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3篇
  免费   167篇
  国内免费   201篇
测绘学   76篇
大气科学   106篇
地球物理   94篇
地质学   534篇
海洋学   57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59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7篇
  1957年   3篇
  1940年   1篇
  193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鲍振囊 《湖南地质》1996,15(1):44-46
溆浦砂锡矿床床赋存在第四系冲积层中、锡石主要富集在度部砂砾石层。矿体呈层状,平均厚0.92-1.66m,锡石平均品位632-1229g/m^3。伴生锆石、独居石。本砂锡矿床与白马山风岗岩风化壳密切有关。矿床成因属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堆积型细谷砂矿。  相似文献   
202.
通过采用区域重心模型、区域集中度指数、区域一致性指数等分析方法,结合Arc GIS与E-Views等分析工具对山西省1998年~2015年之间的财政收入与支出数据进行空间格局演化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财政收入的重心位置一直位于财政支出重心位置的偏东方向,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重心的变化趋势都比较一致,财政收入重心的波动幅度大于财政支出重心的波动幅度。(2)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集中度空间分布较为失衡,集中度在低值区域的县域占到了总县域个数的90%以上。(3)山西省的财政收支的总体格局演化呈现出"相对协调-不协调-趋于协调"的发展特征。(4)当财政收入或财政支出受到冲击时,互相之间均表现出较明显的正反应,但财政收入对财政支出的影响幅度更为突出。(5)经济发展水平、煤炭资源与城镇化水平增长速度对2015年财政收支空间协调性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3.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Ms8.0)地表破裂带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四川汶川)发生了Ms8.0级地震。震后野外考察表明,5.12汶川地震发生在NE走向的龙门山断裂带上,该断裂带晚新生代以来的逆冲速率小于1mm/a,GPS观察结果表明其缩短速率小于3mm/a。这次5.12汶川地震造成了多条同震逆冲地表破裂带,总体长约275km,宽约15km,发震断裂机制主要为逆冲作用(由NW向SE逆冲)伴随右旋走滑。地表主破裂带沿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北川断裂发育,长约275km,笔者称为映秀—北川破裂带,破裂带具有逆冲兼右旋走滑性质。地表次级破裂带沿龙门山断裂带的前缘断裂安县—灌县断裂南段发育,长80km,笔者称为汉旺破裂带,破裂带基本为纯逆冲性质。在这两条破裂带之间发育两条更次一级的同震地表破裂带:一条长约20km呈NE走向的地表破裂带,笔者称为深溪沟破裂带,由于这条破裂带靠近主破裂带南段,并且与主破裂带变形特征一致,因此,笔者将深溪沟破裂带划归映秀—北川破裂带;另一条长约6km呈NW走向、由SW向NE逆冲并兼有左旋滑动的地表破裂带,笔者称为小鱼洞破裂带,它连接映秀—北川破裂带和汉旺破裂带,成为侧向断坡。另外,在灌县—安县断裂东侧的四川盆地内,由都江堰的聚源到江油发育一条NE向的沙土液化带,它可能是四川盆地西部深部盲断裂活动的结果。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分布特征表明,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断裂具有强烈的逆冲作用并伴随较大的右旋走滑,断裂向四川盆地扩展。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类似2008年5月12日Ms8.0汶川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3000~6000a。  相似文献   
204.
喀喇昆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西部的一条大型右旋走滑断裂带,它是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北侧重要的地质边界.本文在岩石学、变形构造的研究基础上,对喀喇昆仑断裂带东南段阿伊拉日居山-噶尔盆地地区的喀喇昆仑韧性剪切带中变质岩石的同构造矿物进行了40Ar/39Ar热年代学研究.显微构造研究表明,剪切带中的矿物记录了从高温(>600℃)到低温(<250℃)条件下的连续变形,表现为近水平的右旋剪切运动转变成斜向的右旋正滑,使绿片岩相的变形作用叠加在中-高温变形之上.暗示出走滑过程中存在隆升作用,热年代学结果显示其连续剪切变形作用从早中新世以来至少持续到4Ma,并且出现三个快速冷却阶段:第一个快速冷却阶段为从25~22Ma到21~18Ma期间,可能代表的是浅部高温剪切过程中变形局部停止或减慢的过程;第二个快速冷却时期为从15Ma到12~10Ma,是喀喇昆仑断裂带走滑过程中,阿伊拉日居山的快速隆升、噶尔盆地开始形成以及主要河流深切过程阶段;9Ma以来是第三个快速冷却过程,使阿伊拉日居山脉进一步快速隆升、噶尔盆地定形过程.根据不同年代地表地貌特征的右旋错位距离以及不同层次变形特征,估算出喀喇昆仑断裂带长期滑移速率为8~10mm/a,伴随的隆升速率为1mm/a.从显微构造和热年代学证据表明,晚第四纪以来该断裂经历了强烈的右旋走滑运动的同时伴随强烈的隆升作用.  相似文献   
205.
古流向的确定是重建沉积物来源及沉积过程的有效方法,而磁化率各向异性作为古流向恢复的可靠信息载体在室内沉积实验和具体工作中已得到认可.本文对青藏高原西北缘柯克亚剖面晚新生代地层鸟恰群、阿图什组和西域组80块样品开展了磁组构研究,磁面理与磁线理图、磁化率各向异性度与磁化率椭球体形状因子图直观地说明研究对象均具有磁面理较磁线理发育的特点,代表了原生沉积组构特征.柯克亚剖面乌恰群、阿图什组和西域组的磁化率各向异性测量则恢复了三个时期的古流向.古流向在不同时期的变迁显示了重要的青藏高原西北缘的隆升信息.乌恰群与阿图什组、阿图什组与西域组之间的古流向的改变反映出西昆仑山北缘具有西早东晚的构造隆升过程.  相似文献   
206.
为了掌握石首市天鹅洲湿地野生维管束植物的组成与地理分布,对其进行了全面的野外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天鹅洲湿地野生维管束植物共有45科125属148种,其中,有蕨类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43科123属146种;该区系野生维管束植物主要由草本植物组成,其科(43科)、属(118属)和种(140种)的优势明显;双子叶植物(37科96属120种)构成了天鹅洲湿地野生维管束植物区系的主体。天鹅洲湿地野生维管束植物的分布区系类型多样,在植物科的水平上,有5类型3变型,在植物属的水平上,有12类型7变型,在植物种的水平上,有14类型11变型,表明该区系地理成分复杂,与其它区系联系广泛;温带成分略占优势,反映出该区系从亚热带到温带过渡的区系特点;无特有属,特有种匮乏,仅有1种。  相似文献   
207.
通过对合川市1972-1996年秋季蚕单产及总产与蚕期各时段气象因子进行的相关分析,找出与单、总产相关显著的气象因子,用逐步回归方法,将单、总产的气候波动产量与上述因子建立回归预测模式,据此可得出影响秋蚕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同时可根据蚕期长期天气预报,预测出当年秋蚕发种量,通过讨论分析,提出合川市秋蚕出库发种时间应从8月上旬调整为8月中旬中期至下旬前期。  相似文献   
208.
旧话重提:“康山古油藏”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在以往几十年陆相盆地的油气勘探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国民经济和油气勘探形势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海相地层的油气勘探也日渐提到了地质勘探学家、石油经济学家和管理决策层的面前。然而,中国海相地层油气勘探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存在种种难题和困惑,要实现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的新突破,必须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解放思想,勇于探索。为此,本刊特开辟“讨论·探索”栏目,此栏目将围绕我国海相油气勘探中的难点、热点且存在不同认识、意见分歧较大的问题展开讨论,旨在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各抒己见,深化认识;促进学术,推动海相地层的油气勘探。我们热忱地欢迎从事海相油气地质的专家学者们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相似文献   
209.
中国主要含镍岩体(带)岩石类型与组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210.
本文探讨了桂中晚二叠世合山组碳酸盐岩氧、碳稳定同位素的“年代效应”校正及古盐度与古温度计算问题,结果表明合山组煤系的碳酸盐岩形成于海相环境,校正后的δ~13C在0.07~4.75‰之间,z值>120,且Z值的梯度变化与沉积环境基本一致。用校正后的δ~18O计算出碳酸盐岩形成时介质古温度为12~37℃,且大多在19—29℃,说明晚二叠世该区属温暖或炎热的热带气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