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21.
选取山东省临沂地区的JUN与JUX台站数据资料,运用背景噪声互相关技术计算了2009年1月1日—2011年1月1日台站对间的互相关函数,利用移动窗互谱法计算相对速度变化,并分析其与莒县气象观测站记录的降水和莒南鲁14号井记录的地下水水位变化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区域降水呈季节性变化,夏季降水量大,冬季降水量小;地下水水位呈季节性变化,初夏季水位较低,随后水位值逐渐增加,初冬季水位较高,随后水位值逐渐减少;地下介质速度变化亦具有季节性特征,变化幅度约为±0.2%,与水位变化呈一定的负相关趋势,即夏季水位增加、相对速度变化降低,冬季水位减少、相对速度变化升高。  相似文献   
22.
利用匹配定位方法对2020年5月18日云南巧家M_S5.0地震震后24h震源附近台站记录的连续波形进行遗漏地震扫描和定位,共识别出327个地震事件,约为台网目录的2.4倍,最小完整震级由最初的M_L1.9降至M_L1.1。随后,依据最新目录计算了震后震源区的b值,并结合余震展布形态,初步分析此次地震发震构造。研究结果显示,余震序列在平面上显示出NNW-SSE优势展布方向,长度约14km,震源优势深度集中在3~15km;深度剖面展示出主震的发震断层面较陡,并且具有向西倾的趋势。综合主震震源机制解、余震展布形态和周边地质构造背景,认为巧家M_S5.0地震发震断层可能为NNW-SSE向走滑性质的断裂,与2014年鲁甸MS6.5地震的发震构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3.
2003年地球科学三处共受理各类基金项目300项,总申请金额为13882.8万元。其中自由申请208项,申请金额为6636.68万元,青年基金42项,申请金额为1164万元,地区基金6项,申请金额为155.74万元,科普基金2项,申请金额为68万元,主任基金2项,申请金额为30万元,创新群体、杰出青  相似文献   
24.
Introduction Progress in the study on the structur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Earths interior has been made in the last 4 years. ZANG, et al (1999) had reviewed the studies on the structure, geodynamics and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Earths interior in China during 1994~1998. This review will summarize the work done by Chinese geophysicists on the structur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Earths interior from 1999 to 2002. The contents are mainly on the structure and physics of the…  相似文献   
25.
The studies on the structur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Earth‘s interior done by Chinese geophysicists from 1999 to 2002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It includes several research areas: the structure of the Earth‘s interiors using seismic tomography, anisotropy of the upper mantle in China and its adjacent areas, quality factor Qβ for S waves, subduction zone, mantle discontinuities, physical properties of Earth‘s materials and others. The review concerns mainly the contents, the methods and the results of the studies. It can be seen that new progress in the study on the structur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Earth‘s interior has been made in the last 4 years in China. It is shown on three aspects: advancement made on some preexistent areas; pioneering on some new fields and new methods adopted.  相似文献   
26.
崔辉辉  周元泽 《地震学报》2016,38(5):659-670
本文基于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发生于日本北海道地区的一次中源地震的三重震相资料研究了日本海俯冲区地幔转换带的速度结构.结果表明,该区域P波速度结构与S波速度结构的一致性整体上较强.冷的西太平洋俯冲板块导致410 km间断面出现了10 km的抬升,660 km间断面出现了25 km的下沉;410 km和660 km间断面之上均存在与俯冲板块相关的高速层;660 km间断面下方存在厚度为65 km的低速异常.纵横波波速比vP/vS值在210—400 km深度范围内偏低,约为1.827,体现出海洋板块低泊松比的特征;在560—685 km深度范围内,该值偏高,约为1.831,可能预示地幔转换带底部含有一定量的水.   相似文献   
27.
福州盆地强地面运动特征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区域性地震波强地面运动的量化数值模拟分析结果可以用来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并在防震减灾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来模拟由地震激发的区域地震波强地面运动过程,并得到地表峰值速度和加速度的分布特征.考虑到福州是东南沿海的重要省会城市,其明显的盆地结构特征使它很容易遭受强地震灾害的影响. 因此本文以福州盆地为主要研究对象,假定盆地的主要断层某一位置在未来可能发生灾害性地震,则该地震会激发地震波的强地面运动,并由于地形、沉积层等主要影响,在盆地内部发生放大.通过对地震波传播过程的数值模拟和后处理分析,给出了该盆地的地表峰值位移、峰值速度和峰值加速度分布图谱.该图谱可为未来的福州城市规划和抗震减灾提供定量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8.
地幔过渡带顶部低速层地震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幔过渡带顶部低速层的存在、结构、成分、成因及其动力学稳定性对理解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化学分异、板块俯冲、地幔柱起源、板内火山、地幔对流模式和地球演化等深部物理化学过程具有非常重要作用.由于其厚度薄且横向变化剧烈,致使其地震学探测十分困难,再加上数据的限制,有关该低速层探测的研究不是很多,该低速层的结构、全球分布及形成原因等仍然存在很大争议.基于此,本文概述了该低速层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介绍了各种地震学探测方法在该低速层应用上的优缺点,总结了中国大陆及其沿海地区地幔过渡带顶部低速层研究取得的成果及不足,并探讨了未来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29.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20日期间四川区域台网记录到的地震进行重定位,得到7 030个重定位事件,并获得了四川长宁MS6.0地震序列较准确的空间分布,并据此计算了震后长宁震源区的平均b值,分析了地震序列的活动性;利用近震全波形拟合方法获得了主震及4次MS≥5.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矩心深度,初步分析了本次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获得如下主要结果:① 四川长宁余震序列呈NW?SE向分布,余震深度分布整体呈现出西深东浅的趋势,且西部地区地震的频度远远高于东部地区;② b值空间分布显示,震后长宁地区呈现出明显的挤压构造环境;③ 主震和4次震级较大余震的矩心深度均较浅,尽管均为逆冲型为主的地震事件,但破裂面走向有所差异;④ 推测主震及中强余震是长宁背斜地区既有断裂或者同震过程中所产生的新生断层长期受到外力挤压而错断所致。   相似文献   
30.
Introduction The detail structure of the Earths interior is a major field of geophysics and the existences and properties of mantle discontinuities are its important content. Based on the seismic tomographic results (Fukao, et al, 1992, Van der Hilst, et al, 1991)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 hypocenters in the Circum-Pacific region and other regions, the effects of subducting slab at different regions on the 660 km discontinuity are different: some subducting slabs penetrate through;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