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10篇
海洋学   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为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增强依法行政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与工作效率,牡丹江市国土资源局3个方面深入开展了“治庸治懒”专项活动。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成立了“治庸治懒”专项活动工作领导小组,把“治庸治懒”作为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实行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  相似文献   
22.
根据国家九部委、省及牡丹江市关于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回头看”行动的通知要求,东宁县开展专项行动,强制封填非法采煤小矿井。  相似文献   
23.
牡丹江市国土资源局坚持解放思想、迎难而上、主动作为、狠抓落实,国土资源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为扩大内需促进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24.
成都市冬季逆温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2年1月的温度场和大气污染浓度强化监测资料,分析成都市冬季逆温特征。成都市的冬季逆温主要为上部逆温,出现频率为62.9%;通过分析其上部逆温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认为成都市冬季逆温对大气污染扩散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03时上部逆温对≤75m的低矮源污染物扩散的影响,而对高架源污染物的扩散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5.
根据2002年1月的温度场和大气污染浓度强化监测资料,分析成都市冬季逆温特征.成都市的冬季逆温主要为上部逆温,出现频率为62.9%;通过分析其上部逆温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认为成都市冬季逆温对大气污染扩散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03时上部逆温对≤75m的低矮源污染物扩散的影响,而对高架源污染物的扩散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6.
周文涛  董晶  周颖 《黑龙江气象》2006,(1):11-12,21
受松花江中游特殊地形的影响,在夏季和初秋季节里,常因地形热力环流和动力环流的作用,在无地面低气压的条件下生成雷雨降水。本文对这种降水天气进行了总结和分型,并根据大气动力学[1]和中尺度天气动力学[2]原理,选出判断这种降水天气的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27.
牡丹江国土资源局坚持“预防为主”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方针,全面构建宣传教育、预防与查处相结合体系,建立“防范在先、发现及时、制止有效、查处到位”执法监察新机制。  相似文献   
28.
近日,为使牡丹汀市国土资源局的政务信息工作逐步趋于规范,牡丹江市国土资源局从三个方面加强了信息管理工作。 一是树立政务信息工作的全局观念。全局干部职工正确认识政务信息工作的重要性,树立政务信息工作全局“一盘棋”思想。  相似文献   
29.
高速公路路基边坡环境综合治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周颖  曹映泓 《岩土力学》2001,22(4):455-458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全面展开,环境保护越来越引起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通过对综合治理思路和方法的阐述和总结,以引起业内共鸣,从而推动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早日走上“生态高速”的道路。  相似文献   
30.
2015年中国生态系统生态破坏损失核算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马国霞  周夏飞  彭菲  周颖 《地理科学》2019,39(6):1008-1015
利用遥感影像数据,结合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和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以及草地监测报告,对中国2015年森林、草地和湿地三大生态系统因人类不合理利用导致的生态破坏损失进行核算。核算结果显示: 2015年中国生态破坏损失约为2.38万亿元,占GDP比重的3.3%。其中,森林生态破坏损失约为2 437.5亿元,占全部生态破坏损失的10.2%;草地生态破坏损失约为3 112.1亿元,占比为13.1%;湿地生态破坏损失约为18 269.6亿元,占比76.7%。 中国生态破坏损失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区域空间差异大,青海、湖南、四川、黑龙江、内蒙古、江苏等省份的生态破坏损失都大于1 000亿元。中国生态破坏损失主要来自气候调节和水流动调节服务损失。2015年中国气候调节服务损失量为17 451.8亿元,占全部生态破坏损失的73.3%;水流动调节服务损失量为4 234.6亿元,占比为17.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