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63篇
测绘学   115篇
大气科学   88篇
地球物理   48篇
地质学   150篇
海洋学   8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76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21.
针对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变形监测时间序列中粗差多、大小分布区间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分析的改进型3σ粗差探测方法。利用实验模拟数据和实际工程数据,分别对该方法的探测效果同常规3σ法和四分位间距(inter-quartile range,IQR)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改进型3σ粗差探测法相对于常规3σ法和IQR法,不仅在总体探测率上效果更好,而且对探测3σ~5σ粗差的优势更为明显,满足了高可靠性的GNSS变形监测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522.
主要讨论如何将GPS、GLONASS和Galileo系统集成到天线阵列接收机中,如何与无线传感器网络集成,实现数据传输的自动化,并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自组网、自适应等特点,实现节点定位,将GNSS天线阵列接收机的几何监测功能与传感器的物理监测功能结合起来,实现地面/地下、几何/物理的三维立体自动化监测。  相似文献   
523.
本文基于Python设计和实现自动测光程序。首先扫描文件名实现文件分类;然后进行数据检查、预处理与孔径测光,并保存测光数据;最终由观测者指定目标星与比较星,程序从测光结果中提取相应星等与观测时间等数据,获得基于较差测光法的光变曲线。为解决数据提取中星图匹配问题,提出自动追踪移动目标的基于向量特征星图匹配算法,能自动匹配偏移较大的星图,并跟踪不断移动的小行星。使用本程序分别处理双星和小行星观测数据,并与IRAF(Image Reducation and Analysis Facility)测光结果比较,测光结果最大偏差分别为0.04 mag和0.043 mag,标准偏差分别为±0.005 mag和±0.007 mag。  相似文献   
524.
利用1981—2016年川西台站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合成分析、Butterworth滤波等方法,分析了大气低频振荡对川西持续性强降水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强降水预报工作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川西降水主要表现为15—30 d低频振荡特征.降水期间,低层低频东北风波列和西南风波列在川西相遇,辐合上升....  相似文献   
525.
利用位于华蓥山断裂带的重庆荣昌井水温数字化分钟值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该井水温对2008年1月—2021年9月全球MS≥7.0、川滇地区MS≥6.0、重庆及周边地区MS≥4.0共273次地震的同震-震后响应动态特征,对井水温同震优势方向成因和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获得以下认识:(1)荣昌井水温同震-震后响应能力较好,对近震和远震均可记录到;该井水温同震响应由深及浅的顺序发生,响应持续时间随观测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响应幅度随观测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且该井水温同震-震后响应持续时间较同井水位的长;(2)自观测以来,荣昌井多层水温同震响应方向均为上升,说明单个井水温对不同地震的同震响应存在优势响应方向,水温的同震特征更依赖于井孔自身观测条件的影响;荣昌井水温同震响应优势方向上升可能是地震波的扰动造成井下深部气体释放,并沿裂隙上升进入井含水层系统而引起;(3)荣昌井水位-水温对中、远场地震的同震为同向上升正相关关系或振荡—上升,对近场地震的同震为水位下降—水温上升的反相关关系,可能是近场地震和中、远场地震引起的水位同震响应变化机制不一致...  相似文献   
526.
利用MHAT小波变换分析和灰色拓扑预测方法对海南琼海1953—2007年55年的暴雨频次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频次分别存在2a、6a、8a的准周期变化,8a准周期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和80年代初期的信号最强,但1990年代后,暴雨频次较降水量出现了更多的小尺度周期波动扰动,表明极端降水事件有频繁出现的趋势。暴雨频次的季节变化主要体现在夏秋两季的暴雨多发季节,夏季主要存在2a、6a、12—13a、18a左右的准周期,秋季主要存在2—3a、8—9a、12a、17—18a左右的准周期,并且在各个季节表现出多时间尺度交替的复杂结构变化的非周期性特征,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暴雨频次较为异常的状况。琼海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主要发生在秋季原因,可能与西行热带气旋和南下弱冷空气共同影响海南岛,同时配合偏东回流的环流背景有很大关系。文中基于小波分析和灰色预测方法的研究结果,提供了琼海地区暴雨预报和防灾减灾的一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27.
四川地区44年来气候季节划分及变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四川地区135个台站的逐日温度资料和曾庆存等[1]提出的季节划分方法讨论了四川各区域的气候季节划分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1)1961~2004年期间,四川地区季节的四季分配很不均匀,冬夏季偏长,春秋季偏短;并且四川不同区域间的季节划分差异主要表现在春秋两季的时间长度上.(2)季节划分的年际变化表现为春季西部高原地区有两次时间长度增加和两次减少的变化特征,在两次时间长度增加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次明显的季节长度突变;高原与盆地过渡区1996年以后春季长度年际差异显著减小,东部盆地地区近年来春季时间长度明显增加.(3)季节强度指数表明,冬季西部高原和中部高原与盆地的过渡地区变暖、夏季在1960~1970年代变冷的趋势;东部盆地冬季在1970年代中后期至1980年代强度变化剧烈、夏季则显示出1982年以前逐渐变冷、以后逐渐变暖的特征.(4)成都城市群表现出春秋过渡季节更加短暂、四季分配更不均匀、气候变化幅度增大的特征.  相似文献   
528.
利用太阳黑子相对数资料,根据太阳磁场磁性特征建立了太阳磁场磁性指数时间序列,并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建立了1948-2006年的南亚夏季风环流强度指数,对两者之间存在的可能相关关系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太阳磁场磁性变化是激发南亚夏季风环流强度年代际变化的重要原因,当太阳北(南)半球磁场磁极为N(S)极为前导时,南亚夏季风环流强度较强,当太阳北(南)半球磁场磁极为S(N)极为前导时,南亚夏季风环流强度较弱,太阳磁场磁性强度的变化超前于南亚夏季风环流强度变化5年左右。两者之间的这种相关关系,为南亚夏季风环流强度年代际变化方面的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29.
采用西南地区站点逐日降水数据和欧洲中心再分析数据,通过滤波、分位相合成等方法,分析了西南地区降水的低频特征及与之相联系的低频环流场演变特征,并采用基于降水自身低频信号和基于降水低频影响因子两种方法建立预报模型进行延伸期预报试验,结果表明:西南地区雨量存在10~20 d和30~60 d的低频变化;低频降水与低频OLR场正、负值区的顺次北移,印度洋北侧850 hPa低频纬向风的转变,500 hPa环流场槽脊的配置以及200 hPa低频气旋、反气旋的交替影响有关;基于降水序列自身低频信号的预报模型可以提前半个月左右给出较为准确的预报结果,而基于低频影响因子的预报模型可以提前20 d左右给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结论,两个模型对于降水偏多年的预报效果好于降水偏少年。  相似文献   
530.
东亚和南亚季风协同作用对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东亚夏季风(EASM,East?Asian?summer?monsoon)和南亚夏季风(SASM,South?Asian?summer?monsoon)相互作用及其强弱变化对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利用1979—2019年西南地区161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和ERA-5提供的1979—2019年全球再分析资料,通过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