量地了解待开发矿床或块段的地浸开发适宜程度。地浸指数LI值越大,说明该矿床地浸的地质工艺性能越佳、越有利于地浸开发。通过对伊犁盆地512模型铀矿床、511铀矿床及吐哈盆地十红滩铀矿床的LI值试算,得到的LI值分别为119.95、102.56和47.8l。试算结果表明,511矿床很有利于地浸开发,511矿床地浸开发的有利性逊于512矿床,十红滩矿床属于不利于地浸的范畴,建议放弃酸法地浸方案,寻求低酸法地浸、清水地浸或减法地浸等方案。结合3个矿床的工业开发实际和前期试验成果,初步确定砂岩型铀矿床地浸地质工艺性能的LI值区间:LI≥100,很有利于地浸;80≤LI<100,有利于地浸:LI<80,不利于地浸。  相似文献   
50.
铜陵-安庆地区若干热液矿床成矿流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在研究铜陵狮子山燕山期岩浆热液叠加矿床成矿流体的基础上,对比铜陵-安庆地区燕山期其他类型矿床的成矿流体,系统探讨了该区燕山期热液矿床成矿流体体系,从夕卡岩型、斑岩型、高温热液型至低温脉型矿床成矿流体的演化规律。认为成矿流体温度、盐度逐渐降低,流体来源从单纯的岩浆来源变为岩浆与雨水的混合来源,成矿流体沸腾作用随之减弱。这些典型矿床基本代表了铜陵-安庆地区燕山期热液成矿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