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质学   4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21.
王平  奚小环 《中国地质》2004,31(Z1):11-15
"农业地质调查规划要点"(下文简称"要点")经国土资源部审查批准,已于2004年1月正式颁布."要点"规划了"十五"至"十一五"期间的农业地质工作,是为农业地质调查绘制的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22.
奚小环 《物探与化探》2005,29(2):170-170
为使目前开展的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建立在对样品精密测试基础上,受中国地质调查局委托,由国家地质测试中心主办,安徽省地质实验研究所承办,2005年1月6~13日,在安徽合肥举办“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样品形态分析培训班”,推广学习安徽省地质实验研究所研制的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样品形态分析方法。参加培训人员主要来自四川、湖南、山东、江苏、辽宁、江西、福建、吉林、海南、湖北、  相似文献   
23.
奚小环 《物探与化探》2005,29(4):377-378
沿海经济带、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含东北平原)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研讨会于2005年3月20日、4月15日与4月25日先后在福州、南昌、郑州市召开。中国地调局基础部王平主任出席并讲话。会议分别由中国地调局青岛海洋地质所、南京所、天津所组织,刘守全所长、朱远峰副所长,  相似文献   
24.
地质矿产部"八五"期间物探、化探、遥感勘查若干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八五"期间地矿部系统物探、化探、遥感勘查工作取得了若干新进展。本文根据各省、市、区地勘局及勘查技术院等有关资料,分基础地质、矿产勘查及水工环三部分简述了这些成果的主要方面。在矿产部分,特别列举了自"六五"期间区域化探、区域物探起步以来,15年间找矿成果的对比情况,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5.
为使青藏高原1∶20万区域化探工作采取正确的方法技术,中国地质调查局自1999年开始组织中国地质科学院物探所及有关省区地调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先后以"关于新疆西昆仑区域化探招标项目有关野外采样粒级问题的通知"(2000年5月8日)、"关于西藏中西部区域化探野外采样方法问题的函"(2001年5月9日)和"关于青海省高寒湖沼景观区域化探有关野外采样粒级问题的通知"(2002年5月22日)等文件方式形成规范性要求发给有关省区,对区域化探采样粒度、采样密度及采样部位等作出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26.
依据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对比研究中国中东部地区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特征。中东部平原及周边地区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与海南等6省经黄河、长江纵贯南北,由较高纬度带到较低纬度带,跨越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调查面积约33.4万km2,表层土壤(0~0.2m)碳储量为906.84Mt,平均碳密度为2 716.93t/km2。连接更高纬度带的东北平原土壤碳密度,中东部地区由高纬度带至低纬度带碳密度呈现高低高低的规律性变化,即3 327.8t/km2(东北平原)2 207.39、2 421.02t/km2(河北、河南)3 442.15、3 942.92t/km2(湖北、湖南)2 255.90、2 936.72t/km2(广东、海南)。不同生态系统碳密度均值比研究发现,由高纬度带至低纬度带农田与城市系统均值比呈反向变化,农田趋高,城市趋低。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中东部地区20年期间土壤有机碳总计增加115.18Mt,占14.5%,年均增加5.76Mt。但有机碳增加比例极不平衡,由高纬度带至低纬度带增加比例及变化速率呈显著降低趋势乃至负增长。其中农田、城市系统变化比例呈现增长,呈下降趋势的由大至小为潮间带、河流、湖泊、草原、森林及沼泽等。  相似文献   
27.
奚小环 《地学前缘》2021,28(1):308-317
地球科学领域处在信息科学与信息化社会时代,基于大数据战略驱动的现代地球科学正在蓬勃兴起.诞生于近代的地球化学具有天然的结构化信息科学属性.提出建立从信息化、模式化到智能化的地球化学大数据信息科学应用研究总体思路,即基于地球化学大数据首先建立信息化系统,运用地球系统科学方法理论建立成矿地球化学分带富集模式与生态地球化学累...  相似文献   
28.
中国区域化探若干基本问题研究:1999—2009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奚小环  李敏 《中国地质》2012,39(2):267-282
1999—2009年,中国区域化探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主导思想是以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研究区域化探方法技术问题和进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区域化探方法技术研究的基本要求是最大限度保持原生地球化学分布特征,表生地球化学条件下采样物质问题是区域化探方法研究的核心,样品采集应以代表地质找矿信息的基岩物质成分为原则,在全国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保持采样物质的一致性。基于成矿地球化学理论建立资源潜力地球化学评价方法和实行地质找矿定量预测,使勘查地球化学从单纯方法手段上升到指导地质找矿的理论高度。主要标志是在全国建立完整的区域化探工作方法技术系统和实行样品分析质量全程监控。在区域化探高精度数据基础上绘制与出版精美的地球化学图集,使区域地球化学图精确地反映地质背景分布与异常特征,促进区域化探数据信息深度开发和利用,建立具有从区域、普查到详查进行全过程独立开展资源调查、评价和预测的方法技术体系和工作程序。区域化探长期支撑中国地质找矿工作,是整个地质找矿工作的先导。随着新一代地区和全国地球化学图的形成,将在基础地质和成矿规律研究以及揭示重大地质事件等方面提供新的发现、新的认识和新的观点,对于未来中国勘查地球化学和整个地质工作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9.
土壤碳储量问题在碳循环和全球变化领域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这一基本参数的计算受到数据来源的制约。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采用双层网格化采样和分析,取得了大量高密度和高精度土壤地球化学数据,为土壤碳库的高精度计算提供了数据基础。文中重点探讨利用这些数据计算土壤碳储量的方法。首先提出针对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的"单位土壤碳量(USCA)"概念,用以代表调查数据基本面积单元(4km2)的碳储量,并作为区域和全国尺度土壤碳储量计算的基本单位。在收集分析14个省市414条的土壤剖面数据的基础上,发现土壤有机碳(TOC)的垂直分布与无机碳和其他元素不同,存在指数分布规律,运用面积积分运算方法发现利用直线模型计算土壤有机碳库的误差(+20%~+100%)远大于指数模型的误差(-10%~+20%)。因此,文中建议"有机碳单位土壤碳量(USCATOC)"需使用指数模型拟合后积分求算,而"无机碳单位土壤碳量(USCATIC)"则使用直线模型,"全碳单位土壤碳量(USCATC)"采用两者加和计算。文中还分析了其他元素的垂直分布特征,并提出氮储量计算需采用与有机碳类似的方法,其他51种元素(氧化物)储量采用与无机碳类似的方案,按照直线模型计算单位土壤元素量和单位土壤氧化物量(USEA)。  相似文献   
30.
中国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卅年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是一项科学研究研究与大规模调查密切结合的大科学计划。在20世纪70年代为计划的提出进行了许多预研究。1978年项目得到国家地质总局的批准。批准后正式展开之前进行了五年的技术准备。包括拟定工作方法规范、举办培训班、研制多元素多方法分析系统、制备水系沉积物土壤及岩石标准样, 拟定分析质量监控方案及对各种特殊景观地区野外工作方法进行研究。这项计划至今已进行了30年, 覆盖了全国700余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根据这项计划提供的地球化学异常的线索找到了数百个新矿床, 特别是金矿。所取得的海量数据还对基础地质研究、环境、生态及农业的研究提供新的依据。并为国内外地球化学填图的思路与方法技术作出了极大贡献, 使中国的地球化学填图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