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173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磁法反演属于非线性最优化问题,具有多变量、目标函数多极值、反演多解性等特点,因此,需要稳定的和高效的优化反演算法.粒子群优化已开始被用于地球物理反演计算,但是对于高维数、多峰值函数,粒子群的收敛精度不高,容易陷入局部极值.如果将混沌局部搜索和粒子群优化的优势相结合,通过将种群搜索过程对应为混沌轨道的遍历过程,可使标准粒子群优化的搜索过程具有避免陷入局部极小的能力.本文利用混沌-粒子群优化用于磁法反演计算.数据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用于磁法数据的地球物理非线性反演,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优于标准粒子群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142.
通过十多年来国内外学者的共同研究,证明了大别-苏鲁造山带内的超高压-高压变质带,是世界上出露最好、规模最大的超高压-高压变质带,而且主要是在三叠纪(240~210 Ma)中朝克拉通与扬子克拉通间陆-陆碰撞构造背景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3.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内的块状榴辉岩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大别—苏鲁超高压(> 27× 108Pa) 变质带内的榴辉岩, 在大陆深俯冲、碰撞和折返剥露过程中, 大都遭受了强烈的变形和变质作用的重置与再造.但是, 大型榴辉岩体核部以及包裹于大理岩和石榴橄榄岩体内部的块状榴辉岩, 往往保留其初始简单的矿物组合、中-细粒状变晶结构和块状构造.详细地分析了块状榴辉岩的几何学、岩相学及变质作用特征, 指出它们是超高压榴辉岩递进及多期变质变形分解作用的残留体, 位于尺度不同的弱应变域内, 是大陆深俯冲及碰撞作用的真正记录.   相似文献   
144.
湖北宜昌崆岭群孔兹岩系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宜昌崆岭群孔兹岩系由富铝片岩-片麻岩及榴线英岩类、长英质岩类及镁铁质麻粒岩类组成,其原岩分别为黏土岩、砂岩-杂砂岩和泥灰岩,富铝片麻岩的稀土元素分配型式接近北美页岩组合样(NASC),Eu显示负异常,而Ce基本无异常.富铝片麻岩和榴线英岩的微量元素分配形式与澳大利亚后太古代页岩(PAAS)接近.根据风化参数CIW,与NASC、PAAS相近的稀土和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以及高w(LREE)/w(HREE)值与Eu负异常综合判断崆岭群孔兹岩系的原岩属于以花岗质岩石为蚀源区的陆屑沉积岩.根据富铝片麻岩和榴线英岩的δ(Ce)值(NASC标准化)及岩组中的石墨推断其原岩沉积环境为还原条件,根据δ(Ce)值(球粒陨石标准化)和镁铝含量比进一步判断其原岩沉积为大陆边缘的陆海过渡-海水沉积.由大量的碎屑沉积-少量化学沉积-有不同程度的化学沉积加入的大量碎屑沉积的沉积建造与岩组中石墨的变化推测该孔兹岩系原岩的形成可能与阜平、五台等旋回(期)的前吕梁旋回(期)黄陵-川中古陆块(或扬子陆块) 的陆核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45.
选取了湖北英山东冲河含有含水矿物黑云母和角闪石的退变质榴辉岩块状样品, 在0.1 GPa的恒压下, 分别进行了750、800、850、900℃四个温阶、恒温加热4 h的开放体系的脱水部分熔融实验.熔融从含水矿物的脱水暗化开始, 850℃时出现玻璃质熔体.镜下观察显示, 熔体主要分布在后成合晶边界、熔融程度最高的样品顶端、石英颗粒边界及裂隙内部这3个局部熔融体系内.受局部体系内部物质组成的控制, 同一温阶、不同体系内的熔体成分变化很大, 呈基性、中性和酸性.随着温度的升高, 同一体系内的熔体成分均向酸性方向演化.该实验结果表明, 恒压下局部熔融体系内物质组成的不同和温度的变化是影响熔体成分的2个重要因素, 这为理解榴辉岩块状样品的脱水部分熔融行为及与其他基性变质岩类的熔融行为进行对比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6.
黄陵地区基性岩墙群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陵地区的基性岩墙群主要由辉绿岩脉和辉绿玢岩脉组成, 走向主要为NEE向, 少量为NNW向.元素地球化学显示其为形成于板内拉张环境下的亚碱性玄武岩特征, 其很低的Mg# 指示为岩浆高度演化的产物, 同时Nb、Ta的亏损和Pb的富集表明其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 这说明可能是在拉张环境下由先前被俯冲带流体交代的地幔源重熔的结果.根据前人的年代学研究结果, 它形成于770Ma左右, 可能跟Rodinia超级古陆裂解构造背景相关.   相似文献   
147.
陨石撞击构造作用的研究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振东  刘嵘 《地质力学学报》2008,14(1):22-36,21
当陨石撞击地球表面时, 它所引起的瞬时(1秒至1微秒)动态高压(数十至数百个吉帕)和高温(大于1500℃), 必然导致陨石撞击坑(astroblems)的生成并使周围岩石发生变质作用, 这便是撞击变质作用(impact metamorphism)。目前关于撞击构造(impact tectonics)作用研究的主要进展涵盖如下四个方面:1.撞击坑的构造形貌及形成机制; 2.撞击变质作用及撞击变质岩; 3.撞击作用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 4.撞击作用的经济地质意义。陨击作用研究不仅具有学术意义, 还具有实际的经济地质意义。南非的Vredefort-Witwatersrand是最老的撞击构造, 它以丰富的金铀矿床而闻名; 加拿大的肖德贝里(Sudbury)以同撞击作用期的大型铜镍矿床著称; 如今北美、中美不少地区正在探索与陨击期后构造有关的油气储集。此外, 许多陨击变质岩可以供作建筑材料。不少撞击坑已经辟为旅游胜地, 如德国的Nordlingen Ries撞击坑。我国撞击构造的研究已有不少进展。20世纪90年代初发现了海南白沙陨击坑, 此外内蒙古的多伦、江苏的太湖和辽宁的岫岩罗圈里等地也发现有陨击构造的证迹, 不过, 都尚待进一步的工作予以证实。全球撞击构造研究经验可以借鉴的是, 在长期构造稳定区较易于发现陨击坑; 不少撞击构造被隐伏在第四纪或更老的沉积物之下, 所以采用人造卫星发回资料解译地球表面的照片, 加上地球物理勘探, 可以有效地确定研究靶区, 在此基础上再加强岩石学、构造学研究予以确认。   相似文献   
148.
安徽大别山北坡尖晶石方辉橄榄岩中发现榴辉岩包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游振东 《地学前缘》2000,7(1):68-68
大别山北部有没有超高压榴辉岩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最近我们课题组在霍山饶拔寨石羊河、程家老屋等地的尖晶石方辉橄榄岩中发现了榴辉岩质的包体。饶拔寨的超镁铁质岩带实际上是一系列向SE缓倾的透镜状岩体群 ,以石羊河至饶拔寨林场岩体为例 ,岩体厚度不足 2 0 0m ,倾向南东 2 0~ 30°。上下盘均为含石榴石的黑云母片麻岩。榴辉岩呈直径1m左右的块体出现于蛇纹石化强烈的橄榄岩中 ,与之共生的还有角闪岩的包体。岩体内还不时夹有围岩片麻岩的薄层 ,暗示岩体是后来就位于片麻岩的。榴辉岩呈草绿色致密块状。主要矿物组成为石榴石 (…  相似文献   
149.
系统的微量元素和Sm-Nd同位素分析表明,川西地区早震旦世苏雄组双峰式火山岩中的大多数玄武岩具有高的正εNd(T)值(+5~+6)、大离子亲石元素和LREE富集,与现代典型的洋岛玄武岩和大陆溢流玄武岩省中的碱性玄武岩有非常相似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组成特征。酸性火山岩的εNd(T)值较低(+1.1~+2.6),地球化学特征总体上与A2-型花岗岩相似,它们是受地壳混染的OIB型玄武质岩浆在地壳中部的一个“双扩散”岩浆房通过结晶分异形成的。苏雄组双峰式火山岩形成于典型的大陆裂谷环境,非常类似于现代与地幔柱活动有关的高火山活动型裂谷火山岩,扬子块体西缘 800Ma前的裂谷作用和火山活动应是约825Ma前的华南地幔柱活动引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0.
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主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协办的“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于2005年4月25-29日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召开,来自国内的30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4月30日至5月2日组织了4个野外考察小组,分别对武当山、三峡、神农架、庐山的地质进行了考察。会议交流分主会场和11个分会场。孙枢、裴荣富、於崇文、张本仁、贾承造、翟裕生、谢先德、刘嘉麒8位院士在主会场作了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