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173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本文对大别山地区的柯石英榴辉岩进行了详细全面的岩相学和矿物化学研究,确定了柯石英榴辉岩的变质条件,识别出了榴辉岩化前的矿物包体及其角闪岩化、绿帘角闪岩化和绿片岩化3期退变质作用,进而再塑了一个呈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复杂P-T-t轨迹。由此讨论了柯石英榴辉岩的形成机制和地球动力学意义。  相似文献   
82.
南苏鲁造山带的超高压变质岩及岩石化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南苏鲁造山带核部,古老的表壳岩和花岗质侵人岩经历了三叠纪的超高压变质作用,在超高压变质岩石抬升过程中经历了强烈的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改造。据岩相学和岩石化学研究,可以区分出六大类典型超高压变质岩:榴辉岩、石榴石橄榄岩、石英硬玉岩、石榴石多硅白云母片岩、硬玉石英岩和石榴石绿辉石文石岩。这些岩石的角闪岩相退变质产物分别是斜长角闪岩、蛇纹岩、长英质片麻岩、长石石英云母片岩、石英岩和大理岩。地球化学研究揭示,榴辉岩的原岩很可能是形成在大陆内部构造环境的拉斑玄武岩,而石榴石橄榄岩可能是起源于亏损的残余地幔。石英硬玉岩原岩包括正变质的花岗岩和奥长花岗岩、副变质的酸性火山碎屑岩和长石石英砂岩。大面积分布的古老花岗岩很可能是形成在大陆或大陆边缘环境。长石石英云母片岩、石英岩和大理岩的原岩为沉积岩,与副变质的长英质片麻岩和基性火山岩—起构成了古老的表壳岩组合。双峰式的酸性和基性火山岩组合的存在也证明部分表壳岩是形成在大陆环境。因此,可以推测南苏鲁造山带核部的超高压变质岩原岩为形成在大陆板内环境的沉积岩—酸性和基性火山岩—花岗岩和奥长花岗岩建造。  相似文献   
83.
系统的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琼南晚白垩世基性岩墙群形成于81Ma,富K(K20约为1.95%~3.63%,K20/Na20约为0.61~1.12)、大离子亲石元素、轻稀土元素和Pb,亏损高场强元素,具高的^87Sr/86Sr初始值(0.7078~0.7084)和负的εNd(t)值(—3.2~—2.3),为典型的钾玄质系列岩石,类似于与俯冲环境相关的高K/Ti—低Ti钾质岩石。该岩墙群形成于“后碰撞弧”的板内拉张环境,源自与俯冲作用有关的富钾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的交代地慢,并经历了明显的以单斜辉石为主的结晶分异作用。此外,琼南基性岩墙群和粤北及福建沿海地区晚白垩世基性岩脉的对比表明,晚白垩世中国东南部岩石圈地慢组成存在区域性的差异,这种差异很可能与区域构造演化历史的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84.
SHRIMP U-Pb zircon age, geochemical and Nd isotopic data are reported for the Neoproterozoic Guandaoshan pluton in the Yanbian region, SW Sichuan. This pluton is of typical I-type granite and emplaced at (857±13) Ma. Geochemical and Nd isotopic characters suggest that the pluton was generated by partial melting of pre-existing, young (late Mesoproterozoic to early Neoproterozoic) low-K tholeiitic protolith within an intraplate anorogenic setting. The Guandaoshan pluton probably records the earliest magmatism induced by the proposed ca. 860-750 Ma mantle superplume beneath the supercontinent Rodinia.  相似文献   
85.
对川西南盐边关刀山岩体进行了系统的SHRIMP锆石U-Pb年龄和元素-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岩体是典型的Ⅰ型花岗岩,形成年龄为(857±13)Ma,是由前存年轻(中元古代末-新元古代初)岛弧低钾拉斑玄武质岩石部分熔融形成的板内非造山岩浆活动产物。关刀山岩体很可能是Rodinia超级大陆下860~750 Ma超级地幔柱最早的岩浆活动记录。  相似文献   
86.
大别—苏鲁造山带超高压—高压变质岩的原位或外来成因是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研究证明,现今所见的在大别—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和高压单元中所保留的榴辉岩和其他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岩石仅占5%~10%,它们不是构造  相似文献   
87.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位于江苏东海县,即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东部.该钻孔100至2050m井段钻遇的岩石主要是超高压变质的榴辉岩、副片麻岩、正片麻岩、石榴石橄榄岩,以及少量的石英岩和片岩,其中榴辉岩的总厚度达1200m.这些榴辉岩具不同矿物组成和不同的全岩化学成分,据此可划分为高硅型、高铝型、高钛型、高钛铁型、高镁型和正常型榴辉岩.正常型榴辉岩SiO2=55%~43%,TiO2<2%,Al2O3<18%,MgO<11%,Na2O+K2O=1.5%~8.2%,CaO=4.2%~13.1%和FeOT=5.3%~18.1%,多呈LREE富集的REE型式;高Si榴辉岩具较高SiO2(55%~63%)和Na2O+K2O(2.9%~7.8%)含量,REE配分型式为LREE富集的正Eu异常型;高Mg榴辉岩与石榴石橄榄岩共生,特征是富MgO(12.2%~17.1%),贫Na2O和K2O,具有较低的REE含量;高Al榴辉岩的Al2O3含量大于18%,REE配分型式为LREE富集型,且多具有正Eu异常;高Ti榴辉岩具有较低的SiO2(<45%),较高的TiO2(3%~6%)含量;高Ti-Fe型榴辉岩具异常的化学成分,具有最低的SiO2含量和最高的TiO2和FeOT含量,以及很低的REE总量,并呈LREE和HREE亏损,MREE富集的配分型式.研究显示,榴辉岩的原岩是多成因的,很可能是起源于不均匀的地幔源区,而且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又使其成分发生明显的变化.同时,很可能存在的变质分异和变质交代作用也对部分榴辉岩的成分再次进行了改造.大多数榴辉岩总体上具有大陆玄武岩的构造亲缘性.  相似文献   
88.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实施,为超高压变质带的研究打开了新的生面,加深了对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认识。从100~2000米获得的岩心的岩石学观察,得知主要岩石类型有:(1)榴辉岩及石榴辉石岩;(2)榴辉岩质片麻岩;(3)石榴橄榄岩;(4)黑云(角闪)二长片麻岩和(5)碎裂岩等。榴辉岩可分幔源和壳源两类,壳源榴辉岩在钻孔中分布较广,上部最为集中;幔源榴辉岩,包括石榴辉石岩,在空间上与超镁铁岩有密切共生关系。榴辉岩质的片麻岩是一种中酸性的超高压岩石,与壳源的榴辉岩共生,显微镜下可以追索出它们之间的结构演化关系。石榴橄榄岩以石榴单辉橄榄岩为主,是俯冲带上部地幔楔加入于俯冲板片变质而成。石榴橄榄岩中的石榴子石富镁,单斜辉石为绿辉石并常含钛斜硅镁石,说明其经过超高压变质的过程。从变质岩石的组合,面理和线理产状的差异,地震反射面和构造角砾岩带的发育,发现以1600米为界,可大致分为2个岩片。上部岩片中多金红石榴辉岩而且出现频率很高,下部岩片中多为多硅白云母榴辉岩出现频率较低。由于隆升进入中下地壳,超高压变质岩普遍发生退变质。榴辉岩的早期退变质成为具后成合晶结构的石榴角闪岩,榴辉岩质片麻岩退变质形成绿帘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变质条件为角闪岩相,它可以部分熔融或受到钾交代作用而转变为黑云角闪二长片麻岩。后期的伸展造成了局部碎裂和角砾岩带,新生矿物为绿泥石,方解石和赤铁矿、绿帘石等,属绿帘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主孔100~2000米的超高压变质岩石组合的确定,进一步说明了巨量的地壳物质可以深俯冲进入地幔并迅速折返;超高压变质岩石记录了陆壳俯冲折返和壳幔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们是板块下覆构造和地幔动力学的信息载体。  相似文献   
89.
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更合理的导弹发射阵地标定方案,研究了基于伪距单点定位的精度提高方法,介绍了基线向量解算,给出了GPS定向的基本原理和定向精度的误差分析,最后推导出由定向精度指标反算基线长度的公式。  相似文献   
90.
黔东南新元古代岩浆岩单颗粒锆石 U- 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对黔东南地区摩天岭花岗岩、下江群基性火山岩及加榜基性侵入岩进行了精确的锆石 U- Pb法定年,年龄结果分别为 (825.0± 2.4) Ma, (815.8± 4.9) Ma和 (788.4± 2.6) Ma,形成时代均为新元古代中期.下江群的沉积上限应不晚于 788 Ma.下江群地层在所研究基性火山岩下厚度仅数百米,在其上厚度达数千米至近万米,可以推测下江群开始接受沉积的年代应接近于 815 Ma.在 815~ 788 Ma较短时间内沉积地层之厚,可见当时地壳上升和剥蚀速度都较快.前人的研究发现,扬子地块周缘和内部都存在着与摩天岭花岗岩年代相近的花岗岩体,以及扬子地块周缘和华夏地块都存在与下江群基性火山岩年代相近的包括双峰式在内的火山岩.另外,桂北黔东南和湖北黄陵地区新元古代的花岗岩和基性侵入岩在时代和地球化学特征上比较相近.认为桂北黔东南的新元古代岩浆岩的形成与地幔柱导致的 Rodinia超大陆裂解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