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9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89篇
测绘学   111篇
大气科学   87篇
地球物理   75篇
地质学   219篇
海洋学   46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4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8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601.
在内蒙古乌海市郊外定位观测了沙冬青的开花动态、花粉胚珠比(P/O)、花粉活力与寿命、柱头可授期、访花者的物种多样性、访花频率及自然条件下的结实率,结果表明:沙冬青单朵花的花期为5 d,P/O为(1 190±125),花粉寿命约4~5 d,柱头可授期3 d,访花者有30余种,以膜翅目、双翅目和鞘翅目昆虫为主,自然条件下的结实率因植株不同而差异较大,一般在30%~35%左右。  相似文献   
602.
603.
604.
605.
利用成都地基全球定位系统(GPS)观测网2004年7~9月的观测数据,结合自动气象站获得的气象资料计算出GPS遥感的可降水量(PWV).与气象探空站观测资料算出的可降水量进行对比,确定出本次GPS遥感可降水量的精度为3.09 mm.并对成都、郫县夏季PWV的日循环特征进行了合成分析.结果表明:PWV呈明显的日循环,最小值出现在8:00(北京时间),成都和郫县分别为40.5 mm和35.0 mm;最大值出现在17:00左右,成都和郫县分别为43.5 mm和38.0 mm.白天PWV的变化较大,夜间相对稳定,日变幅为3 mm.在盛夏静稳型天气下,成都地区的PWV日循环特征与地面气温基本一致,皆受太阳辐射日变化的控制.降水日变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降水主要发生在夜间,当PWV在下午达到最大之后,主降水阶段开始,使PWV明显减少,同时使地面空气比湿迅速增大;当PWV下降到一个稳定状态后,主降水过程随之结束.大气水汽总量的积累和释放与地面降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PWV的持续性递增和持续性递减预示着降水的开始和结束.  相似文献   
606.
GPS信号对流层延迟改正新模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削弱对流层对GPS精密定位的影响,从大气折射率入手将大气分为3层,建立了大气折射率模型,并导出了对流层天顶延迟模型。利用IGS跟踪站的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实验证明了新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07.
基于Internet的VRS/RTK定位算法模型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针对VRS的关键技术,系统地探讨了基于Internet的VRS/RTK定位的算法模型,并结合GPS观测网络的实际和自主开发的GPS虚拟参考站软件系统Venus 1.0进行了分析、实验、验证,取得了满意的结果。通过实际网络测试表明,网内水平精度1~3cm,垂直精度1~4.5cm;网外距离相关误差的相关性逐步减弱,定位精度也随之下降,但VRS/RTK定位在网络覆盖范围之外的一定范围(如成都地区可达20km),仍然可以实现cm级定位服务。  相似文献   
608.
用2001年和2003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了亚洲季风区两年逐日的大气热源汇〈Q1〉,再用谐波分析方法对〈Q1〉作带通滤波, 得到了准30~70 d的〈Q1〉低频分量,并分析了两年夏季大气热源汇和其低频振荡变化特征的差异,然后研究了一些“关键”区〈Q1〉低频分量的变化与我国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001年和2003年夏季的亚洲季风区,一方面应该有这样一种过程,大气热源汇低频分量经向和纬向传播的差异→江淮流域旱涝期东亚地区大气热源汇低频分量南北配置的差异→东亚地区大气热源汇本身的南北分布不同。另一方面,夏季的5~8月期间,高原中南侧有较强的低频热源 (热汇) 时,可导致其后期江淮流域降水偏多 (少);中国南海的作用则正好相反,南海有较强的低频热源 (热汇) 时,不仅可导致其后期江淮流域降水偏少 (多),还可导致其后期青藏高原东部降水偏少 (多)。因此,夏季亚洲季风区热源、热汇季节内变化特征的不同可导致我国江淮流域异常的旱涝发生。  相似文献   
609.
利用测井、钻井、岩芯资料、岩石铸体薄片分析等手段,对西峰油田董志区长8-1储层沉积相、岩石学特征、储层物性特征、裂缝特征等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沉积相变化迅速是影响该区储层物性变化较大与非均质性强的主要因素:孔隙度较低,属于低孔、低渗储层,优质孔隙少是限制该区产量的主要因素。宏观裂缝较发育,方向为北东75°,对储层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10.
西北地区大气降水、地表水及地下水同位素组成特征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志发 《甘肃地质》1993,2(2):94-101
在《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合理开发利用研究》各课题环境同位素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西北地区各类天然水体中的同位素组成特征给予了综合分析。根据大量实测资料,对地区雨水线、氢氧同位素的温度、高程、大陆效应等相关关系进行了定量回归分析;论述了河水和湖水中同位素的分布特征及其原因;并对地下水中同位素的分布特征及其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