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9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基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三个钻孔的地球物理测井数据和钻孔编录资料,我们对多年冻土厚度和多年冻土层内地下冰与地球物理测井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的分析研究.研究表明,当地层为土壤类型时,可以使用井径和侧向测井曲线来判断多年冻土层厚度;而当地层为致密的基岩时,不能使用上述两种测井曲线来判断多年冻土层厚度.此外,还可以使用长源距伽马-伽马曲线和侧向测井曲线来识别多年冻土层内部分地下冰层的位置,其前提条件是地下冰层具有一定的厚度,或即使厚度较薄,但连续出现.这一研究结果对于利用地球物理测井曲线来调查多年冻土情况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2.
多孔介质中甲烷水合物形成与分解过程的水分变化研究对了解自然件下沉积物中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与分解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我们首次利用可探测土壤内部水分及温度变化的pF-meter探头,对甲烷水合物形成与分解过程中非饱和粗砂和粉砂质粘土内的水分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甲烷水合物的形成与分解过程可仅引起非饱和粗砂内水分的重新分布;甲烷水合物在非饱和粉砂质粘土中容易形成也容易分解.  相似文献   
93.
青藏铁路冻土路基变形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巍  刘端  吴青柏 《岩土力学》2008,29(3):571-579
基于现场监测资料,对作为青藏铁路中的主要保护冻土的几种路基形式(如:通风管路基、块石路基、块石护坡路基、保温材料路基和普通素土路基)进行了变形和温度分析,发现所有路基的变形均以沉降变形为主,且其变形与其下伏冻土的地温场变化密切相关。经过2~3个冻融周期后,通风管路基、块石路基、块石护坡路基和保温材料路基的变形已趋于稳定,而无任何措施的普通路基目前变形仍未稳定。另外,各种路基左右路肩均存在变形差。基于以上分析可得到一个启示:在高温、高含冰量冻土地区,由于路基下多年冻土温度升高产生的高温冻土压缩变形而引起的路基沉降变形具有相当大的量级,很有可能成为冻土路基发生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工程实践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4.
通过对青藏高原北麓河附近天然状态和工程活动状态下不同场地(砂砾路面、铲除植被、草甸地表)的活动层水热状态监测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工程活动对场地活动层的水热传输特征和冻融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工程活动改变了场地下垫面性质,造成了不同场地活动层冻融过程、活动层厚度等的差异,进而影响了多年冻土变化.冻融期间工程活动场地活动层的水热状态变化要比天然场地强烈而且差异较大,工程活动场地冻土的稳定性比天然场地低.  相似文献   
95.
首届亚洲冻土大会于2006年8月5~16日在兰州、青藏线和拉萨顺利召开.大会讨论主要包括以下5个议题:1)冻土工程;2)山区和高原冻融灾害及冰缘环境;3)冰冻圈的气候与环境条件;4)冻土水文、寒区水资源及土地利用,和;5)冻土监测、制图及模拟.国内论文大多集中于青藏铁路各种科技创新和工程(示范)建设方面.中亚冻土分类、制图和监测研讨会明确了制定统一的中亚地区冻土图的计划和实施方案.会议期间,国内主要新闻媒体对全球15位著名冻土学家进行了联合采访.大约80位中外代表参加了青藏(公)铁路沿线考察,并于8月15日在拉萨举行青藏铁路工程和环境问题讨论会.专家一致认为,青藏铁路所采取的冻土工程措施基本上是恰当、有效的,能够保证青藏铁路路基的长期稳定性.但是,沿线寒区环境保护问题还任重道远,需要尽快进行综合管(治)理,以达到青藏地区社会经济和谐、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96.
青藏高原冻土及水热过程与寒区生态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65,自引:36,他引:29  
吴青柏  沈永平  施斌 《冰川冻土》2003,25(3):250-255
从青藏高原冻土及水热过程出发,利用青藏高原活动层监测数据,讨论了冻土水热过程与植被生长环境的关系,比较了季节冻土区与多年冻土区水热过程的差异及与植被的关系,同时讨论了不同草地生态冻融过程的变化.结果表明,冻土及水热过程与寒区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冻土及水热过程不仅控制着地表状态的变化,影响着植被的发育程度,同时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旦地表条件被破坏,干扰了冻土水热过程与地表植被生长间的平衡关系,将引起生态环境的退化,出现荒漠化,甚至沙漠化.  相似文献   
97.
青藏高等级公路试验工程设计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随着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的逐步实施,寒区高等级公路的建设逐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结合青藏高等级公路建设的需求,较为系统地分析和讨论了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青藏高等级公路试验示范工程各试验段的设计研究内容;分析了青藏公路、青藏铁路路基传热过程和强度的本质区别,宽幅路面的传热特点,以及现有的工程措施直接应用于高等级公路中可能造成的影响和不足.在此基础上,结合高等级公路的传热特点,从对流、传导、辐射等方面就设计和试验的工程措施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介绍.同时,对整个试验示范工程的观测系统的设计、研究内容也进行细致分析.该试验示范工程的建设和研究必将为青藏高等级公路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关键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8.
青藏高原地表温度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66,自引:15,他引:51  
利用青藏高原86个气象观测站建站~2001年历年各月地面0cm温度资料,在分析高原冬季、夏季和年平均地表温度基本气候特征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主值函数和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对高原地表温度异常变化的空间结构和时间演变趋势作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高原地表温度主要受海拔高度与纬度的影响,海拔越高温度越低,纬度越高温度越低。年平均温度最高值在雅鲁藏布江河谷的察隅为14.9℃;夏季平均温度最高值在柴达木盆地的格尔木为23.0℃。高原外围的南疆盆地南缘,川西温度更高,但其中心不在高原。高原地表温度最低值在中部的托托河、五道梁,年平均温度为-0.2℃,冬季更低,平均为~14.2~-15.8℃;夏季平均地表温度最低值在清水河为9.8℃,7月平均温度为10.7℃。高原地表温度第一载荷向量除南部小范围为负值外,大部分地方为一致的正值,即第一空间尺度表现为整体一致性;第二空间尺度有南正(负)北负(正)之差异。第一主分量在近30年中表现为明显的上升趋势,主要反映了高原主体偏北和东北部地区地表温度显著升温趋势,而第二主分量的缓慢下降说明高原中部和东南部地表温度呈下降趋势。代表站温度变化表现出准3年和准6年的周期振荡。铁路线北段和南段线性升温率较大,在0.42~0.58℃/10a之间;铁路线中段的高海拔地区升温率较小,为0.32~0.39℃/10a。  相似文献   
99.
青藏铁路主要冻土路基工程热稳定性及主要冻融灾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介绍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退化背景及其工程影响的基础上,通过主要冻土路基现场监测和沿线调查,对青藏铁路冻土路基2002年以来的地温发展过程、热学稳定性及次生冻融灾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铁路自2006年通车后冻土路基整体稳定,列车运行速度达100 km/h,达到设计要求,但不同结构路基的热学稳定性不同,采取"主动冷却"方法的路基稳定性显著优于传统普通填土路基。管道通风路基、遮阳棚路基及U型块石路基冷却下伏多年冻土的效果显著,块石基底路基左右侧对称性较差,而处于强烈退化冻土区和高温冻土区的普通路基热稳定性差,需结合路基所在区域局地气候因素予以调整或补强。以热融性、冻胀性及冻融性灾害为主的次生冻融灾害对路基稳定性存在潜在危害,主要表现为路基沉陷、掩埋、侧向热侵蚀等,其中目前最为严重的病害是以路桥过渡段沉降为代表的热融性灾害。  相似文献   
100.
用可探测土壤水分变化的pF-meter探头组装了新型水合物研究设备,并对两种饱和介质内甲烷水合物形成与分解过程中的水分迁移规律进行研究,以期望能为进一步探索多孔介质内甲烷水合物形成与分解机制提供参考.通过实验发现相同条件下,不同饱和介质内生成的甲烷水合物形态存在较大差异,且形成过程中的水分迁移规律也不同;水合物分解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