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地质学   22篇
综合类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北山造山带地处塔里木-中朝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的交汇部分,主造山时期被认为是早古生代。榴辉岩产在北山造山带的南带,带中榴辉岩与大量基性超基性洋壳岩石和俯冲碰撞有关的花岗岩等伴生,反映该带有可能代表板块的边界。北山榴辉岩的锆石SHRIMP U-Pb同位素定年表明,榴辉岩相的变质年龄为(819±21)Ma,原岩年龄为(1007±20)Ma,表明北山地区存在新元古代一次重要的板块裂解和俯冲碰撞事件。与北山相邻的祁连山南部柴北缘地区近年也报道存在新元古代板块裂解和蛇绿岩洋壳形成事件,表明中国西部存在区域上的新元古代洋盆裂解事件,或称之为罗德尼亚大陆裂解事件。需强调的是,北山榴辉岩相变质事件发生在新元古代,柴北缘榴辉岩的原岩虽为新元古代洋壳岩石,但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则发生在早古生代,反映北山新元古代俯冲碰撞事件之后的又一次俯冲碰撞事件。  相似文献   
12.
南天山库米什蓝片岩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最近在南天山中段库米什地区发现了蓝片岩,作为蛇绿混杂体的一种基质产出,含有蓝闪石和青铝闪石。它是早古生代末古亚洲洋南缘弧后盆地俯冲闭合事件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蓝闪片岩产于一套含放射虫硅质岩、硅质大理岩、板岩、变质基性火山岩中,与此相伴的超基性岩块,以一系列向南逆冲的断片产出。蓝闪片岩中的蓝闪石往往和黑硬绿泥石、钠长石、绿泥石以及钠钙闪石(蓝透闪石、冻蓝闪石等)、钙闪石(阳起石等)共存。据钠角闪石、绿泥石计算的生成压力是0.65GPa至0.8GPa,略大于美国佛兰西斯科的瓦尔德溪蓝片岩中该矿物对生成的压力。稀土元素分析证明蓝片岩的原岩是典型洋底(中脊)玄武岩和岛弧玄武岩,这是蓝片岩沟-弧俯冲-碰撞的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14.
北祁连山高压变质带的岩石学和矿物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闪片岩、蓝闪榴辉岩是蛇绿岩型混杂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板块构造消减带(俯冲带)特征标志之一。国外一些学者,如赫斯(Hess,1962)、林格伍德(Lingwood,1969),都城秋穗(Miyashiro,1972)、格罗(Grow,1973)把这些岩石和橄榄岩、玄武岩一起,看作为与构造俯冲的高压变质成因有关而产在消减带的下部。这些高压变质岩石具有特征的矿物组合并带有鲜明的构造印记。近二十年来,高压变质带岩石学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注意,板块矿物学也被人们重视起来。在我国接连在秦岭,祁连山、河南信阳、大别山、江苏海城至赣榆  相似文献   
15.
北祁连山出露有我国目前唯一的一条Ⅱ型高压低温变质带,为含石英、硬玉质辉石、蓝闪石和铝石榴子石(富锰或富铁、富钙)等特征矿物的蓝闪榴辉岩。近年对蓝闪榴辉岩的研究,已获得如下认识: (一)和蓝闪片岩一样,北祁连山蓝闪榴辉岩也可分作三条带出露:阿克龙娃沟-清水沟-红桥带,大柳沟脑-白杨沟-百经寺带和百泉河-桦木沟带。野外观察蓝闪榴辉岩呈透镜状、条带状出露于蓝闪片岩带中,而蓝闪片岩带往往和蛇绿岩带共存。蓝闪榴辉岩出露处,一系列逆冲断层发育。可依此划分出若干岩片,自断层面起,由下而上是蛇纹岩(或蓝闪榴辉岩)、蓝闪片岩、钠长阳起片岩和绿帘角闪片岩。 (二)岩石化学特征数值研究表明,北祁连山蓝闪榴辉岩原岩种类较多,主要是基性火山岩,也有  相似文献   
16.
双变质带是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运动产生的重要地质图象,高压低温变质带是大陆上开展板块构造研究的重要目标。它是大洋板块在岛弧和大陆边缘之下俯冲形成的。蓝闪石及其共生矿物的存在是鉴别高压变质岩石产出的标志。板块构造理论问世以来,区域成因岩石学和板块构造矿物学有很大发展。这个理论引进我国十余年来,高压变质带(即高压低温变质带,下同)作为板块构造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取得了成果。本文着重论述我国这方面研究情况,并对蓝闪石、冻蓝闪石的有关问题进行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
由陈肇夏,朱傚祖(台湾中央地员调查所)编制、由他们和刘忠光(J.G.Lion.Stanford University)、恩斯特(W.G.Erns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编写说明的《台湾变质相图》已于1983年8月出版。该图是为了配合世界变质相图编辑计划而编制的,曾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资助。由台湾中央地质凋查所负责,台湾大学地质研究所、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矿业研究所等单位地质学家参加工作。鉴于陔图具较高学术水平,又是我国变质相图的重要组成部分,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多种地球动力学背景条件下甚低级变质作用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甚低级变质作用(Very Low Grade Metamorphism)往往与石油、天然气和煤等能源矿产和金、银、铜、铅、锌等金属矿产有密切关系。因此,此领域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具有较大的经济意义。近二、三十年来,甚低级变质作用的研究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最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将甚低级变质作用研究列为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294项。而在我国,此方面的研究才刚起步,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我们撰写此文,综述甚低级变质作用的类型、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着重讨论成岩/变质界线、5种变质类型(即埋藏变质、洋底变质、水热变质、热变质和俯冲带低温高压变质)并强调伊利石“结晶度”与变质矿物组合相互配置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北祁连山及其邻区古生代以来的大地构造演化初探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北祁连山出露有中寒武世中晚期和早中奥陶世两期蛇绿岩。同位素年龄分别为335.5 Ma和440-460 Ma的两期高压变质带赋存于中寒武统和下中奥陶统中。大量地质记录揭示北祁连山是介于阿拉善地块和中祁连地块间的一个早古生代缝合带。北祁连山及其邻区古生代以来大地构造演化是复杂的。中寒武世早期统一的中国古陆经陆内裂谷作用发生裂解,于中寒武世中晚期形成北祁连洋。到晚寒武世洋盆转化成残留海盆。早奥陶世北祁连地区再次拉张,遭受第二次大洋化,到中奥陶世形成具沟弧盆体系的成熟大洋。晚奥陶世洋盆转化成残留海盆。于晚奥陶世末碰撞成山,志留纪在新生褶皱山系前形成前陆盆地,盆地底部的下志留统下部层位的磨拉斯可视为碰撞造山的标志。到泥盆纪进入碰撞期后造山阶段,泥盆纪磨拉斯则作为碰撞期后造山作用的标志。北祁连山及其邻区经历了石炭-三叠纪上叠盆地发展阶段,到侏罗纪进入陆内造山阶段。陆内造山作用的主要特征是山脉抬升、盆地沉降,形成盆-岭构造。这个作用一直持续到现在。笔者还对碰撞作用和造山作用的类型进行了讨论。认为软碰撞(soft collision)引起洋盆闭合,但不造山,硬碰撞(rigid collision)使残留海盆闭合并形成新生褶皱山系。在北祁连可以辨认出碰撞造山、碰撞期后造山及陆内造山这3种类型各具特征的造山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最近在南天山中段库米什地区发现了蓝片岩,作为蛇绿混杂体的一种基质产出,含有蓝闪石和青铝闪石。它是早古生代末古亚洲洋南缘弧后盆地俯冲闭合事件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