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78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333篇
海洋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红枫湖是云贵高原上一个中等富营养化的季节性厌氧湖泊。对红枫湖流域湖水及其入湖河流河水一年内四个季节的水体硫酸盐硫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红枫湖湖水硫酸盐的δ^34S值介于-8.7‰-4.9‰之间,平均-6.8‰,入湖河流的δ^34S值变化范围为-14.7‰-+0.8‰。湖水的硫同位素组成主要受煤以及大气降水的控制,硫化物和蒸发岩的贡献较小。全年内湖水的δ^34S值季节性变化明显,表现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的特征,反映了大气降水对湖水硫酸盐贡献的季节性差异。此外,湖水垂直剖面上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冬季、春季湖水的剖面上下δ^34S值几乎没有变化,而夏季、秋季湖水表层和底层相对较高,呈规律性变化,这与湖水冬季混合、夏季分层的特点有关;夏季湖水分层期间雨水在湖泊表层的滞留,以及湖泊底层的硫酸盐细菌还原等相关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是水体垂直剖面上δ^34S值规律性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2.
河流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河流系统中,稀土元素(REE)受区域地质背景、风化作用、溶液化学以及水与颗粒物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发生分异。河流悬浮物显示轻稀土(LREE)适度富集;河水显示重稀土(HREE)富集,或在HREE富集的基础上又有适度的中稀土(MREE)富集;与其它微量元素相比,REE在河水与颗粒物之间有较小的分配系数(K≈10-6);河流沉积物多显示平坦的REE配分模式。  相似文献   
93.
高原湖泊溶解有机质的三维荧光光谱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提要近年来,荧光光谱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天然水体中溶解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的物理化学特性。为了理解高原湖泊中DOM的组成、荧光光谱特性及其在湖泊水体中的垂直分布情况,作者利用荧光发射光谱、三维荧光光谱研究云贵高原湖泊红枫湖和百花湖中的DOM。结果显示,高原湖泊DOM主要表现为类富里酸荧光,包括可见区和紫外区两种类型的荧光峰,各种天然水体中都有报道的类蛋白荧光在红枫湖DOM中并不明显,而在百花湖DOM中则有较强的类蛋白荧光。溶解有机质所含三种类型荧光峰(PeakA:紫外区类富里酸荧光峰;PeakB:可见区类富里酸荧光峰;PeakC:类蛋白荧光峰)的荧光强度与溶解有机碳之间没有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可能与高原湖泊水体pH值、DOM在湖泊不同深度由于受到光降解、微生物降解等作用存在差异等因素有关。与有机质结构和成熟度有关的荧光峰比值r(A,C)在1.40—2.09范围内,红枫湖南湖、百花湖DOM样品的r(A,C)值随着水体深度有下降的趋势,而红枫湖北湖DOM的r(A,C)值则随着水体深度有较大起伏,揭示了高原湖泊水体中DOM的结构以及分布情况存在差异。另外,r(A,C)值与pH之间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红枫湖南湖DOM为0.95,百花湖两个采样点DOM分别为0.67、0.75,而红枫湖北湖DOM则显示出一定的负相关性(R2=0.45)。  相似文献   
94.
魏俊浩  刘丛强 《地球化学》1999,28(5):479-486
河南西峡石板沟金矿为一典型的蚀变岩型金矿,近NW向的前切带为主要控制因素,近矿蚀变岩类型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钾长石化,且具有分带特征。按照蚀变化带进行了系统的这和岩石化学采样,研究了蚀变岩的岩石质量平衡。  相似文献   
95.
喀斯特坡地石灰土硫形态分布及其同位素组成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中S形态及各形态硫化物的稳定S同位素组成的分布特征对于土壤S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S形态连续提取方法测定了喀斯特坡地石灰土总S、SO4^2- -S、S^0-S、FeS—S、FeS2-S和有机S含量及其δ^34S值。有机S是石灰土主要的S形态,占总S的76.5%~93.6%。总S和有机S含量随土壤深度加深而降低,这与有机S矿化有关,对应有机S的δ^34S值逐渐增大。总体来看,FeS2是石灰土主要的无机S形态,其次为SO4^2-、FeS和S^0。石灰土表层以下深度FeS2-S增加与SO4^2-异化还原反应速率增大有关,对应SO4^2-和FeS2的δ^34S值平行增大。深层土壤FeS2-S降低则主要与SO4^2-异化还原反应速率减小及无机S厌氧氧化有关。土壤各形态S含量及其δ^34S值的分布特征,可以记录与深度相关的S形态转化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受石灰土类型、植被状况及地形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喀斯特坡地石灰土中SO4^2-、FeS2和有机S组分容易迁移,这也是石灰土中各形态S分布变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6.
地幔流体作用——地幔捕虏体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被碱性玄武岩和金伯利岩带到地表的地幔捕虏体是认识地球深部信息的窗口 ,是人们能够直接观察到的一种上地幔样品 ,其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的存在提供了上地幔流体活动的直接证据。流体 /地幔矿物之间元素的分配对约束地幔交代过程中流体相的作用和上地幔流体的组成 ,揭示俯冲带壳幔物质的再循环过程 ,解释岛弧玄武岩高场强元素亏损的原因有重要意义。文章对近年来有关地幔捕虏体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进行了评述 ,并结合近年来流体 /地幔矿物之间元素分配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讨论了流体在地幔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7.
地幔流体及其成矿作用   总被引:50,自引:2,他引:50  
地幔流体及其成矿作用的研究是当前地学界倍受关注的前沿课题。地幔流体是一种以CO2和H2 O为主、同时含有一定量的溶质成分、相对富集大离子等不相容元素的超临界流体 ,具有独特的溶解和输运能力 ,主要来源于俯冲板块的脱水、脱气作用和地核及地幔脱气作用。地幔流体在许多大型—超大型金属、非金属、油气矿床和矿集区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地幔流体成矿作用主要表现为本身成矿、提供成矿物质、成矿流体和成矿热动力。地质构造背景、岩浆活动、矿床地质、矿床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均可提供地幔流体成矿作用的证据。地幔流体成矿作用的主要特征是矿床具有深大断裂构造背景、伴随幔源岩浆活动、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具有幔源性、往往形成大型—超大型矿床和矿集区  相似文献   
98.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define the type and composition of metallogenic fluid in terms of the hydrogen and oxygen isotope data in the study of ore-forming mechanism.In the long past,the method to discriminate metallogenic fluid sources by comparing the δD-δ^18 O diagram with the standard values in not valid when the hydrogen and oxygen isotope values are plotted between the meteoric water line and the magmatic water area.Based on their hydrogen and oxygen isotope information of five gold deposits(Shuijingtun,Xiaoyingpan,Dongping, Zhongshangou and Jinjiazhuang)in the Zhangjiakou area,this paper details the metallogenic fluid sources and presents water/rock ratios in the vie gold deposits and the principle of water/rock exchange.  相似文献   
99.
张辉  刘丛强 《地球化学》2001,30(4):323-334
新疆阿尔泰可可托海3号伟晶岩脉磷灰石矿物中稀土元素(REE)和其他微量元素的ICP-MS分析结果表明,Y/Ho,Zr/Hf和Nb/Ta明显偏离球粒陨石中对应的比值,并存在显著的REE“四分组效应”,REE“四分组效应”量化特征参数TE3,4主要与Y/Ho,Nb/Ta分异程度有关,与δEu负异常演化程度相一致,锰铝榴石也呈现REE“四分组效应”和Y/Ho,Nb/Ta显著分异,指示REE“四分组效应”是形成伟晶岩熔体的一个基本特征,并不是由富LREE矿物(如独居石)和富HREE矿物(如四榴子石)结晶引起的残余熔体REE含量的异常变化,其机制可能是富F,B和P的过铝质窝本与含水流体间相互作用,REE在流体相/熔体相的分配受温度,压力和流体相组成复合控制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100.
实验研究了pH对REE水/粒界面配分行为的影响氢氧化铁胶体对REE的作用在胶体形成开始以吸附为主,然后是解吸,最后是吸附/解吸趋向平衡;轻稀土元素(LREE)和重稀土元素(HREE)的吸附率不同,后者大于前者.随pH增加,LREE和HREE在氢氧化铁胶体/水之间产生分异,其配分系数比值(DLREE/DHREE)降低;DREE的分布模式呈现Y的异常(DY/DH.<1)并在低pH条件下呈现明显的四重效应.实验结果证明自然界中存在REE四重效应.除pH外,地表水的化学类型以及离子强度也是控制REE四重效应以及微粒吸附态REE和溶解态REE之间产生分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