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3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20篇
综合类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蛇绿岩年代学研究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蛇绿岩年代学在研究造山带构造演化、古洋一陆及板块构造格局恢复中至关重要。同位素测年及化石年代学法是蛇绿岩年代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高精度同位素测年首选锆石U-Pb法(包括单颗粒锆石U-Pb法、离子探针SHRIMP U-Pb法)及^40Ar-^39Ar法。同时可辅以Sm-Nd及Rb-Sr等时线法测年;各种测年方法所获结果与化石年代之间应相互比对;与蛇绿岩形成、演化相关的各地质事件发生的时间可以对蛇绿岩的形成时代进行约束。测年时必须对所测对象的特征及性质进行详细的研究。同时,对各种测年方法的适用性和应注意的问题有所了解。唯此才能对测年结果的含义及准确性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42.
北天山巴音沟蛇绿岩斜长花岗岩锆石SHRIMP测年及其意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北天山巴音沟蛇绿岩中斜长花岗岩仅产于辉长岩顶部,二者呈突变或渐变接触关系。本文应用SHRIMP方法对斜长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获得了324.8±7.1Ma(2σ)的年龄,这一年龄精确反映了巴音沟蛇绿岩形成于早石炭世。巴音沟蛇绿岩代表了天山晚古生代“红海型”洋盆的地质记录。  相似文献   
43.
通过对天山中西段古生代花岗岩的锆石TIMS法U-Pb同位素定年,表明中天山托克逊南—库米什北侵入于奥陶纪可可乃克群中的碱长花岗岩形成时代为395.1±0.9Ma,花岗闪长岩体形成于393.5±2.7Ma,石英闪长岩体形成于327.3±0.9Ma,斜长花岗岩体形成时代为424.1±1.1Ma,并揭示出中天山中段库米什地区的3期构造岩浆事件,分别相当于早志留世、中泥盆世和早石炭世。中天山哈希勒根大坂黑云母花岗岩形成于286.8±0.8Ma。对伊犁石炭—二叠纪裂谷带中花岗侵入岩类的锆石TIMS法U-Pb同位素定年,表明霍城果子沟角闪花岗岩形成于351.9±1.6Ma,昭苏煤矿花岗闪长岩体形成时代为348.4±0.8Ma,新源则克台角闪辉长岩体形成于308.2±1.2Ma。南天山巴音布鲁克地区侵入于巴音布鲁克群中的石英闪长岩体形成时代为446.8±1.2Ma,独—库公路南段库尔干道班14.6km和15.2km处的角闪斜长花岗岩体与黑云母花岗岩体分别形成于426.3±1.9Ma和425.1±1.8Ma。对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中天山托克逊南—库米什北志留纪—早泥盆世花岗岩为钙碱系列,轻稀土富集,微量元素洋脊花岗岩标准化具有Rb、Th、Ba富集,Ta、Nb亏损的分配型式,形成于火山弧环境;石炭—二叠纪花岗岩为钙碱系列,准铝—过铝质花岗岩,轻稀土富集程度较前者低,微量元素洋脊花岗岩标准化具有Rb、Th富集,Ba略亏损和高场强元素亏损的特点,形成于后碰撞(post-collision)构造环境。伊犁石炭—二叠纪裂谷带中石炭—二叠纪花岗岩为过铝质花岗岩,轻稀土富集,微量元素洋脊花岗岩标准化分配型式同样具有Rb、Th富集,Ba明显亏损和高场强元素亏损的特点,亦形成于后碰撞(post-collision)构造环境。南天山库尔干花岗岩为Al2O3含量高的钙碱性系列、过铝质花岗岩,稀土元素含量中等(157.89×10-6~81.81×10-6),轻稀土富集,Eu负异常明显,微量元素洋脊花岗岩标准化呈现出K、Rb、Th、Ba富集和Nb、Ta、Zr、Hf高场强元素亏损的特点,其形成时代与天山古生代洋盆俯冲时限相当,为岛弧构造环境。依据Sr-Nd-Pb同位素回时计算结果,本次研究所取的花岗岩初始锶同位素比值高,介于0.70435~0.70982,εNd(t)值多小于零或为很低的正值,T2DM或TDM均远大于岩体形成年龄,δ18O‰多大于10,个别为6.7,显示出古老壳源物质在花岗岩浆的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鉴于花岗岩的εNd(t)均在0左右变动,同样说明,新生地壳在花岗岩浆的形成过程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花岗岩的εNd(t)值与前寒武纪岩石的εNd(t)对比研究表明,中天山库米什北志留纪斜长花岗岩体可能是中新元古界斜长角闪岩部分熔融的产物,而石炭—二叠纪花岗岩既有中新元古界片麻岩或片岩部分熔融生成,亦有新生地壳部分熔融受到古老地壳混染后岩浆结晶产物。伊犁石炭—二叠纪花岗岩和南天山库尔干志留纪花岗岩均显示出新生地壳部分熔融,并受古老地壳混染的Nd同位素信息。  相似文献   
44.
南秦岭中~晚元古代火山岩性质与前寒武纪大陆裂解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南秦岭扬子克拉通北缘,中~晚元古代陨西群、耀岭河群、西乡群及碧口群火山岩系具有大陆裂谷火山岩或大陆溢流玄武岩特征,是大陆板内拉张构造环境下形成的,火山岩富集不相容元素及高ε_(Nd)和低~中等~(87)Sr/~(86)Sr值等特点,表明其来源于软流圈地幔柱.在较强烈的岩石圈拉张作用下,地幔柱上隆并快速减压熔融形成岩浆.这种拉张作用在晚元古代发展为大陆裂解并形成洋盆.中~晚元古代火山作用是南秦岭前寒武纪大陆裂解的先兆.  相似文献   
45.
浙江桐庐和寿昌中生代火山事件分别为同源和异源多期火山活动。由下地壳部分熔融产生的钙碱性岩浆,在火山岩浆房内曾发生明显分异。桐庐中生代火山岩浆房的深度约为10—11km(上限值),火山岩浆中含水4—6(重量%)。在火山活动演化史中岩浆房上部的酸性分异岩浆,fo_2相对较高,P总(H_2O)较低,先行喷出地表,形成流纹质、英安流纹质灰流凝灰岩。层位稍下的中酸性分异岩浆稍后挤出地表或挤入近地表浅部,形成侵出相碎斑英安岩。岩浆演化过程中,上升岩浆的基性度、P总和挥发组分含量不断增高,fo_2渐趋降低,从而导致矿物结晶温度逐渐降低。岩浆房下部的中性分异岩浆,fo_2最低(10~(-18.29)bar),P总(H_2O)最高(300—320MPa),最后上侵,形成石英二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等浅成侵入体。寿昌中生代钙碱性火山岩浆房的位置明显较浅(深度上限值约为2km),岩浆中水蒸汽含量偏高,从而造成该区中生代火山活动以爆发型喷发为主。  相似文献   
46.
细碧-角斑质火山岩系普遍发育于世界各大褶皱造山带,也见于现代洋脊附近的海底玄武岩之中,其中常含有具工业意义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及一些火山沉积铁、锰矿床。这套岩系的命名和成因研究一直比较混乱,认识上存在着许多分歧。迄今为止,它们并未被公认是独立的岩浆岩类,通用的火山岩分类中也不包含它们。但是它们是前造山或造山早期火山事件的主要产物,是大陆造山带火山岩地质矿产研究中必须涉及的地质体,因此,有必要对其最新研  相似文献   
47.
本文根据对苏联托勒巴契克火山(1975—1976年喷发)拉长石巨晶火山砾中岩浆包裹体的研究结果,重溯该类拉长石巨晶结晶生长的热历史及其形成过程。从拉长石巨晶的中心到边缘,随着结晶温度降低(1220→1160℃)化学成分逐渐贫钙(An_(62.7)→An_(57.2))。岩浆包裹体的化学成分表明,该类拉长石巨晶于一种碱性玄武质熔浆中结晶,尔后由火山爆发作用抛出地表。作者直接利用岩浆包裹体中所捕获的天然熔浆进行实验岩石学研究,重现了天然岩浆的结晶、演化过程。实验研究还查明了该类火山砾所经受的最后热事件,从晶体边缘到中心的最大热梯度为110℃。拉长石巨晶的边缘部分在1160℃遭受淬冷,从而使得该带中的岩浆包裹体为非演化型单相玻璃包裹体;中心部分在1220至1050℃间缓慢冷却,所含包裹体属演化型。托勒巴契克火山拉长石巨晶火山砾形成过程中,温度和冷却速率乃是控制其结晶生长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48.
利用电子探针对我国不同地质环境的某些基性岩和超基性岩中橄榄石的成分进行了系统测定,并画分出三类晶体:Ⅰ.无环带均匀晶体;Ⅱ.对称带状晶体;Ⅲ.具均一核心和高梯度环带边缘的晶体。Ⅰ类橄榄石产于深成基性岩、阿尔卑斯型超基性岩及碱性玄武岩的橄榄岩包体中;Ⅱ和Ⅲ类橄榄石出现在碱性玄武岩内橄榄石斑晶中。文中对各类橄榄石成分特点及形成机理作了较详细讨论。  相似文献   
49.
论桐庐中生代火山岩岩浆演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桐庐中生代火山侵入活动为同源多期喷发-侵出-侵入。矿物中岩浆包裹体温压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由下地壳部分熔融产生的钙碱性岩浆,在火山岩浆房内已经发生明显分异。火山岩浆房的深度约为10—11km(上限值)。火山岩浆中含水4—6%(重量%)。在火山活动演化史中,岩浆房上部的酸性分异岩浆,fo_2相对较高,P总(H_2O)较低,先行喷出地表形成流纹质、英安流纹质灰流凝灰岩。层位稍下的中酸性岩浆稍后挤出地表或挤入近地表浅部,形成侵出相碎斑英安岩。岩浆房下部的中性分异岩浆,fo_2最低(10~(-13·29)Pa),P总(H_2O)最高(300—320MPa),最后上侵,形成石英二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等浅成侵入体。  相似文献   
50.
论岩浆包裹体测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压是岩浆包裹体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根据作者的研究结果,介绍和评述岩浆包裹体的各种测压方法,并重点介绍岩浆包裹体测压的直接法和间接法。 1.直接法:天然基性岩浆常饱和或过饱和CO_2。基性岩浆岩和碱性玄武岩二辉橄榄岩包体的矿物常含有与岩浆包裹体共生的原生CO_2包裹体以及原生含CO_2岩浆包裹体。这两种包裹体均能直接用于岩浆包裹体测压研究。天然中-酸性岩浆含大量溶解的挥发组分(主要是H_2O)。这类中-酸性火成岩矿物中共存的岩浆包裹体和含水包裹体也可直接用于岩浆包裹体测压研究。 2.间接法:在缺乏含CO_2岩浆包裹体或共存的岩浆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CO_2包裹体和含水包裹体)时,可将岩浆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值及其化学成分投于某些硅酸盐系统实验相图之中,估算岩浆包裹体捕获时的压力。也可根据岩浆包裹体的测温和化学成分数据,利用某些地质温度压力计来估算岩浆包裹体捕获时的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