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3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20篇
综合类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呈狭长带状分布于北祁连山走廊南山北坡的中—晚奥陶世弧后盆地海相火山岩,兼具洋中脊玄武岩和岛弧火山岩的特点。以基性火山岩为主,含有一定量的中性、中酸性火山岩;主要为熔岩,并有相当数量的火山碎屑岩。弧后盆地型火山岩发育的地段,即弧后扩张强烈的部位利于富铜(锌)型(塞浦路斯型)矿化,近来在甘肃省肃南石居里沟地区发现的富铜块状硫化物矿床为典型代表。矿体明显受火山机构制约的原生裂隙控制,矿化稍晚于火山作用,为海底热卤水(热液)对流循环成因。  相似文献   
102.
北祁连山古海底火山作用与成矿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概要介绍了北祁连山造山造山之前的构造火山夺浆演化历史,成矿类型和成矿背景条件。文章指出:在北祁连山早古生代洋盆开合过程中,相伴发生的大规模海相火山同作用和受海底热液循环体系制约的块状硫化物成矿作用,是该造山带地质历史发展中两个最鲜明的特色,也是该区地质研究中两个最为关键且互相关联的应当给以特别关注的领域。  相似文献   
103.
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开始于65Ma左右,大约在45/40Ma完成,之后转入碰撞后阶段至今。碰撞过程(~65~40Ma)中,已消减的新特提斯大洋板片回转,不仅导致会聚速率提高,还诱使青藏岩石圈之下的对流软流圈上涌,并发生减压熔融,产生碰撞期(或同碰撞)火山作用。西藏中部和南部的古新世一始新世早期(~65~40Ma)火山岩即是此碰撞期(或同碰撞)火山作用的产物。该碰撞期(或同碰撞)火山岩系并非是单一的长英质中酸性火山岩,其成分变化很宽.从玄武质到流纹质均有发育。它们源于成分为ENd(t)≈+3、87Sr/88Sr(f)≈0.705和La/Nb≈0.8的软流圈源。根据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古新世一始新世早期基性熔岩可以划分为高Ti/Y(HT,Ti/Y≥500)和低Ti/Y(LT,Ti/Y〈500)两个岩浆类型。LT熔岩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LT1和LT2等两个亚类。HT和LT1熔岩为未遭受地壳混染的基性熔岩,以具有高Nb/La值(0.88~1.53)和原始地幔标准化分配曲线上缺乏Nb、Ta和Ti负异常为特征;而LT2熔岩却为受到了强烈地壳混染的基性熔岩.其Nb/La值很低(O.20~0.49),Nb、Ta和Ti明显亏损。西藏中部拉嘎拉玄武岩和邦达错碱性玄武岩的化学演化受控于橄榄石(ol)+单斜辉石(cpx)结晶分离作用;而西藏南部林子宗火山岩系的化学变异则是经受了辉长质结晶分离作用。元素和同位素数据表明.青藏高原古新世一始新世早期基性熔岩并不是单一母岩浆结晶分离的产物。遭受地壳混染的LT2熔岩的Sr—Nd同位素变化特点与其软流圈源熔体上升过程中所卷入的不同岩石圈组分有关。下地壳组分的卷入导致典中组、帕那组和拉嘎拉玄武岩的LT2熔岩具有低-负εNd(t)值(+1.3~-3.9)和较低87St/86Sr(f)值(0.7046~-0.7065);而达孜基性火山岩和年波组的LT2?  相似文献   
104.
北祁连山构造-火山岩浆演化动力学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笔者以区域构造-火山岩浆演化动力学为主线,从研究区域火山岩岩石学的角度探索北祁连山古板块构造体制与火山岩浆作用的关系,主要强调区域上不同特点火山岩的成因,其形成应直接与构造环境有关。作者的研究查明,从元古代末至泥盆纪,北祁连山经历了一个由大陆裂开→大洋化→洋盆扩张并俯冲消减→沟、弧、盆体系形成和完善→洋盆收缩闭合→碰撞造山的全过程,每一阶段均发育有相应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海相火山活动。经确定有如下5种特定的火山岩浆产生环境:(1)元古代末-寒武纪大陆裂谷型火山作用,(2)寒武纪末-早奥陶世洋脊-洋岛型火山作用,(3)奥陶纪岛弧火山作用,(4)中-晚奥陶世弧后盆地火山作用,(5)晚奥陶世-志留纪海盆闭合期火山作用。作者的研究揭示,海底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形成与拉张环境下火山岩浆的产生密切相关。因为海底循环的热卤水在此类矿床的形成中起着决定作用,而这种循环作用受与拉张环境相伴的局部高热流和海底火山活动所驱动。  相似文献   
105.
造山带火山岩浆作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夏林圻 《西北地质》2001,34(3):18-28
造山带火山岩石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重溯造山带的构造-岩浆演化历史。纵观我国到至全球的大陆造山带形成-演化历史,一个造山带往往经历了古大陆裂解,洋陆转换,陆块拼合,碰撞,陆内伸展-盆山耦合和新构造隆升(陆内造山)等众多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这些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和不同的构造环境均有特定火山岩浆民之相伴。因此,我们可以根据造山带形成-演化不同阶段火山岩浆作用的特点来重溯造山带的的构造-岩浆演化历史,并进而从更大尺度上加以对比,探索全球动力学乃至比较行星学等重大学问题。本文对造山带火山岩石学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和评述,这些问题包括有:板块内部火册浆活动,离散板块边界上的火山岩浆活动,会聚板块边缘的火山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106.
南秦岭碧口群海相火山岩岩石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晚元古代碧口群海相火山岩分布于扬子古板块西北缘,本文通过火山岩岩相学及微量元素研究,对该群火山岩的岩浆系列,岩浆作用以及产出地质构造环境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论述。碧口群海相火山岩由火山相细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及次火山相的钠质辉绿岩组成,岩相学资料表明本区细碧-角斑岩系是由偏富钠的细碧岩浆直接结晶形成,可借用“海底热卤水与岩浆混染”成因模式来说明细碧岩浆成因。火山相细碧角斑岩属钙碱岩浆系列,次火山相钠质辉绿岩属拉斑玄武岩浆系列,它们与产于火山岩系中的超基性岩组成蛇绿岩套,产于岛弧环境,按都城(1975)分类属I类蛇绿岩。该蛇绿岩组合为橄榄拉斑玄武岩浆深部分异序次喷发-侵入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7.
五大连池火山岩浆中氟,氯,硫,磷的丰度和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大连池火山岩浆是一种浅部结晶(压力<91MPa)的碧玄质岩浆,含水2—4 wt%。在火山演化史中,岩浆基性度不断增高,碱度(K_2O)降低。从中更新世至全新世早期喷发,岩浆中氯、磷和氟的浓度(ppm)分别由1430、1500和2470降低到700、1100和200,演化到近代(1719—1721年)喷发,氯、磷和氟的浓度复又上升,分别增加到2800、7900和800。在火山岩浆结晶演化过程中,氟和磷趋向富集于残余岩浆中。而因氯易被水蒸汽携带逸失,使残余岩浆明显贫氯(100—300)。五大连池火山岩浆中硫、~(87)Sr/~(86)Sr和δ~(18)O值均低,表明它们源自上地幔,并未受陆壳物质的混染。  相似文献   
108.
岩浆包裹体是岩浆岩矿物结晶生长时捕获的微量岩浆,它们保存了有关天然岩浆深部演化物理化学史的珍贵信息。在现代实验室条件下,我们已经完全可能利用显微热台及高压显微热合等设备,对岩浆包裹体加热和增压,使其恢复到被捕获时(即其形成时)的物理化  相似文献   
109.
碱性玄武岩,特别是时代较新的第三纪、第四纪碱性玄武岩中,常常含有以尖晶石二辉橄榄岩为主的超镁铁岩包体。这类超镁铁岩包体一般被认为是来自上地幔的岩石碎块。因此,对它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探讨下地壳-上地幔中的地质作用过程、上地幔的局部  相似文献   
110.
细碧角斑质火山岩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细碧—角斑质火山岩是海相火山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常含有具工业意义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和一些沉积铁、锰矿床,是开展大陆造山带火山岩地质矿产研究必须涉及的重要地质客体。本文对于当前细碧—角斑岩研究的最新进展和若干重要并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分析。主要包括它们的定义、命名和分类以及岩石化学研究;钠质斜长石的性质和钾长石问题;岩浆包裹体和氢、氧同位素研究;“源”岩浆系列和大地构造位置的判别;以及块状硫化物矿床与细碧—角斑岩的关系等。最后分析和评述了当前有关细碧—角斑质火山岩的两种成因假说:交代变质说和岩浆混染说,并认为岩浆混染说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