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3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08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小秦岭东闯金矿构造控矿规律及矿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秦岭金矿田是我国重要的金矿聚集区,东闯金矿是其中典型的碰撞造山带石英脉型金矿之一,其形成受控于秦岭造山带的构造作用机制,主成矿期为燕山期,金矿的形成、演化与分布严格受构造活动尤其是断裂构造的控制.通过对东闯金矿矿床地质、构造特征、成矿期次的研究,对主要矿脉507脉的矿化趋势的分析,建立起矿田构造活动与成矿过程的时空演化关系,总结了矿脉(体)产出受断裂构造控制的机制与规律.这对属于危机矿山的东闯金矿的深部找矿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2.
鄂西白果园银钒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西白果园银钒矿是典型的黑色岩系矿床。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矿化主要见于震旦系陡山沱组第4段下部黑色页岩中,银钒矿化具有较强正相关性;岩(矿)石的常量元素及氧化物分析结果表明,黑色岩系沉积环境处于大陆边缘,物源主要来自于陆源;稀土元素具有明显的Eu和Ce的负异常,分配模式及相关元素特征显示成岩成矿过程中以正常海水沉积作用为主,有轻微的海相热水沉积参与;微量元素特征同样指示成岩成矿的主要物质来自于陆源,但也有热水沉积的显示。综合研究认为白果园银钒矿为较典型的低温热水沉积成岩成矿的黑色页岩型矿床;最主要的成矿作用是沉积成岩作用,最有利的成矿部位是沉积古地理环境大陆边缘附近的浅海陆棚泻湖环境,成矿是在较为缺氧还原的条件下发生的,海相热水的参与以及生物(有机质)作用对矿化富集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3.
大兴安岭岔路口斑岩钼矿床流体成分及成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岔路口超大型斑岩型钼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北段,以网脉状和角砾岩型矿化为主.该矿床经历了4个成矿阶段:Ⅰ.石英-钾长石;Ⅱ.石英-辉钼矿;Ⅲ.石英-多金属硫化物;Ⅳ.石英-萤石-方解石.包裹体的岩相学及激光拉曼研究揭示,石英斑晶内的熔体-流体包裹体中熔体成分有更长石和钠长石,为岩浆出溶作用形成;子矿物多相包裹体(S型)中含有钾盐、石盐、赤铁矿和石膏等子矿物,显示出成矿流体为高氧逸度.第Ⅰ成矿阶段包裹体有气液两相(L+V型)、富CO2三相(C型)和含石盐、钾盐、赤铁矿及硬石膏等子矿物的多相(S型)等类型,第Ⅱ成矿阶段除了有L+V型、C型以及含钾盐、石盐、黄铜矿和辉钼矿等子矿物多相(S型)外,还可以见到S型包裹体与气相包裹体(V型)共存;第Ⅲ成矿阶段以L+V型和含方解石的S型包裹体为主;第Ⅳ成矿阶段除见到L+V型包裹体外,还可以见到液相包裹体(L型).显微测温结果显示从早到晚,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从530 ℃变为120 ℃、盐度从66.7% NaCl equiv变为1.2% NaCl equiv,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群体包裹体成分显示各阶段均含有气相CO2,液相成分中Na+,K+,Ca2+,SO42-,Cl-含量很高,而F-含量极少.成矿流体总体属于富含CO2的高盐度、高氧逸度的NaCl-H2O-CO2体系,在流体演化过程中温度、氧逸度、盐度和CO2含量逐渐降低.温度、盐度、CO2含量逐渐降低及绢云母化影响了矿石沉淀.   相似文献   
64.
大坪金矿构造矿体空间分布特征与构造控矿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坪金矿是哀牢山造山型金矿的典型代表。矿床明显受到了红河—哀牢山断裂、小新街断裂以及小新街断裂的次级断裂的控制。研究断裂构造与矿体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新生代(58 Ma)以来研究区内发生的多次构造动力机制的转变对成矿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找矿意义。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汇聚碰撞,形成NW向的三级断裂构造系统;汇聚过程中,印度板块发生四次旋转方向的转变引发区内构造动力机制的四次转换,构造动力机制的转换与哀牢山造山带的大规模成矿作用具有重要关系,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下地壳或上地幔,受壳—幔相互作用影响。红河—哀牢山断裂控制了区内造山型金矿的分布,小新街断裂是大坪金矿的导矿构造,次级断裂带构成了大坪金矿的容矿构造,断裂带中构造应力引张部位为金矿的矿化富集带。研究成果为大坪金矿成矿机制研究和深部找矿预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对区内其他造山型金矿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5.
黔东南天锦黎地区金矿成矿单元划分及其控矿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陶平  姚书振  王亮  王常微 《贵州地质》2012,29(4):241-248
本文针对黔东南天柱一锦屏一黎平地区浅变质岩系中的金矿,进行了金矿成矿单元划分及其控矿因素的讨论。其中,前人已经进行了高级别金矿成矿单元及其控制因素的研究工作,而更低级别的成矿单元尚无系统划分。为此,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及综合研究,首次进行了金矿带及矿田的划分,并对其控矿因素做了系统分析。所划分的金矿带属于Ⅳ级成矿带之下的成矿亚带,一般以加里东期北东向褶皱一断裂构造为主要控矿因素,以东西向深部断裂及隐伏岩体为次要控矿要素,但个别矿带以东西向构造与北东向背斜构造的交汇部位为主要控矿因素。所划分的金矿田多数受加里东期北东向复背斜及其次级(复)背斜的控制,部分受大型复背斜两翼逆断层的断夹块控制,还有部分还受东西向基底断裂、隐伏岩体的控制。  相似文献   
66.
东沟坝多金属矿床矿质来源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限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东沟坝矿床矿石及赋矿火山岩的稀土组成研究表明:矿石普遍发育显著的Eu正异常和弱的Ce负异常,说明成矿热液为温度较高(250℃以上)、相对还原的热流体。Eu正异常和弱Ce负异常同时在矿石中发育。说明矿石沉淀时较高温度的热流体与少量的海水发生了对流混合。除Eu、Ce之外矿石稀土配分模式总体与赋矿的火山岩接近,说明成矿金属主要来自豆坝群火山岩。根据矿石中大量发育重晶石和矿石普遍具有的LREE富集、明显的Eu正异常和弱Ce负异常的事实,推断成矿流体中SO4^2-的大量出现与岩浆脱气组分贡献有关。  相似文献   
67.
秦岭成矿带成矿特征和找矿方向   总被引:15,自引:10,他引:15  
秦岭成矿带是我国有色、贵金属工业的重要矿产资源基地,也是最具成矿潜力和找矿远景的地区之一。近年的综合研究工作表明,秦岭造山带是一个多旋回复合大陆碰撞造山带,自太古代以来经历了多种构造体制的转化和多期构造热事件发生,伴随有多个构造成矿旋回,所形成的含矿建造、成矿作用及矿床组合具有多样性。根据成矿时代、构造、建造、成矿作用及矿床组合特征分析,认为秦岭造山带铜、钼、铅、锌、银、金、汞、锑等内生金属矿床主要受7个主要的成矿系统控制,形成了18个主要成矿系列,并对各成矿系列及其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和近几年找矿新发现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建立了铜、金、铅、锌、银等矿床系列的区域成矿模式。对区域优势矿种的成矿谱系研究表明,本区成矿在时间演化上表现出明显多旋回性、继承性、新生性和叠加性特征,华力西期与印支末-燕山期是成矿大爆发期,最有利于大型超大矿床形成;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侧向和垂向分带性。在此基础上,对秦岭成矿带的成矿潜力及成矿远景区进行了评价和划分,指出秦岭地区热水喷流沉积型与密西西比型铅锌银矿床、微细浸染型与石英脉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斑岩型钼钨铜矿床及低温热液型汞锑矿床等具有很大的找矿前景。并划分出5个区域成矿远景带和17个重要成矿预测区。  相似文献   
68.
西秦岭铅锌矿区域地球化学成矿预测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成矿系列理论为指导,将区域内的铅锌矿按地球化学特征划分为贫铁型和富铁型2个亚系列,进而用逻辑信息法建立了西秦岭铅锌矿床区域地球化学场预测模式,验证结果较为理想。模式表明,贫铁型矿床的成矿环境为相对封闭还原的构造空间;富铁型矿床完整地反映了该类型铅锌矿床沉积成矿特点显著,而断裂等构造对成矿的直接影响相对不显著。与白银铜矿区域地球化学预测模式相比较,富铁型铅锌矿床中除铁族元素指示基性—超基性岩侵入事件外,其他元素均大致相似,两大类矿床形成的初始热动力条件不同。  相似文献   
69.
初论造山带成矿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造山带成矿学是研究造山带矿床形成环境、条件、机理及分布规律的科学,是地球物质科学新的生长点。造山带具有矿床类型多、矿产种类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发育、成矿地间跨度大、成矿多期次和多旋回发育等特点,区域成矿的多样性、继承性、新生性和叠加性明显,成矿具分带性和不均匀性,大规模成矿与重大构造热事件相关。造山带成矿学的研究内容应主要包括:造山带类型及其构造演化,主要矿床类型、成矿系列和成矿模式,成矿环境与控矿要素,成矿物质、流体与成矿机制,构造、成岩、成矿年代学,矿床形成后的变化与保存,造山带中成矿规律以及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等。造册带成矿学研究需要多学科理论与方法技术的融合,以揭示造山带矿床形成和分布规律。造山带成矿学概念与框架的提出,将有助于造山带矿床形成与分布规律的研究,为指导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工作取得新突破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0.
川西北马脑壳金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与性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马脑壳金矿床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川西北地区发现的一大型微细浸染型矿床,它赋存于中三叠统扎尕山组地层之中,矿体产出受北西向次级断裂构造的控制。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成矿前金初步富集、热液成矿作用-原生矿石形成及麦生氧化-金次生再富集第三期主要成矿作用过程。热液金成矿作用可进一步划分为(1)黄铁矿-毒砂-石英;(Ⅱ)石英-(白钨矿)-辉锑矿;(Ⅲ)石英-雄(雌)黄及(Ⅳ)石英-方解石等4个矿化阶段,其中Ⅰ、Ⅱ阶段为金的主要沉淀富成矿阶段。系统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前(Ⅰ′)及热液成矿Ⅰ-Ⅳ阶段石英中共发育液相、纯液相、含CO2三相、富CO2相及含有机质等5种类型的原生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显示,Ⅰ′及Ⅰ-Ⅳ类石英中液相及含CO2三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20-300℃,热液盐度为0.5%-11.0%;包裹体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热液阳离子以Na^ 、K^ 及Ca^2 为主,阴离子主要为HCO3^-及CI^-,气相组分除H2O外,尚含一定量的CO2及CH4等;热液pH值为6.7-72,Eh值为-0.85~0.69eV;成矿热液总体属中低温、低盐度、近中性和弱还原性的含有机质Na^ -K^ -Ca^2 -HCO3^--CI^-体系类型。H、O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成矿前热液主要来源于变质水和地层建造水,成矿期以来大气降水不断 混入并逐步占据优势。主成矿阶段成矿热液发生过明显的注体混合相分离作用,对金的沉淀富集成矿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