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60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99篇
综合类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记述了辽宁义县早白垩世九佛堂组的一件初鸟类(Avialae)化石,其嘴里无牙,前肢明显长于后肢,尾巴由20多节尾椎组成,叉骨呈U字形,飞行羽毛超过了身体的长度。各种特征表明,新发现的初鸟类真正具有了飞行能力,代表了恐龙向鸟类演化过程中的又一中间环节。正式将其命名为中华神州鸟(Shenzhouraptorsinensisgen.etsp.nov.)。  相似文献   
32.
辽西凌源全身长有羽毛奔龙化石的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辽西凌源发现的全身长有羽毛的奔龙化石 (NGMC91) (Ji等 ,2 0 0 1)进行了再研究。根据头颅和头后骨骼的特征 ,其应归于中国鸟龙属 (SinornithosaurusXuetal.,1999)。由于研究的材料是一块处于非成年期的标本 ,虽然其有些特征明显与千禧中国鸟龙有别 ,但仍难以确定这些差异是否受个体发育的影响。因此 ,文中仍将其作为未定种 ,置于中国鸟龙属中。此外 ,文章还简要讨论了羽毛的发生和早期演化 ,认为羽毛出现的初始功能就是为了保持体温 ,与后期的飞行功能无关  相似文献   
33.
兰州-民和盆地河口群层序地层格架特征及盆地演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兰州-民和盆地河口群形成于早白垩世,其间充填了巨厚的陆源碎屑物,碎屑物的组合内容和方式反映了冲积扇相,扇三角洲相,湖泊相沉积体系占主导,盆地地层层序具有退积型。加积型,进积型叠置的变化旋回,显示了全韵律的特点。代表了构造旋回幕的产物。根据盆地的发展演化特征和层序界面的确定,初步建立了盆地的层序地层格架,同时阐述了盆地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34.
中国中侏罗世哺乳动物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季强  袁崇喜 《地球学报》2008,29(3):377-384
本文介绍了中国北方东部地区发现的几种中侏罗世哺乳动物:纤细辽兽、獭形狸尾兽、远古翔兽和粗壮假碾磨齿兽,除纤细辽兽发现于辽宁凌源房身九龙山组外,其他3种哺乳动物化石均发现于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地区的髫髻山组.这些哺乳动物化石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我国中侏罗世生物群的组成,加深了人们对于中侏罗世哺乳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而且为解决我国北方东部地区晚中生代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可靠的古生物证据.  相似文献   
35.
辽西晚中生代热河生物群中首次发现具胚胎的软壳蛋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详细记述了辽宁省锦州市义县晚中生代热河生物群中两类爬行动物的蛋化石,其中离龙类蛋化石发现于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上部,翼龙类蛋化石发现于早白垩世义县组上部的金刚山层。经研究,离龙类蛋化石不仅含有胚胎,而且为软壳蛋。翼龙类蛋化石没有显示硬壳结构,很可能同样为软壳蛋。这些蛋化石的发现对于我们了解这两类爬行动物的生殖方式和发育演化历史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36.
中国侏罗纪构造变革与燕山运动新诠释   总被引:141,自引:16,他引:125  
随着一系列新构造观察资料和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数据的累积,加深了对发生在中国东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构造变革事件的认识,对燕山运动的性质、时限和动力学内涵有了新的诠释。中—晚侏罗世初期(165±5Ma)东亚多板块拼贴运动学发生重大调整,构造体制发生重大转换,启动了以中朝地块为中心、来自北、东、南西不同板块向东亚大陆"多向汇聚"的构造新体制,形成以陆内俯冲和陆内造山为特征的东亚汇聚构造体系。同时大陆地壳岩石圈发生显著增厚,并紧随早白垩世以剧烈的大陆岩石圈伸展和火山—岩浆活动为特征的岩石圈巨量减薄和克拉通破坏,导致燕辽生物群灭绝和热河生物群兴盛的重大生物群更替,成为中国大陆和东亚重大构造变革事件,这是燕山运动的基本内涵。本文依据燕山运动构造变形型式、动力学背景以及产生的深部过程,将"燕山运动"定义为起始于165±5Ma的"东亚多向汇聚"构造体制及其形成的广泛陆内造山和构造变革,并将中国东部岩石圈巨量减薄视作燕山期陆内造山和陆内变形的后效。  相似文献   
37.
本文记述了河南省义马县中侏罗世地层中首次发现的大型兽脚类恐龙足印。该足印虽然与发现于下—中侏罗统的张北足印类似,但是又不完全相同,从而命名为该属的一新种:徐氏张北足印(新足迹种):Changpeipus xuianainchnosp. nov.。它具有以下特征:足印的长度与宽度的比率约为1.9,第Ⅱ趾长度稍短于第Ⅳ趾的长度;第Ⅱ和第Ⅲ趾之间的夹角约为25°;第Ⅲ和第Ⅳ趾之间的夹角约为32°,足印的后部具有蹠骨所留下的印痕。徐氏张北足印的发现,不仅为我国中侏罗世恐龙足印增加了新的成员,而且为将来在该地区中侏罗世的地层中发现大型兽脚类恐龙骨骼化石提供确凿的依据。  相似文献   
38.
始祖鸟的发现被认为是19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迄今为止共发现了7枚保存骨骼、羽毛印痕的化石标本和1枚单根羽毛化石标本。由于始祖鸟既显示了明显的爬行动物的特征又保存了精美的羽毛,140多年来人们一直将其作为介于恐龙与鸟类之间的“中间环节”(“missing link”),但更倾向认为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鸟,或鸟类的始祖。由于始祖鸟化石稀少,加之地理分布十分局限,长期以来国际上一直围绕鸟类起源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假说。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辽西晚中生代地层中发现了大量长羽毛的恐龙和原始鸟类化石,有力地支持了鸟类起源于小型兽脚类恐龙的学术观点,使赫 140多年前提出的“假说”成为当今国际科学界占主流地位的学说和理论,基本解决了长期困扰国际科学界的鸟类起源问题,遗憾的是,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一直没有发现与德国始祖鸟十分接近或与德国始祖鸟处于同样进化水平的原始鸟类化石,这种缺憾使我们难以对鸟类定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2002年,笔者等在中国辽西早白垩世断层中发现了2种初鸟类化石,即中华神州鸟和东方吉祥鸟。通过比较解剖学研究和支序分析,这2种初鸟类要比始祖鸟略微进步一些,在研究鸟类的早期演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仍然难以对鸟类定义问题作进一步研究。本文首次报道了一件采自中国河北省丰宁县龙凤山桥头组的初鸟类化石——华美金凤鸟(新属、新种)(Jinfengopteryx elegans gen.et sp.nov),与其共生的化石有Lycoptera davidi,Peipiaosteus pani,yanosteus longidorsalis(鱼类);Jibeinia luanhera,Protopteryx fengningensis(鸟类);Ephemeropsis trisetalis(昆虫)及少量植物。支序分析表明,华美金凤鸟处于初鸟类谱系树的基部,比始祖鸟略微原始,与后者为姊妹群关系。奔龙等兽脚类恐龙是它们的外类群。金凤鸟、始祖鸟是中华神州鸟等原始鸟类的外类群。这说明华美金凤鸟处在恐龙向鸟类演化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位置,是世界上迄今所发现的最原始的初鸟类。华美金凤鸟的发现在研究鸟类起源、恐龙-鸟类的系统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39.
根据发现于中国辽西九佛堂组一几乎完整的成年中国翼龙的头后骨架,对中国翼龙的鉴定特征进行了修订。翼龙的修正特征包括头骨相对长且具有不发育的头骨嵴;一些肢骨元素之间的生长比率不变,比如第二翼指骨与第一翼指骨的长度之比率为0.73;翼掌骨与第三跖骨长度之比率为4.5;第三跖骨与胫骨的长度之比率约0.21,以及第一和第二翼指骨骨干直。通过对中国翼龙的非成年个体和成年个体肢骨元素比率的比较,显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一些肢骨之间生长比率是不变的,比如第一和第二翼指骨之间,翼掌骨和第三跖骨之间,第三跖骨与胫骨之间;而另一些则不同,比如肱骨比翼掌骨生长得快,及股骨也比胫骨都生长得快。中国辽西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中国翼龙(爬行动物纲:翼龙目)新材料@吕君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刘金远$大连自然博物馆!116023 @王旭日$大连自然博物馆!116023 @高春玲$大连自然博物馆!116023 @孟庆金$大连自然博物馆!116023 @季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