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45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38篇
地质学   166篇
海洋学   35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宁武煤田朔南矿区5号、6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上段,5号煤厚0~3.20m,6号煤厚0~2.94m,均属局部可采煤层,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以区分对比。通过对矿区含煤地层及煤层顶板砂岩K2、K3、K4沉积环境的研究,认为5号煤层形成于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之间的泛滥盆地,6号煤层形成于三角洲前缘河口砂坝基础上发育的潮坪环境,属于三角洲平原水下沉积体系的两个不同旋回。运用岩性标志,物性参数及煤质特征可有效区分5、6号煤层,并进行追踪对比,为进一步勘探和煤矿开采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52.
东秦岭燕山期大陆内部挤压—俯冲背景的A型孪生花岗岩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按照花岗岩浆形成的不同方式、条件和过程可将花岗岩分成同熔和改造两个不同的成岩系列。以此为前提,我们发现同时代两个系列花岗岩带常平行成对分布,并与相应时期的B型俯冲或陆内俯冲带构成有规律的平行排布序列;据此提出了孪生花岗岩带的概念,并确定有A型、B型和AB型三种分带型式。本文以东秦岭燕山期孪生花岗岩带为例,系统阐述了产于陆内挤压-俯冲背景下A型孪生花岗岩带的特征、成因及其形成的构造模式,提出A型孪生花岗岩带是陆内挤压-俯冲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53.
奚子惠  管兆勇  张茜  陈丹萍 《大气科学》2016,40(6):1261-1272
利用1979~2013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及NOAA研究中心的CMAP(CPC 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月平均降水资料,通过定义欧亚—北太平洋间大气质量迁移指数IMAMEP,分析了春季欧亚—北太平洋上空大气质量迁移(MAMEP,Migration of Atmospheric Mass over Regions between Eurasia and North Pacific)的年际变化规律及其与同期中国气候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存在一个纬向分布的欧亚—北太平洋遥相关型,且其可能对中国同期气候异常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春季MAMEP指数具有显著的长期趋势,同时还具有2~4年及5~7年的振荡周期及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垂直环流和波动运动对欧亚—北太平洋间大气质量迁移具有重要作用。大气质量在欧亚西部低层异常辐合,高层异常辐散,在中、西太平洋地区低层异常辐散,高层异常辐合,在纬向上构成了顺时针的垂直环流圈,将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大气质量变动与欧亚大陆上空的变动联系了起来。另外,来自西欧大陆的波扰能量可传播至北太平洋,有利于这些区域上空位势高度异常扰动的维持。IMAMEP与春季同期降水及地表气温异常关系密切。IMAMEP为正时,东亚以北地区、鄂霍次克海西岸以及西欧沿岸降水显著减少,欧亚西部及我国华北地区降水显著增加。850 hPa上西伯利亚受反气旋式环流控制,太平洋上空受气旋式环流控制,引起欧亚大陆北部地表显著增温,西伯利亚以东、我国东北、华北—江淮地区及韩国、日本南部地表显著降温。西欧—我国西北部分地区大面积显著降温现象与这两个地区受异常反气旋东侧的偏北气流影响有关。这些结果有利于人们更深刻认识区域春季气候异常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54.
On the basis of the simple dynamic model of circulation developed for the East China Sea in References [1] and [2], the present paper proposes a more complete one, which is basically brought into line with Reference [3]. It is interesting to note that the computation results based on both the models mentioned above are the same in principle though different in detail. A comparison between numerical modeling and observations shows an agreement and the dynamics of circulation in the East China Sea reveals that the pattern of circulation is controlled by boundary force, water depth and ther-mohaline effect with the wind stress playing a minor role therein.  相似文献   
55.
关于东中国海环流模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参考文献[1,2]中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东中国海环流动力学模型。本文又依文献[3]的思路发展了一个更全面的模型。值得重视的是,根据上述两个不同模式进行计算,所得结果基本上是相同的,仅在细节上稍有差异。数值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是吻合的,而且东中国海环流的动力学特征表明,边界力、水深和热盐效应控制着东中国海环流的型式,而风应力仅起次要作用。  相似文献   
56.
东太平洋海盆地山玄武岩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太平洋海山玄下央属于大洋岛屿拉斑玄武岩,主要由橄榄拉斑玄武岩,石英拉斑玄武岩和橄榄玄武岩组成,具有拉斑玄武岩系列和过渡玄武央系列,岩石具有基质为斑拉玄武结构或间隐结构的斑状结构和气孔构造,斑晶主要由拉长石和普通辉石组成,基质除拉长石和玻璃质外,还有少量普通辉石和磁铁矿等,岩石化学成分中Al2O3Na2O,K2O含量偏高,玄武岩中稀土元素分配型式基本相同,曲线较平坦,稀土分馏不明显,具Ce,Eu异  相似文献   
57.
对渤海潮波系统的计算,我们分别采用二维有限差分方法、有限元方法进行了数值模拟,同时应用三维非线性潮波理论进行了数值计算,除计算潮流外,还计算了潮致余流。  相似文献   
58.
岩石的电位差(△Eh)的变化与成矿机理及探矿找矿有密切关系。文章以高锰酸钾作为氧化剂,采用电位落差法、氧化系数法来研究砂岩型铀矿的氧化还原电位,系统研究两种方法对砂岩型铀矿△Eh测定结果的影响,提升砂岩型铀矿氧化还原性的检测效率。结果表明,通过矿物成分中的Fe3+/Fe2+值判断矿化带的氧化还原特性,与电位落差法测定的结果相吻合,两种方法得到佐证。可将该电位落差法测砂岩型铀矿氧化还原电位引入铀矿勘测现场,对环境影响较小,现场初步检测工作效率提升。为野外寻矿探矿现场快速地对砂型铀矿氧化还原性判断提供了理论及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9.
60.
三峡库区云阳—江津段危岩形成的影响因素及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库区云阳—江津段高陡岸坡地质环境复杂,危岩极其发育,其破坏具有突发性,致灾具有毁灭性。危岩稳定性影响因素具有复杂性及模糊性特点,河流或沟谷强烈下切产生的岸坡岩体卸荷作用、软硬相间的岩层组合以及高强度的降雨或较大的日温差变化是三峡库区危岩形成的基本条件。本文选取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岩体结构、危岩体规模、水文地质、风化作用、土地利用类型7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建立危岩稳定性评价指数模型。根据稳定性指数将危岩稳定性分为4级:稳定、基本稳定、稳定性差、稳定性极差。结合实例,对万州黑岩脚危岩体进行了稳定性模糊评价,结果与实际调查情况基本一致。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危岩稳定性评价指数模型,考虑的信息量丰富,数据通过野外调查容易获得;评价指标权选取和分级合理,稳定性模糊评价结果与与实际调查情况基本符合,为三峡库区危岩稳定性分析、治理和监测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