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34篇
海洋学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白云岩的主要成因类型及其储层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发育规模巨大的白云岩地层。对覆盖区钻孔岩心的岩石学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白云岩成因主要有六种:潮坪相沉积成因、潟湖相沉积成因、渗透回流交代成因、压实排挤流交代成因、岩溶低温结晶成因和岩溶高温结晶成因。岩心物性分析与铸体薄片分析结果表明,岩溶低温结晶成因白云岩本质上可成为最优质的白云岩储层,储层特征为高孔高渗;潮坪沉积成因与岩溶高温结晶成因白云岩可形成高孔低渗的白云岩储层;潟湖相沉积成因白云岩、渗透回流交代成因白云岩与压实排挤流交代白云岩一般不作为优质的白云岩储层。  相似文献   
32.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前陆冲断带构造分段特征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12条典型地质剖面的综合构造建模,系统建立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不同构造部位的地质模型,经过平衡恢复求取了变形量,探讨了前陆冲断带的构造分段特征、转换方式及其控制因素,进而指出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有利勘探方向和领域。研究发现塔里木盆地与南天山造山带边界断裂系呈东、西两段不连续展布,整体控制前陆冲断带的构造展布格局。根据构造特征的差异性,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前陆冲断带划分为7段,不同构造部位变形量差异巨大,向前陆不均一推覆扩展,最小水平缩短量约8.7~64.5km。中部温宿-乌什地区是前陆冲断系统构造转换过渡的关键地区,在该区构造样式由邻区盖层滑脱突变为基底卷入,缩短量也由邻区30~60km突降至9.8~25km。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前陆冲断带构造分段和不均一推覆扩展特征受先期构造、地层结构和动力学条件等因素控制,构造样式和变形量侧向变化主要靠走滑断裂和基底断裂调节。  相似文献   
33.
新疆南天山山前地区中生界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库车坳陷和喀什凹陷是塔里木盆地南天山山前的东、西两个勘探热点地区,已发现以克拉2气田为代表的多个油气田和含油气构造.两个地区的中生界为河流-湖泊-沼泽相含煤碎屑岩沉积建造,是主要的烃源岩,煤系源岩以生气为主,生气强度大,湖泊相烃源岩以生油为主,油气源充足.喜马拉雅期,在南天山强烈挤压和推覆作用下,山前形成一系列成排成带展布的褶皱-逆冲断层带,并表现为南北分带、东西分段和上下分层的特征,圈闭发育,类型以断层相关褶皱为主.库车坳陷和喀什凹陷发育多套优质的储盖组合,并以古近系巨厚膏泥岩与白垩系砂岩构成储盖组合为主.南天山山前已发现的油气主要来源于三叠-侏罗系湖相、湖沼相烃源岩和石炭系碳酸盐岩,以晚期成藏为主,有利于油气的保存.因此,南天山山前具有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成藏地质条件,勘探潜力巨大,既是塔里木盆地天然气勘探的主战场,也是石油勘探的重要地区.  相似文献   
34.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主要构造圈闭形成期分布及成藏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塔中地区钻遇奥陶系的60余口井过井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及地震反射截切—上超关系、沉积厚度变化分析,识别出最初形成于晚奥陶世—泥盆纪、石炭纪—早二叠世、早二叠世晚期及中、新生代的四期奥陶系内幕构造圈闭,以及最初形成于石炭纪—早二叠世、早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中—晚三叠世及早第三纪末以来的五期石炭系内幕构造圈闭;发现了塔中地区主要构造圈闭的首次形成期呈现由南向北逐渐变晚的总体趋势。构造圈闭形成与成藏配套综合分析表明,该区现今工业性油藏的主要成藏期为二叠纪—早三叠世,而中—晚三叠世及其以后所形成的构造圈闭不利于油藏的形成。认为塔中地区的主力烃源应该来自近邻的满加尔凹陷中—上奥陶统相当于黑土凹组—萨尔干组的层段。  相似文献   
35.
和田河气田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巴楚凸起南缘的玛扎塔格构造带,含气面积143.45km2。气田发现于1997年9月,是塔里木盆地已探明的最大的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气田,1998年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616.94×108m3。气田由七个气藏构成,气源为寒武系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形成的古油藏油裂解气和过成熟干酪根裂解气的混合气,主力产气层为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以及石炭系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它们与各自上覆的石炭系不同泥岩段构成良好的区域性和区带性储盖组合。论述了气田的勘探和发现历程、气藏的主要地质特征,总结了应用油气晚期成藏理论取得油气突破的勘探实践与认识启示。  相似文献   
36.
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油气聚集带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多类型及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其油气聚集带与以往陆相盆地碎屑岩油气聚集带的控制因素有显著差异,碳酸盐岩的油气聚集并不是简单地受二级构造带的控制。通过分析塔里木盆地已发现碳酸盐岩油气藏,其储层发育受大气淡水风化淋滤作用、沉积作用及各种成岩作用、深部流体改造作用等因素的控制。据储层成因类型及其横向分布特征,将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油气聚集带划分为:不整合与古风化壳型、生物建造礁-滩型、白云岩内幕型及深部流体改造型。不同类型的碳酸盐岩油气聚集带主要分布于塔北隆起、塔中隆起及巴楚断隆等古隆起的不同部位。由于不同碳酸盐岩油气聚集带上储集层成因机制不同,导致其储集空间、储集性能、油气藏类型及分布等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