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0篇
  免费   198篇
  国内免费   269篇
测绘学   275篇
大气科学   250篇
地球物理   169篇
地质学   732篇
海洋学   93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72篇
自然地理   10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7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1966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height over the global ocean were studied based on the Constellation Observation System of Meteorology, Ionosphere and Climate (COSMIC) refractivity data from 2007 to 2012. Results show that the height is much characteristic of seasonal, inter-annual and regional variation. Globall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annual mean top height shows a symmetrical zonal structure, which is more zonal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than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he boundary layer top is highest in the tropics and gradually decreases towards higher latitudes. The height is in a range of 3 to 3.5 km in the tropics, 2 to 2.5 km in the subtropical regions, and 1 to 1.5 km or even lower in middle and high latitudes.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the top height is not obvious, with the height varying from tens to hundreds of meters. Furthermore, it is different from region to region, some regions have the maximum height during 9:00 to 12:00, others at 15:00 to 18:00.  相似文献   
972.
李忠  唐新明  李少达  汪汇兵  欧阳斯达 《测绘科学》2016,41(10):115-119,148
传统GIS在实现溃坝洪水过程模拟时通常是采用无源淹没分析或有源淹没分析方法,这些方法忽略了洪水演进过程中的物理学与动力学因素,模拟结果的时效性、可靠性较差,表达效果也较为简单。针对此问题,该文提出结合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与GIS相关技术实现溃坝洪水演进的三维动态可视化及分析,以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生成的海量多维时空序列流体粒子数据为基础,研究了粒子数据的建模及时空数据的时空建模技术。最后在自主研发的系统中实现了溃坝洪水演进的三维动态可视化表达及分析,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73.
富乐铅锌矿床位于川滇黔铅锌矿集区东南部,该区域是我国重要的铅锌银及分散元素成矿带。该矿床的形成分为早成矿期、主成矿期和晚成矿期。应用电子探针和LA-ICPMS原位分析技术,测定了不同期次白云石和方解石的主-微量元素组成。研究表明,白云石和方解石具有不显著的Eu异常向正Eu异常和强负Ce异常向弱负Ce异常演化的趋势,表明硫化物和白云石的沉淀是由于流体氧逸度和温度降低,成矿时流体环境从碱性变为中性再到弱酸性导致的。从成矿早期到成矿晚期,Fe和Mn呈下降趋势,碱性环境下Fe和Mn进入到碳酸盐矿物中,而在酸性环境下Fe和Mn会被释放到流体中,说明由于交代作用的由强变弱,其成矿环境是从碱性为主向以酸性为主演变的;从早到晚Sr呈上升趋势,可能表示热液-围岩不断的反应使得围岩中的Sr不断的被释放到流体中。Fe-Sr图解和Mn-Sr图解表明,成矿过程存在两种流体的混合。综合以上研究,本文认为富乐铅锌矿床可能是由氧化、酸性的富含金属的流体与还原、碱性的亏损金属的流体混合导致矿质沉淀形成的。  相似文献   
974.
在综合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湘南及其邻区典型铋矿区的实际调查,将该区已知的原生铋矿床划分为与壳源改造型花岗岩有关的铋多金属矿床、与壳幔混熔型花岗岩有关的铋多金属矿床和与岩浆热液-热卤水叠加作用有关的铋多金属矿床三个成矿系列。前两个成矿系列包括辉铋矿-长石类、辉铋矿-石英类、辉铋矿-矽卡岩类和蚀变花岗岩型、云英岩型、石英脉型、磁铁矿-矽卡岩型、硫化物-矽卡岩型、斑岩型等;而后-成矿系列的矿床类型仅有碳酸盐岩-砂页岩组合类、似矽卡岩型。  相似文献   
975.
以琼东南盆地新生代20条骨干地震剖面的构造解释为基础,利用平衡剖面技术计算了各剖面不同位置的伸展量、伸展率和伸展系数,并分析了伸展量的时空分布规律。同时采用分形法对平衡剖面技术所得到的伸展量产生的差值进行补偿分析,以验证平衡剖面技术在琼东南盆地的适应性。研究表明,琼东南盆地新生代具有多期伸展特点,伸展量时空分布不均匀。空间上,伸展量主要由盆地主控断层位移造成,主控断层位移较大处对应的伸展量大,盆地东区伸展率高于西区;时间上,水平伸展运动可分为始新世、渐新世和中新世3个时期,水平伸展量分布不均匀,伸展量主要发生在陵水和崖城组时期。其中,始新世伸展主要发生在乐东长昌凹陷,渐新世伸展主要发生在盆地中部。  相似文献   
976.
为探究注采参数对松辽盆地干热岩物理力学及波动特征的影响,对不同注采参数下高温遇水冷却后花岗岩进行纵、横波波速测试试验和抗压强度试验。分别考虑注采参数(岩样温度、水温、高温遇水循环次数) 与岩样物理力学特征(外观形态、峰值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波动特征(纵、横波波速) 的关联性,建立不同注采参数下力学特征与波动特征拟合曲线,并研究搁置过程中不同岩样温度、不同水温条件下岩体物理力学及波动特征变化规律。研究发现:(1) 搁置初期,岩样温度越高,质量、纵、横波波速、弹性模量降幅越大;水温升高,质量、纵、横波波速、弹性模量降幅先增大后减小。(2) 对采热过程中岩体物理力学及波动特征影响由大到小的注采参数依次为靶区温度、注水循环次数、注水温度。提升岩样温度、增加注水循环次数,岩样力学与波动特征均逐渐下降,提高注水温度变化规律与其相反;经历600℃高温,岩样纵波波速、横波波速、峰值强度、弹性模量降幅分别达到53.44%、58.02%、66.56%、79.84%,高温遇水循环5 次 后降幅依次达到33.61%、33.63%、34.22%、56%。(3) 影响岩样力学与波动特征关联性的注采参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岩样温度、高温遇水循环次数、水温。此研究能够为松辽盆地热采注采参数的选取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77.
为探讨湖南省衡阳市将军庙花岗岩的成因,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及Sr-Nd-Hf同位素分析测试。结果显示,将军庙花岗岩的SHRIMP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29.1±2.8)Ma(n=8)。岩石以富硅、富碱、高钾钙碱性、过铝质为特征,且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亏损重稀土元素、高场强元素(Nb、Ta、Ti)和Ba、Sr等。全岩Sr-Nd同位素显示其具有较高的Sr初始比值(0.702 5~0.7189)、低的Nd初始比值(-9.0~-9.4),t_(DM2)较老(1.7~1.8 Ga)。锆石ε_(Hf)(t)为-0.2~-2.9,t_(DM2)为1.3~1.4 Ga,加权平均值为1.35 Ga。结果表明,将军庙岩体具壳源花岗岩的特点,形成于后碰撞期或碰撞晚期的构造环境,源于中元古代结晶基底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大地构造背景,认为将军庙岩体形成于秦岭-大别和松马两条印支期缝合带碰撞结束后的印支晚期伸展构造背景,是板内挤压加厚的地壳减压熔融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978.
中朝陆台北侧褶皱带构造发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中朝与西伯利亚陆台之间的乌拉尔—蒙古—鄂霍茨克褶皱系是古亚洲洋演化的结果。其发展分为两个大的阶段:早期阶段从中元古代起在北部形成蒙古—鄂霍茨克洋,到寒武纪初封闭,形成兴凯褶皱带;晚期阶段从震旦—寒武纪初起在南部形成乌拉尔—蒙古洋,到泥盆纪大洋封闭,形成早及中古生代褶皱带。这就是中朝与西伯利亚陆台边缘褶皱带发育不对称的原因。 乌拉尔—蒙古洋最后封闭的缝合带在内蒙古中部形成中古生代褶皱带。它包括贺根山蛇绿岩带,二道井—查干诺尔混杂体带和它们之间的锡林浩特花岗岩—变质岩带。后者是造山碰撞的中心,上泥盆统法门阶的磨拉石堆积主要沿此带分布。 石炭—二叠纪时,本区广泛兴起裂谷活动。这些裂谷发育在不同的基底之上,多数发生于不同时期构造带的界线上。它们在新增生的年青陆壳上形成,其特征不同于红海或东非型裂谷;其岩浆活动和变形、变质作用使年青陆壳增厚并更加稳固。  相似文献   
979.
为了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常常要求找出各种变量之间所存在的某种关系式,在地质科学中这类问题很多,电法勘探亦不例外。即参数ρs与h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如某一地层的埋深与反映该层的某一区段上的ρs(或变换后的参数)或ρs曲线上的特征点(极大点、极小点、拐点、切交点等)及其它参数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关系,这种相关关系可由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或可化为线性回归方程的曲线方程来表示。   相似文献   
980.
针对平均粒径对砂土剪切特性的影响作用,结合室内试验和离散元模拟方法对不同平均粒径砂土进行了细观研究。基于3种不同平均粒径砂土的直剪试验结果,通过建立反映砂土剪切试验特征的PFC(particle flow code)颗粒流模型,详细研究了不同粒径砂土在剪切过程中土样体积变化、力链网络、孔隙率和配位数等细观结构参数的变化特征和规律,并从细观角度分析了颗粒粒径对土样宏观剪切特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具有不同平均粒径砂土的细观结构参数在剪切过程中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其细观参数差异主要集中体现在剪切带处;剪切力学特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抗剪强度和剪胀效应方面,砂土平均粒径越大,抗剪强度越高,剪胀效应越明显;具有不同平均粒径的砂土在剪切过程中土颗粒运动规律及剪切带形态变化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平均粒径越大,剪切带内上跨式颗粒占比越大,剪切带厚度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