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26篇
  免费   1896篇
  国内免费   2134篇
测绘学   1229篇
大气科学   1268篇
地球物理   1416篇
地质学   5971篇
海洋学   1503篇
天文学   230篇
综合类   763篇
自然地理   1276篇
  2024年   90篇
  2023年   305篇
  2022年   340篇
  2021年   374篇
  2020年   346篇
  2019年   448篇
  2018年   397篇
  2017年   281篇
  2016年   314篇
  2015年   377篇
  2014年   594篇
  2013年   474篇
  2012年   491篇
  2011年   504篇
  2010年   514篇
  2009年   464篇
  2008年   431篇
  2007年   520篇
  2006年   500篇
  2005年   408篇
  2004年   386篇
  2003年   310篇
  2002年   260篇
  2001年   274篇
  2000年   266篇
  1999年   369篇
  1998年   339篇
  1997年   341篇
  1996年   347篇
  1995年   318篇
  1994年   310篇
  1993年   277篇
  1992年   300篇
  1991年   257篇
  1990年   209篇
  1989年   144篇
  1988年   82篇
  1987年   84篇
  1986年   69篇
  1985年   93篇
  1984年   62篇
  1983年   70篇
  1982年   54篇
  1981年   41篇
  1980年   36篇
  1979年   24篇
  1965年   13篇
  1959年   21篇
  1958年   29篇
  1957年   2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991.
龙门-锦屏山的东缘发育一系列逆冲断裂和飞来峰构造,逆冲作用使山体向东叠置在四川盆地之上。新的野外调查、显微构造分析和糜棱岩石英组构的EBSD测量表明,在龙门-锦屏山的前震旦纪变质杂岩体西缘(即青藏高原东缘)发育一条近NS向的大型韧性拆离断裂,被20Ma以来形成的NW—SE向鲜水河韧性走滑剪切带[1]左行错位80km。青藏高原东缘韧性拆离断裂中黑云母40Ar-39Ar测年获得112~120Ma的年龄,表明龙门-锦屏山的崛起可能与白垩纪开始的垂向挤出机制密切关联。结合四川前陆盆地的沉积及演化特征,认为晚三叠世时期羌塘/东昆仑/扬子陆块的碰撞形成松潘-甘孜造山带,晚三叠世—侏罗纪在其东南缘形成四川前陆盆地沉积;早白垩世龙门-锦屏山开始抬升,晚白垩世快速崛起,在四川前陆盆地沉积之上叠置白垩纪—第四纪再生前陆盆地的沉积。龙门-锦屏山的崛起与白垩纪以来扬子板块岩石圈对于松潘-甘孜地体的陆内俯冲作用有关,使位于中下地壳的变质基底岩石在挤出机制下隆起。  相似文献   
992.
松多榴辉岩出露于拉萨地块的石英片岩中,主要由较为基性的金红石榴辉岩和较为酸性的石英榴辉岩组成。榴辉岩相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 绿辉石 绿帘石±多硅白云母±石英±金红石。岩石发生了较强烈的退变质作用,退变质矿物有角闪石、绿帘石、石英、钠长石及绿泥石。石榴子石变斑晶具有生长环带结构,变斑晶和基质石榴子石主要落入C类榴辉岩区,少数石榴子石变斑晶边部和基质石榴子石落入B类榴辉岩区;单斜辉石主要为绿辉石,少数Ⅰ世代和Ⅲ世代为普通辉石;角闪石均为钙质角闪石。根据石榴子石-绿辉石-多硅白云母矿物温压计计算,获得的温压范围为630~777℃和2.58~2.70GPa,峰期变质条件接近于石英-柯石英转变线。榴辉岩的原岩经历了从高绿片岩相、角闪岩相、榴辉岩相、角闪岩相到高绿片岩相的变质过程,这反映了与古特提斯洋闭合有关的俯冲进变质作用和随后的折返退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993.
红阳煤田的岩煤层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岩相旋回法、标志层法和煤岩层组合特征等多种方法,对红阳煤田的岩煤层进行综合对比,认为该煤系沉积稳定,标志层明显,易于辨认及对比,岩性、岩相变化有一定规律可循,具有比较明显的旋回结构,煤层层位在旋回上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滨海平原型沉积。  相似文献   
994.
初论塔里木盆地砂岩储层中SiO2的溶蚀类型及其机理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显微镜观察,塔里木盆地砂岩储层中SiO2溶蚀分为石英颗粒边缘溶蚀、次生加大边溶蚀和交代溶蚀。通过对石英颗粒和加大边溶蚀特征及其与粘土矿物组合、与碳酸盐胶结、与古油藏破坏以及现今油田水中Si离子含量等关系的综合研究,这些SiO2溶蚀可能存在两种机理:碱性环境下的SiO2溶蚀和有机酸(烃类微生物降解产生的有机酸以及有机质成熟产生的有机酸)引起的SiO2溶蚀。第一种溶蚀类型较普遍,但程度微弱;第二种溶蚀类型主要发生在古油藏破坏和有机质成熟过程中,这种溶蚀较强烈但很局限。SiO2的溶蚀作用可以为油气提供一定量的储集空间,这对于深埋的时代较老的志留-泥盆系储层具有重要意义。在古油藏中尽管烃类已经充注储层孔隙,但只要孔隙中存在有机酸或碱性孔隙水,SiO2的溶蚀和石英次生加大的胶结等作用仍可进行。  相似文献   
995.
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SWCC)测试与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SWCC)表示了土中含水量与吸力之间的关系。文章介绍了6种常用方法,各有其适用范围。体积压力板仪可量测最大基质吸力值为1500kPa的干燥曲线和浸湿曲线;超过1500kPa时,可用盐溶液法进行量测;Tem-ple仪可量测基质吸力达100kPa的干燥曲线;滤纸法可用于测量土体的基质吸力与总吸力;Dew-point电位计可用于量测土样总吸力变化,尤其适合渗透吸力的量测;TDR探头适合于量测小于300kPa的基质吸力。用GDS非饱和土三轴仪可以进行SWCC测试,测试范围主要取决于陶土板的进气值。用准确的数学模型对测得的含水量、吸力数据进行拟合,对于预测非饱和土力学性质、渗透系数、抗剪强度及分析边坡稳定性有重要意义。由于准确测试SWCC难度较大,并且测试影响因素较多,所以根据土体孔隙大小分布和颗粒大小分布情况预测SWCC,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6.
基于Maxwell计算螺线管电感量的方法,这里给出了适于编程计算单匝回线及多匝多层同轴空心线圈自感系数的的算法。根据航空电磁发射线圈的特点构造了几个模型,用以验证该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并表明了本文提供的算法和程序,可以为航空电磁线圈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97.
早中生代的扬子大陆向华北大陆的深俯冲碰撞作用以及中、新生代的华北东部岩石圈减薄作用是国际大陆动力学问题研究的两个热点。然而,把它们有机联系起来,探讨深部岩石圈演化动力学过程的研究还很少。报道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先导孔(CCSD-PP1)橄榄岩的矿物岩石化学分析结果。这些橄榄岩亏损玄武质组分(如低w(CaO+Al2O3)、高Mg^#等),并经历了中元古代来自软流圈的碳酸岩熔体的交代作用和早中生代的超高压再平衡过程。结合已发表的华北捕虏体橄榄岩资料,对这一橄榄岩的原始地幔属性进行了分析。发现CCSD-PP1橄榄岩与华北古老岩石圈地幔组成相似,是早中生代来自华北岩石圈的构造侵入体。早中生代华北岩石圈的伸展减薄与苏鲁超高压变质岩石的折返提供了早期软流圈物质上涌的构造体制。  相似文献   
998.
塔里木盆地和田河气田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田河气田是塔里木盆地在古生界克拉通地区迄今发现的一个最大气田,探明地质储量为616.94×108m3.和田河气田主要产层为石炭系巴楚组的生屑灰岩段、砂砾岩段和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天然气主要为源自寒武系烃源岩的原油裂解气,经历了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油藏的形成、晚海西期天然气的运聚与散失与喜马拉雅期和田河次生天然气藏形成的3个主要阶段.和田河气田发现的最大意义就是在古生界克拉通地区的新构造运动圈闭中可以形成大气田.  相似文献   
999.
40多年来,哈萨克斯坦地震地下流体观测台网历经初期建网、系统清理、政策调整和优化提高4个阶段,目前已形成与中国北京地区流体监测网相当的规模。分析了哈萨克斯坦流体监测台网的地位、台站分布、观测项目、仪器配置及地震分析预测情况。最后,分析了哈萨克斯坦地震地下流体观测资料的特点,并就哈萨克斯坦流体交换资料的震兆异常特征进行了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1000.
0引言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几秒或十几秒地面建筑物荡然无存,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只有加大防震减灾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建筑物的防御能力,才能减少损失。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受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山—地中海地震带的影响,地震活动较频繁。20世纪在我国发生6级以上地震600余次,平均每年发生6级以上地震6次之多。在我国地震烈度Ⅶ度和Ⅶ度以上的地区占国土总面积32.5%。广大的农牧民就居住在这样的地区,这对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