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7篇
  免费   203篇
  国内免费   187篇
测绘学   107篇
大气科学   98篇
地球物理   240篇
地质学   647篇
海洋学   111篇
天文学   41篇
综合类   77篇
自然地理   8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重大自然灾害引起的房屋倒塌程度的快速制图,对灾害应急救援和灾后损失评估意义重大。针对目前利用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开展房屋倒塌程度调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房屋倒塌分类标准不统一、解译标准缺乏等,在考虑人员和经济损失状况、灾害救助、恢复重建难度等方面的基础上,建立了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支持下的重大自然灾害房屋倒塌程度的分类体系,分为未倒塌、轻度倒塌、中度倒塌、重度倒塌、完全倒塌5级。系统描述了房屋倒塌程度遥感解译规则,建立了遥感解译标志,并提出了一种基于瓦砾信息开展房屋倒塌程度的遥感识别方法。最后,以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为例,开展了房屋倒塌程度遥感制图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此方法,房屋倒塌程度识别精度达到92.73%,完全能够满足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和灾后损失评估的需求。该方法体系为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和灾后损失评估提供了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52.
通过牟定郝家河砂岩型铜矿床两类典型矿化的围岩蚀变类型、空间分布、蚀变矿物组合特征的综合分析,识别出该矿床存在成岩期与改造期两期热液蚀变。成岩期热液蚀变分布于浅紫交互带浅色砂岩一侧,呈现大范围面状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并具蚀变分带:全浅色砂岩中的强硅化、黄铁矿化亚带;浅紫过渡砂岩中的强碳酸盐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弱硅化亚带,并具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黄铁矿的金属矿物分带。改造期热液蚀变主要分布于断裂、节理旁侧,表现为带状、网脉状的硅化、碳酸盐化。以1580 m中段实测剖面为研究对象,采集各蚀变亚带的代表样品,以紫色砂岩为原岩,进行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的组分迁入、迁出计算,结果显示各亚带组分的迁入、迁出特征与镜下观察的蚀变矿物组合吻合。分析表明,蚀变矿物组合与组分迁移特征还间接指示了不同亚带的形成条件:成岩期紫色砂岩(围岩)呈氧化-碱性条件,浅色砂岩呈还原-酸性条件,浅紫过渡矿化带则处于氧化还原-酸碱转化面上;改造期构造热液属还原-中偏碱性的中温构造流体。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两期成矿流体分别形成层状矿体及脉状富矿体的机理,为深化研究该类矿床的"矿源-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机制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53.
为了明确土壤性质对坡面侵蚀方式作用机制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室内模拟降雨试验,选取黄土高原典型暴雨强度,在不同坡度条件下,对两种黄土的坡面侵蚀方式、形态特征、产流产沙过程及其相应径流流速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绥德土径流量明显高于安塞土,10º、15º和20º时前者的平均径流量分别比后者高出51.1%、55.5%和63.0%,且前者更易形成细沟,使得其平均含沙量和平均产沙率分别是后者的1.14~3.59倍和2.50~8.48倍。在片蚀阶段,与绥德土相比,安塞土的含沙量较高,后者的平均含沙量是前者的1.24~1.73倍,但两种土壤的含沙量和产沙规律相同,均表现为先快速增加到最大值,然后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状态,该现象证明片蚀的初期阶段主要受控于径流输沙能力,后期受径流的剥蚀能力控制。在细沟侵蚀阶段,绥德土细沟发育以沟头溯源侵蚀为主,崩塌作用频繁,该侵蚀形式不仅控制着细沟形态的总体特征,也导致含沙量和产沙率均急剧增加,该阶段平均含沙量是相应片蚀阶段的3.25~4.34倍。细沟沟口下方坡面存在明显的泥沙沉积带,表明细沟集中水流的搬运能力远高于坡面漫流,细沟侵蚀主要受径流输沙能力控制。两种土壤的径流流速均表现为坡面下部高于坡面上部,径流稳定后高于径流稳定前,总体来看,绥德土和安塞土上坡和径流稳定后的平均流速分别是下坡和径流稳定前的1.4倍、1.25倍和1.75倍、1.29倍,此外细沟侵蚀或侵蚀强度与微地貌形态之间的互馈作用对径流流速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4.
近几年,尤其是新《土地管理法》贯彻实施以来,人们的耕地保护意识、土地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土地作为资产在市场经济中显现的价值日益提高,土地问题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人民群众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反映各类土地问题日益增多,国土资源信访工作己成为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重大课题。鄢陵县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在县委、县政府和市局的直接领导下,认真贯彻国家土地法律、法规和省、市有关信访工作条例,上下努力,依法行政,切实做好了全县国土资源信访工作,有效控制了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经济发…  相似文献   
155.
介绍了一种自行研制的钟房环境自动监测系统,该系统由温度、湿度、电压、烟雾等的传感器、信号调理、数据采集和报警等部分组成。长期试运行的结果表明系统达到了预期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56.
ESR DATING OF FLUVIAL SEDIMENTS USING GE CENTER IN QUARTZ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Using the Ge centers of quartz sediments, the buried ages of fluvial sediments were determined by ESR technique. The ESR ages obtained from Ge center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TL ages, correspond with their horizons, accord with 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 and every ESR age is available. In this paper, determination of total dose of natural radiation (TD) and the reliability of ESR age using Ge center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7.
利用国产GPS定时型接收机,按照国际共视规程,陕西天文台建立了GPS共视法时间比对.研究了影响比对精度的因素,实现了微机控制的数据自动采集和处理,实现了国际间的全面共视比对.1991年3月起,BIPM已正式用于国际原子时TAI的计算中。  相似文献   
158.
云南勐海勐满金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勐满金矿床是"三江"褶皱系南端的一个微细粒—红土复合型金矿床,矿床达中型规模,并具有成为大型金矿的找矿远景。赋矿层位为上元古界澜沧群片岩和中侏罗统碎屑岩及第四纪残坡积层。文章提供了勐满金矿的矿床地质特征、流体包裹体以及S、H、O和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资料,并对矿床成因和成矿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勐满原生金矿床具有与卡林型金矿床类似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其成矿物源主要是上元古界澜沧群曼来组浅变质岩系和中侏罗统花开左组碎屑岩系;流体包裹体及S、H、O同位素研究一致显示成矿流体主要为大气降水。成矿作用经历了原始含矿岩系(矿源层)的形成阶段及金的活化、迁移和富集阶段。区域构造及岩浆活动是引起金矿活化迁移和富集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加强对含矿层位的岩相古地理与岩石学研究、加强控矿构造的分析、确定控矿构造的力学性质及与区域主干断裂之间的配套关系,是今后找矿工作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9.
为了更准确地预测裂隙对岩体压缩力学特性(如强度和刚度)的影响,需要建立更为合理的裂隙岩体压缩损伤模型。为此,基于相关试验数据和裂隙岩体单轴压缩力学行为,采用损伤及断裂理论对目前断续裂隙岩体压缩损伤模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其进行了3方面的改进,即:不再将裂隙变形参数视为定值、考虑了裂隙面上法向正应力产生的负第一应力强度因子(KI)、考虑了裂隙面上有效剪应力产生的KI,由此最终提出了考虑裂隙变形参数的岩体单轴压缩损伤本构模型。最后采用试验数据对该模型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发现与现有模型相比,该模型明显提高了岩体单轴压缩弹性模量和损伤值的预测精度,尤其是当裂隙倾角为0°时,该模型计算得到的弹性模量为4.306 MPa,与实测弹性模量4.310 MPa几乎相同。因此,该模型能够很好地刻画岩体单轴压缩力学行为,这也说明考虑裂隙变形参数对岩体单轴压缩力学特性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该研究可为准确预测裂隙岩体的单轴压缩力学行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0.
和志强 《岩石学报》2023,(5):I0001-I0003
泰顶山高、洋河水长,宣化古城兴序庠。太行巍巍、滹沱汤汤,薪火相承谱华章。2023年金秋,河北地质大学将迎来建校70周年华诞。七十年悠悠风雨、征途漫漫,几代人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抚今追昔、回首进路,学校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与人民呼唤同心、与教育改革同向,不断为地质行业和地方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奏响了一曲曲开拓奋进、砥砺歌行的时代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