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04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93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在青海省西南部青藏公路东南侧的通天河支流——布曲北岸 (33°4 4′4 5 .2″N,92°11′2 8.1″E) ,发现一条拔河 0~ 18m的湖相沉积剖面。湖相沉积物的 U系测年结果为 88.9~ 5 6 .2 ka,确定其沉积时代为晚更新世早中期。结合孢粉分析结果 ,本文探讨了青海省西部地区通天河及布曲流域晚更新世早中期的古植被与古气候。初步研究表明 ,在该剖面的下部和上部沉积期间 ,当地生长松、桦、冷杉等乔木和蒿等草本植物 ,气候比较温暖湿润。剖面中部沉积期间 ,蒿、藜、禾本科和麻黄等草原植被明显增多 ,气候凉爽干燥。剖面沉积期间气候曾经历过温暖湿润和凉爽干燥的波动。植被与气候的变化具有从末次间冰期晚期经末次冰期早冰段到末次冰期间冰段中期的特征  相似文献   
92.
略论构造运动节律与构造运动序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准确鉴定构造运动时期是研究地壳构造与构造运动规律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文中将有关地层接触关系、形变特征、建造类型、构造演化、构造事件的同位素计年以及动态定量观测等不同方面的具体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鉴别构造运动的时期与性质,进而依据实际资料,阐明构造运动节律所具有的普遍性、级别性、可对比性以及一定的时空迁移性等特点,提出构造运动序列的概念,并以中国北方若干构造区带为例,阐明构造运动序列的划分问题。  相似文献   
93.
吴珍汉 《地质与勘探》1993,29(11):10-15,38
燕山地区金、银、铜、铅、锌、钼矿床主要形成于中生代。中生代构造是主要控矿因素之一。区内中生代构造对矿体、矿床的控制作用有6种基本型式。环状构造是最主要的控矿构造之一。大量中生代矿化皆分布于环状构造内部或周边。控制矿体分布的入字型构造、多字型构造、帚状构造皆系区内二、三级主干断裂带的次级派生、伴生断裂构造。韧性剪切带对矿化具有直接控矿与间接控矿两种型式。一些矿床矿体的分布同时受两种或两种以上构造型式  相似文献   
94.
东昆仑断裂带西大滩段全新世古地震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对东昆仑断裂带西大滩段进行了断错地貌填图和古地震探槽揭露,共揭露出6次古地震事件,它们的年龄分别为10302±651aB.P. , 8650±500aB.P. , 7160±506aB.P. , 2830±170aB.P. , 1985±121aB.P.和1540±92aB.P. ;古地震重复间隔分别为1652±820a,1490±711a,4330±534a,845±209a和445±152a。研究发现,西大滩段全新世古地震活动具有丛集现象和重复间隔时间的分段性,第1丛集期在10300~7100aB.P.期间,平均重复间隔1571±543a,第2丛集期在2800~1500aB.P.期间,重复间隔400~800a左右,平均重复间隔645±129a,两个丛集期间隔4300a。西大滩段全新世地震活动规律对昆仑山地区未来地震危险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5.
青藏高原腹地中新世早期古大湖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青藏高原腹地五道梁群及相当层位的沉积地层呈缓倾斜或近水平产状,广泛分布于渐新世夷平面之上,厚度300~350m,富含白云质灰岩和泥灰岩,指示了中新世早期长期稳定的古湖泊沉积环境.根据五道梁群湖相沉积的分布范围,认为中新世早期在唐古拉山和昆仑山之间发育五道梁、北麓河、沱沱河、通天河和东温泉等面积5000~15000 km2的古湖盆,在唐古拉山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之间发育安多、那曲、罗马、班戈、伦坡拉和双湖等面积1500~2000km2的古湖盆.根据ETM遥感和野外观测资料,发现中新世早期主要湖盆之间存在古湖水相互连接的通道,形成规模更大的巨型古湖,包括唐古拉山北侧面积超过10×104km2的青西古大湖和唐古拉山南侧面积超过5×104km2的藏北古大湖.青藏高原腹地中新世早期古大湖的发育时代为23.5~16.0 Ma.  相似文献   
96.
1999年10月25日至29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地质系、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五六二综合大队、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第四纪地质与第四纪冰川专业委员会、古地磁专业委员会、北京地质学会以及地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在地质力学研究所联合召开了"大陆构造与大陆变形暨第六届地质力学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代表共124人,分别来自国土资源部、国家地震局、中国科学院、教育部以及地矿、石油、冶金、核工业、有色金属不同产业部门的32个单位;有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的专家,也有长期从事野外地质调查与找矿勘探工作的学者.地质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孙殿卿院士、陈庆宣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张彦英院长、董树文副院长,中国地质学会艾永德副秘书长、浦庆余处长、陈丛喜处长、郝梓国处长及第六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广东省地矿局原总工程师覃慕陶先生出席了本次学术讨论会.会议得到主办单位和全体代表的全力支持与合作,开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97.
羌塘中部龙木错-双湖缝合带晚三叠世岩浆活动的成因机制和构造背景尚存在较大争议.选择对缝合带南部的江爱达日那花岗岩体(下文称江爱岩体)开展同位素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对于探讨龙木错-双湖缝合带晚期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江爱岩体以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花岗闪长斑岩为主,3件样品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12.6±4.9 Ma、215.4±2.7 Ma和210.4±2.0 Ma,均为晚三叠世,并非前人认为的早侏罗世.岩体具有较高的SiO_2、Al_2O_3含量,K_2O(3.98%~7.31%)和全碱Na_2O+K_2O含量(2.60%~4.99%)变化较大,A/CNK为0.91~1.50,P_2O_5与SiO_2为负相关,样品含有角闪石矿物,表明江爱岩体主要为一套高钾-钾玄岩性质的准铝-过铝质I型花岗岩.样品稀土总量REE中等偏低(85.12×10~(-6)~210.81×10~(-6)),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具有负-弱Eu异常(δEu=0.56~0.87),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Ba、Th、U、K),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r、P和Ti).江爱岩体εHf(t)主要为负值(-10.3~-2.4),个别为正值(10.2),tDM2平均值为1 663 Ma和453 Ma,源于羌南-保山板块下地壳古老中钾玄武岩的部分熔融和部分幔源物质的混染.龙木错-双湖缝合带闭合之后,洋壳发生板块断离和折返,导致俯冲到羌北板块之下的羌南板块下地壳发生熔融,经历了幔源物质对沉积物的改造,以及角闪石、斜长石等的结晶分异过程,最终在晚三叠世就位.江爱岩体的成因机制主要与板片断离有关,也证明龙木错-双湖缝合带在晚三叠世之前已经完全闭合.  相似文献   
98.
吴珍汉  赵珍  季长军  陈程 《地质学报》2021,95(2):352-361
北羌塘凹陷沃若山、长蛇山、胜利河、西长梁地区出露海相含油泥页岩,以油页岩、暗色泥岩、黑色页岩、泥灰岩为主,TOC含量高、生烃潜力大,属优质烃源岩。在西长梁和长蛇山油页岩剖面,分别发现丰富的腕足和双壳化石。西长梁泥页岩含双壳类化石Limea(Pseudolimea)cf.duplicata(J.de C.Sowerby,1827),Integricardium(Integricardium)cf.bannesianum(Contejean,1860),Radulopecten laminates(J.Sowerby,1818),Pholadomya(Bucardiomya)lirata(J.Sowerby)及腕足类化石Holocothyris-Burmirhynchia组合,指示沉积时代为早中侏罗世,层位不高于下巴通阶,地层单元归属雀莫错组。长蛇山油页岩含双壳类化石Chlamys(Chlamys)textoria(Schlotheim),Radulopecten fibrosus(J.Sowerby),Cercomya(Capillimya)striata(Agassiz,1843)及腕足类化石Burmirhynchia obessa Buckman,B.asiatica Buckman,B.hpalaiensis Buckman,指示沉积时代为中侏罗世巴通期—卡洛期,地层单元归属夏里组。沃若山及邻区那底岗日组火山岩与凝灰岩的锆石U-Pb年龄为215~218Ma,指示其下伏肖茶卡组及烃源岩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卡尼期,上覆沃若山组暗紫色碎屑岩沉积时代为晚三叠世诺利期—瑞替期。  相似文献   
99.
陕西勉县庙坪石墨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发现的勉县庙坪石墨矿床位于南秦岭勉略缝合带,工业类型为晶质鳞片状石墨矿石.本文对该矿床进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并探讨其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含矿岩石黑云母变粒岩Al2O3含量为7.32%~15.01%、TFeO为2.28%~8.68%、Na2O为0.17%~3.38%、K2O为 1.15%~3.42%、TiO2为0.50%~0.80%,稀土元素总量为106.38×10-6~236.37×10-6;黑云母变粒岩具有明显的Eu、Sr负异常,U、Cs、Pb的正异常,Ce异常不明显.通过对本区变质原岩恢复、沉积环境及原岩物质来源分析可知,矿区变质岩原岩应为沉积岩,具有泥质砂岩、粉砂岩的特征,变质岩系原岩主要形成于缺氧还原的海洋沉积环境.碳同位素分析显示,矿石中石墨的δ13C为-23.6‰~-21.7‰,大理岩的δ13C为-7.1‰~3.3‰,石墨中的碳质来源主要为生物有机质,而大理岩的碳质来源为无机碳.本区经区域变质作用,使含碳质岩石富化成矿,矿床成因应属沉积变质型矿床.  相似文献   
100.
汶川8级地震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实例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吴珍汉  张作辰 《地质学报》2008,82(12):1747-1757
龙门山地区活动断裂右旋斜冲运动与汶川8级强烈地震存在成因联系。汶川8级地震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地震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有地震灾害、地震触发地质灾害和地震引发地质灾害隐患。严重地震灾害包括房屋倒塌与部分坍塌、房屋平移、房屋倾斜变形、墙体破裂与结构破坏、桥梁垮塌等。地震触发严重地质灾害包括山体滑坡、山体滑塌、岩块崩塌,局部产生泥石流与沙土液化。地震引发地质灾害隐患包括潜在滑坡、不稳定边坡与滑塌隐患、危岩体与崩塌隐患及泥石流灾害隐患。地震地质灾害分布与活动断层存在密切关系,沿北川映秀断裂地震地质灾害最为严重,沿汉旺漩口断裂、茂县汶川断裂、青川断裂地震地质灾害也比较严重。在活动断裂之间相对稳定地块远离活动断裂超过3~5 km,地震灾害和地震触发地质灾害显著减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